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拍攝、剪輯/蓋劉寶?
視頻拍攝、剪輯/蓋劉寶 梁綺娜
3月12日晚間8點,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大劇場迎來大型原創音樂話劇《中山先生》創作升級后的首場演出。這部由中山火炬歌舞團歷時3年打磨的作品,以1922年“永豐艦事件”為核心敘事錨點,通過極簡主義舞美與音樂話劇的跨界融合,展現了孫中山從翠亨村少年到革命領袖的成長歷程。

主創團隊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此次升級不僅聚焦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的平衡——例如以鋼鐵甲板裝置象征“跌宕人生”,更嘗試將孫中山的“大同思想”與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勾連,使百年前的革命理想煥發當代共鳴。制作人楊春榮更表示,自己在重新升級創作中,不斷被孫中山的一腔熱血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也激勵著她與團隊不斷追求卓越,力求能精準傳達孫中山先生的偉大情懷。
《中山先生》是中山市“文化興城”戰略的又一座里程碑,亦為灣區文藝創作如何以現代語匯激活歷史IP提供了鮮活樣本。《中山先生》的升級首演,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再創造,更是對孫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一次深刻致敬。展演前,《中山日報》與制作人楊春榮深度對話,聆聽她的創作感悟與愿景。

重構史詩 創新創作
《中山日報》:這次演出是在首演成功的基礎上進行了打磨提升,新的版本有哪些變化呢?
楊春榮:戲劇是這樣的,好作品需要不斷打磨。我們非常榮幸能夠得到中山市各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才有了這次對音樂話劇的提升打磨。這次劇本內容優化了大約85%,除了童年部分的故事與舞美沒有改動外,中山先生青年到中年時期的許多內容都進行了修改。
在最初的故事版本中,我們嘗試了兩個時空的交錯與閃回手法,以此來展現孫中山的成長和人物的多維性。后來,在中山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召開多次專家座談會深入討論,根據專家們提出的寶貴建議,新版本將敘事焦點更加集中在永豐艦事件前后的24小時中,展現中山先生在逆境中的堅忍精神和對未來之中國的暢想。創作升級后,作品構建的故事線變得更加清晰。
《中山日報》: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將塑造一個怎樣的中山先生形象?
楊春榮:在這部音樂話劇中,除了展現中山先生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一位懷揣夢想,立志改變中國的偉人形象之外,我們還將在劇中深入描繪他與兄弟間的深厚情誼,他與父母之間的親情,以及他與革命同志之間的戰友之情。我們希望從一個全方位的視角出發,通過展現孫先生的生活細節以及他參與革命的歷程,立體地塑造孫中山這一人物形象。

《中山日報》:如何在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跡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故事來展現其精神呢?
楊春榮:這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我們深入研究了孫中山先生的生平資料,力求選取那些既能體現其革命精神,又能展現其人格魅力的關鍵事件。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辛亥革命、倫敦蒙難是孫中山先生生命中最重要的幾次事件,使他在世界上名聲大噪。但參與到這部戲的制作中時會發現,以往講述類似事件的作品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創作角度上應該有別于以往的孫中山題材作品,選擇應該有突破。
敘事焦點在永豐艦事件前后的24小時——此時孫中山已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這一場景的選擇是希望強化“絕境中孕育新生”的象征意義。
在構建“回憶”這條線的戲劇沖突與戲劇矛盾時,我們依據孫中山先生成長的軌跡和思想轉變的軌跡來進行。這些關鍵片段的選取,不僅是為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更是為了展現孫中山先生在不同階段的思想轉變和成長歷程。小時候在私塾里的質問,展現了他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精神;漂洋過海到美國,則讓他開闊了眼界,看到了世界的廣闊和多元;在香港學醫的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醫學和洋務運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問題;最終,他挺身而出,號召華人出資資助革命,體現了他不屈不撓、勇于擔當的革命精神。這些片段的交錯展現,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孫中山先生的內心世界和革命歷程,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生命力和革命精神。
研究資料 深度創作
《中山日報》:在您心中中山先生是怎樣的人?
楊春榮:通過翻閱中山先生的資料與文稿,包括實地采風以及聆聽中山的專家們對他的介紹,我深刻地感受到他是一個非常倔強、堅強、睿智并且勇往直前的人。當我們制作這部關于他的音樂話劇,深入研究他的生平和事跡時,我被他深深感動。我覺得他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一次又一次滿懷赤誠地走到眾人面前,呼吁大家給予資助。而這些錢他并沒有用于個人享受,而是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他所信仰的革命事業中。每當資金耗盡,他就會再次來到世人面前募捐,繼續將這些錢投入到他所向往的世界以及中國的未來中。
在這次創作關于中山先生作品的過程中,我被深深感動。我意識到,能夠做到他這樣的人并不多。他面對的挑戰是巨大的,他缺乏自己的武裝力量,沒有槍支和炮火,這與那些擁有自己軍隊和資源的人形成了鮮明對比。他身上所體現的革命者和革命家的精神,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態度,顯得尤為突出和感人。
《中山日報》:在這部劇中將會為我們展現一位怎樣的“中山先生”形象?
楊春榮:《中山先生文集》是很厚的一本書,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其中的一篇文章我用了一周的時間來閱讀,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創作中我們不禁會思考,他為何會從醫者轉為革命家,致力于推翻腐敗的清政府。我們試著從這個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理念。
例如,在中山先生的暢想中,他對于實業革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特別是對于鐵路建設、三峽工程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的構想,這些都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試著從這些方面入手,對劇本進行大了幅度的修改和調整,以期更好地反映中山先生的思想精髓和歷史貢獻。
了解先生 認識中山
《中山日報》:在《中山先生》的創作中,如何通過藝術形式的創新實現文旅轉化與更廣泛的傳播?
楊春榮:我們希望這部劇不僅能在舞臺上演出,還能轉化為文旅項目。因此在舞臺形式和音樂的選擇上都做了考量。之所以選擇話劇,是因為我認為沒有哪種表演形式比話劇更具思辨性和思想性。在音樂元素的應用上,我們考慮到主角形象和表演的完整性,將音樂劇元素放在了群演出場和轉場中,既讓表達方式更豐富,也讓舞臺節奏更緊湊。整場音樂的制作老師是專注于電影音樂的美籍華人,是希望這部舞臺劇的孫中山形象能走進世界華人視野。希望我們的作品在講好中國故事和廣東故事的同時,也不局限于廣東本土,而是創作出現代、有時代氣息的家鄉故事。

《中山日報》:這部作品恰好是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創作。您認為這部作品與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和宣傳有何關聯?
楊春榮:我認為對于中山這座城市而言,“孫中山”三個字已經是城市最大的一張名片。對于藝術創作而言,我們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山,了解中山先生,了解這座城市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
這部原創作品是屬于中山的,許多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也都來自中山火炬歌舞團。我們還希望通過這部舞臺劇的創作,為中山培養本土的藝術人才,為中山的文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通過這部舞臺劇的創作和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山、走進中山,感受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蘊。
編輯? 張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