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和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東省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及代表小組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米雪梅、趙桂枝認真審議、積極發言,圍繞教育均衡、民生改善、就業政策等話題談感受、提建議。
米雪梅:
優化人才培養路徑
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投入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溫度,讓我們外來務工人員吃下了‘定心丸’。”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市霞湖世家服飾有限公司客服部總監米雪梅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位在服裝行業扎根20余年的外來務工人員代表,結合中山實踐,講述了民生改善與產業轉型的基層故事。

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縈繞在米雪梅心頭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要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這讓米雪梅倍感欣慰。
“孩子上學有著落,看病報銷不用愁,這是我們最樸實的幸福。”米雪梅動情地說。隨著中山市持續優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政策,更多像她一樣的“新中山人”得以安心扎根。醫保異地結算、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讓“漂泊”變成“歸屬”。在“治水”工程推動下,曾經的黑臭河涌變身生態廊道,城市環境品質的躍升讓群眾的幸福感顯著提升。這點滴的變化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
基于此次報告提出的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米雪梅結合職業教育發展,就優化人才培養路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國家逐步推動政策落地,力爭讓更多孩子完成高中教育后再進入職業學校繼續教育。”
在她看來,高中教育包含豐富的多學科知識,有助于學生搭建扎實知識體系,培育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為后續學習專業技能奠定堅實基礎,還能助力學生明晰職業方向。希望相關部門充分考量這一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培育更多契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新質生產力。近年來,中山通過“工改”與“技改”雙管齊下,成功推動產業升級。“就拿我所在的霞湖世家來說,近兩年來,既蓋了新廠房,又成功引入先進的技術與設備,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通過因地制宜地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年,我們公司銷售業績創下歷史新高,總營業額突破10億元。”米雪梅表示,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國家政策與廣東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讓企業真切感受到發展的強勁動力與美好前景。
然而,數字化的轉型以及人工智能的興起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工人需要重新學習數字化技能,以適應新質生產力場景下的工作需求。米雪梅希望,政府能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的投入,特別是針對數字化、智能化領域的培訓,幫助工人順利轉型。這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趙桂枝:
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助力廣東教育現代化
“報告在教育方面著墨很多,其中提到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深受鼓舞。”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副校長趙桂枝表示,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既感重任在肩,更覺信心滿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
在省委省政府“以教育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戰略指引下,中山市近四年來新改擴建幼兒園67所、公辦中小學38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7.4萬余個,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加強烈。作為親歷者、見證者,趙桂枝感受格外深。
目前,集團化辦學模式已成為中山破解教育均衡難題的“金鑰匙”。全市已形成24個基礎教育集團,覆蓋57所學校16.5萬學生,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跨區域流動。創新實施的跨域縣中托管機制,將中山紀念中學的辦學經驗輻射至惠州龍門等地。近五年來,236名中山教師跨越山海,將教育火種播撒在新疆喀什、西藏林芝、云南昭通等邊遠地區。中山西藏班培養的1300余名學子,已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時代見證。
乘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東風,中山在數字賦能教育改革方面也進行了深入探索。以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為例,中山已逐步推動教師評價從單向度的教學成績轉向多維度的育人過程,形成“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育人新生態。趙桂枝介紹,中山還開發了中小學勞動教育管理系統,首創“自主淘寶式”課后服務模式,有效破解薄弱學校資源不足、師資短缺難題。
在“五育融合”育人實踐中,中山市探索出“基本托管+素質拓展”的特色模式,推動民樂、武術進校園。全市開設藝術、體育、科普等345門素質課程,中小學生參與率突破90%。創新實施的體教融合工程,通過建立體育教師流動機制、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網絡,推動學生體質優良率提升至74%,更培養出陳藝文、汪雪兒等奧運冠軍。
結合中山在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的實踐經驗,趙桂枝建議,要持續深化“教育共同體”發展機制,通過跨區域師資流動、課程共享、教研協同、平臺共建,全面打破城鄉教育二元結構。同時,加快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建設,打造“云端學校”新范式,讓孩子們共享“名師金課”。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