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總規》)正式印發,賦予了中山全新的城市定位: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東承、西接、南聯、北融
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融灣發展,向灣圖強”,是中山新版《總規》的一大特征,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支撐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與周邊城市在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領域全面合作。
《總規》提出,構建“三核一軸兩帶雙圈多片區”的國土開發格局,充分展示出中山擁抱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部署。

市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規劃圖。
“三核”即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岐江新城。其中,翠亨新區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示范區,全面對標深圳前海。在產業方面,橫門島(馬鞍島)片區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南朗片區高標準規劃建設主題產業園,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機器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科技型、創新型制造業,對標深圳“20+8”產業集群。
“一軸”即“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軸”,以東西向復合通道為支撐,打造貫通中心城區、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建設東承西接、橫貫市域東西的城市發展主軸,高水平打造深中產業拓展走廊“主動脈”。
“兩帶雙圈”分別是“環灣‘東承’ 城市高質量發展帶”與“沿江‘西接’城鎮一體化發展帶”、“‘北融’區域產業經濟圈”與“‘南聯’區域優質生活圈”,東承深港、西接江門、南聯珠澳、北融廣佛,全面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構建“外聯內通”的綜合交通網絡
打造大灣區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在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方面,中山新版《總規》同樣展現出融灣發展的特點?!犊傄帯诽岢觯源蛟臁盎浉郯拇鬄硡^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總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外聯內通”的綜合交通網絡,構建“深中半小時、灣區一小時”通行圈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融合發展提供空間支撐。
航空方面,依托深江鐵路、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廣珠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區域軌道交通設施銜接周邊機場,形成30-60分鐘出行時空圈。同時完善區域銜接高快速路網及水運航線,與周邊機場多方式接駁。
鐵路方面,以建設大灣區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目標,構建高快速鐵路網絡,推動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30分鐘互達。
航運方面,優化中山至珠江口主要港口的客運航線,使通往深圳、香港、澳門等地的水上聯系更加便捷。

高快速路網方面,規劃“四縱六橫”高速公路網,實現“東西貫通、南北暢達”。
同時,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銜接,積極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研究謀劃城市軌道快線和城市軌道普線。
形成片區式全域城鎮空間
構建三級城鎮體系
而在中山城鎮規劃上,《總規》呈現出強化片區統籌的特點。《總規》對中山城鎮體系作了全新的規劃,提出了“1+2+3”全域城鎮空間格局,以及“市域主中心—片區中心—重點鎮”三級城鎮職能結構體系。

中心城區規劃空間結構圖。
“1”即中心城區,包括石岐、東區、西區、南區、五桂山5個街道,以及港口鎮和中山港街道(廣澳高速以西及岐江新城部分);“2”為兩個區域戰略功能區,即火炬開發區與翠亨新區;“3”為三個片區,即西部片區、南部片區與北部片區。

“中心城區+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構成了市域主中心,為全市及周邊地區提供高等級生產與生活服務,集中發展行政辦公、商貿商務、金融保險、科技服務、休閑旅游、文化創意等功能。
片區中心,即“小欖—古鎮”“坦洲—三鄉”“黃圃—三角”,為各片區及周邊地區提供綜合型生產與生活服務。重點鎮,包括東鳳、南頭、沙溪、橫欄等鎮,著重強化產業升級,提升城鎮服務功能,加強產業發展對城鎮的支撐能力。
各級城鎮依據自身職能劃分為綜合服務型、特色工業型、生態休閑型三類,建設一批以古鎮鎮為代表的產業特色鮮明、產城人文融合、宜業宜居宜游的特色小城鎮。
綜合來看,接下來的10年時間,中山一方面要擁抱大灣區,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合一體化發展,另一方面,則要整合內部鎮街,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形成片區式、多中心、網絡化、集約型的全域城鎮空間格局。
編輯 汪佳?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陳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