(視頻拍攝:易承樂 視頻剪輯:劉建滿)
3月的珠江口春風浩蕩,一場席卷廣東乃至全國的“搶才大戰”為中山發展寫下了獨特注腳——從清北博士“BOSS直聘”現場簽約,到德國海歸跨越重洋,下機后直奔中山企業展臺,再到單場招聘收獲近2100份簡歷,中山在“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中交出的答卷,不僅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競爭的升級態勢,更揭示了一座城市以系統化思維重構“人才引力場”的戰略突圍。

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張效天所學的腦機接口前沿技術,恰與中山“新一代信息技術”千億集群產生共振,因此,他選擇了廣東神舞科技有限公司這家中山企業;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岳秋宇簽約翠亨集團,則讓生物醫藥產業“科研-孵化-產業化”閉環再添一員得力干將。這種“頂配人才”與“頂格產業”的精準耦合,正是中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層邏輯。
數據揭示深層動能:中山77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40多家“小巨人”企業以及眾多優質企業形成的創新矩陣,不僅首期釋放出2.3萬個高質量崗位的“人才接口”,更以“下樓即工廠”的產業生態,將實驗室成果到量產的時間壓縮。弘景光電百萬年薪求賢、康方生物全球攬才的背后,是中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投入50億元激發的“人才紅利渴求”。這種“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讓人才價值轉化跑出加速度。

面對愈演愈烈的人才爭奪戰,中山的破局之道在于將政策優勢轉化為對人才的磁吸力。博士安家補貼、調薪機制、股權激勵等“硬投入”固然亮眼,但真正形成差異化競爭力的是“人才數據庫+產業鏈地圖”的智能匹配系統,是深中通道開通后“灣區1小時科研圈”的時空變革,更是50億元“英才計劃”構建的“醫教住行”全周期服務網絡。
這種系統性革新正在改變人才流動軌跡:慕尼黑工業大學碩士劉思蕾跨洋投履歷,看中的不僅是廣東神舞科技有限公司在腦機接口前沿技術領域的地位,更是中山“科學家+企業家”聯席創新機制的獨特土壤;南方醫科大學應屆畢業生歐陽聚金選擇“家門口就業”,折射出中山“讓人才把論文寫在產業里”的務實導向。當傳統“撒錢引才”模式邊際效益遞減時,中山以“事業增值預期+生活品質保障”的雙重確定性,開辟引才新維度。
透過招聘會火爆現場,可見中山城市發展范式的深層躍遷。昔日以“專業鎮經濟”聞名的制造業之城,如今正以“人才密度”重塑“創新高度”。政府組織的清北專場不到15分鐘簽約3名博士,企業宣講會變身“技術路演”,這些細節昭示著城市與人才關系的根本性轉變——從“我提供崗位”升級為“我們共同創造未來”。
伶仃洋潮起潮落,改革熱土又拂新風。中山這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創新要素配置效率的變革,將推動中山以人才為核心驅動城市能級躍升。當越來越多的“張效天們”選擇把頂尖論文寫進灣區產業鏈,當“岳秋宇們”在顯微鏡里看見產業躍升的細胞裂變,一座城市的突圍之路已然清晰:以人才生態的重構,創造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可能。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