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13日晚,升級版音樂話劇《中山先生》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連演兩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不僅讓觀眾重溫孫中山先生從少年初立志、海外看世界,再到投身革命、拯救國難、振興中華的成長軌跡,觸摸先生“天下為公”的精神內核,使“革命先驅”的形象從歷史課本走入人間煙火,更以藝術創新激活歷史基因,成為中山市推進“文化興城”戰略的又一座里程碑。

《中山先生》的創作升級,將孫中山的“大同思想”與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勾連,用極簡主義舞臺的模塊化設計適配文旅駐演需求。這種既植根本土又面向國際,適應當下傳播語境的表達策略,為歷史IP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新啟示。
《中山先生》在中山的創作與成功,是中山市推動“文化興城”結出的又一碩果。《中山先生》這一歷史IP的創造性轉化,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為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名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探索歷史文化與重塑現代城市人文精神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近年來,中山“文化興城”戰略正以一種細致入微的“繡花功夫”和寬廣的“灣區視野”交織出一幅獨特的城市文化圖景。在這座城市中,香山書房的溫暖閱讀燈火與金色大地音樂會的激昂聲浪相互輝映,“香山古韻”“岐水流芳”鄉村振興示范帶將岐澳古道、龍舟文化公園等資源串聯,“村BA”賽場上的激情與《中山先生》劇場中的沉思共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指尖技藝與深中通道的鋼鐵脊梁相互對話……這些豐富的文化活動和城市發展的每一個細節,都在不斷地詮釋著中山向“精神高地”邁進的堅定步伐。
對文脈的尊重與傳承也延伸至中山的城市肌理,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文物歲修制度全覆蓋,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區的保護修復,提升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全市有市級及以上非遺項目84個,認定市級非遺傳承基地16個。此外,中山市還積極打造香山文化IP,保護活化歷史文化街區“香山古城”,編撰“香山文脈”叢書,加強鄭觀應、楊殷、馬應彪、呂文成等香山名人研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通過舉辦非遺展覽、技藝培訓、文化交流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芽,讓中山的文脈得以延續,城市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文化興城”生態體系的構建,不僅為中山帶來了經濟效益,延續文脈傳承,更重要的是,它讓這座城市在時空坐標系中找到了自己的獨特位置,定義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更為這座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山先生》的演出告一段落,它引發的文化回響仍將持續,《中山先生》舞臺中永豐艦的顛簸何嘗不是中山突圍的隱喻,文化軟實力正在成為這座城市的發展硬支撐,在物質基建之外,中山正“一磚一瓦”著手城市精神基座的構筑。當永豐艦的鋼鐵甲板在舞臺上折射出時代光芒,中山正在奮力書寫屬于自己的“文化興城”答卷。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