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山重磅發布《中山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人工智能如何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3月7日,小欖鎮舉辦第七期“菊城干部學堂”,聚焦“人工智能+”產業應用,邀請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現場授課,解碼AI技術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實踐路徑。

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中山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范叢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AI技術的浪潮下,深中通道正為中山源源不斷引入深圳的創新資源,中山必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式發展。

他提出三個“重新定義”的策略:一是重新定義產品,推動門鎖、燈具、家居等中山傳統優勢產品加載AI能力,實現產品智能化升級。二是重新定義生產流程,深化人工智能在生產中的應用,基于AI重構全鏈條生產流程,助力制造業降本增效;三是通過政企協同推進AI技術普及,重新定義中山在智能時代的制造競爭力。
“深中兩地人工智能產業協會計劃將行業活動從每月4場增加至每月8場,加速技術交流和人才培育。”范叢明表示,在深中協同方面,兩地要雙向發力,既要打通人才和技術通道,促成深圳AI技術與中山制造業深度合作,又要通過平臺載體建設,依托中山制造業優勢,為深圳創新、人才、空間、資金等要素提供落地轉化平臺。
今年2月,中山面向企業公布了《人工智能賦能場景機會清單》,為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提供指引。那么,企業應該如何推動AI應用場景落地?

深圳華云科技研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平表示,企業家作為企業掌舵人,應該引領企業轉變全員意識,引入具備應用AI能力的專家,以數據驅動企業逐步構建合適的應用場景,推動企業在人力資源、行政、銷售、制造、客服等領域逐步應用AI技術。“企業要開放接入多種AI模型,同時要保護好自身數據,因為數據是企業在AI時代最大的競爭價值。”
“中山、東莞等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城市擁有完善的產業鏈,是AI技術落地的天然試驗場,有望在AI時代取得更大紅利。”肖平表示,企業應根據當前AI的技術能力范圍選擇合適的應用場景,并按照AI技術發展路徑逐步推進,而不是盲目追求前沿技術。正確使用AI的企業將贏得市場先機,忽視AI革命的企業,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