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AI這項前沿技術,我們企業始終以擁抱姿態積極面對。”廣東伊萊特電器有限公司數字化管理中心總監王澤政打開企業AI應用界面介紹道,目前該企業已經部署了多款AI應用,涵蓋產品檢測、設計和制度問答等領域。“只要存在能實現降本增效、激發創新活力的應用場景,我們就會持續推動AI技術與企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智能化新動能。”
今年,中山市政府以“一號文”高擎政策火炬,《中山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出臺,著力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擘畫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藍圖。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東鳳鎮的廣東伊萊特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萊特”),實地探訪企業如何擁抱AI趨勢,以AI技術提升質量檢測、產品設計和企業管理效率,為企業帶來創新變革。

AI智檢賦能高效生產
在伊萊特車間內,電飯煲等整機產品勻速通過檢測線,智能攝像頭精準捕捉產品標簽、包裝物料等細節,AI系統實時分析數據,自動識別標簽錯印、物料漏放等問題,并及時發出警報,將信息直接反饋至生產線上,工人迅速調整,確保產品質量。
王澤政介紹,AI視覺檢測系統依托高精度圖像采集技術,通過智能分析算法將實時影像與標準數據庫參數進行比對,精準識別標簽錯漏印、字符偏移、物料漏裝等問題,有效避免了人工檢測的疏漏。同時,系統還能與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無縫對接,自動調取生產工單參數,實時監控生產進度。

“AI系統上線后,檢測準確率接近100%,大幅減少了人工成本和返工率,也直接降低了企業因為返工帶來的損失。”王澤政以電飯煲包裝為例解釋,傳統質檢模式下,標簽和物料檢查完全依賴人眼識別,效率低且易出錯,細微如飯勺等小配件漏放便會引發客戶投訴鏈式反應,造成生產線因返工而停滯與企業商譽雙重損失。AI檢測系統憑借高精度識別,有效規避了配件缺失引發的漏洞。
自2023年起,伊萊特便以前瞻性視野,開始對AI技術進行深入探索,率先將AI技術引入生產環節進行應用場景試點,經過近半年的數據訓練、模型優化和下線測試,逐步提升AI系統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目前,伊萊特已投入近75萬元,完成4大事業部30條產線的智能化部署,將AI檢測系統植入需要相關檢測的生產環節,產線覆蓋率達六成。根據測算,AI檢測系統每年可為企業節省100多萬元成本。
“現階段AI技術在生產環節的應用已形成一定的示范作用,未來,我們將會繼續尋找更多適合AI應用的生產場景。”王澤政說,AI技術與生產體系的融合,既要精準匹配工藝流程中的痛點需求,也要匹配原有生產流程和制造系統。伊萊特正在產品外觀和質量檢測等更多領域嘗試AI技術的應用,實現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的雙贏局面。
AIGC驅動設計革新
除了將AI技術應用于生產環節,伊萊特還積極探索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產品設計領域的應用。
在伊萊特技術部門辦公室里,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對多款咖啡機圖片進行標注,清晰地勾勒出豆倉、萃取頭、水箱、接水盤等關鍵部位,讓人工智能通過學習這些標注數據,生成更為精準的設計圖。
“通過深度學習的持續優化,AIGC系統能夠自動生成符合設計要求的產品模型,而非停留于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散。”王澤政調出AIGC平臺的操作界面,展示了由AI生成的立體化設計圖稿。目前伊萊特正推進AIGC系統升級,計劃將原有的15個產品類別擴展至17個,覆蓋更多家電產品線。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產品設計,伊萊特于2024年4月啟動了AIGC項目,組建由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生產制造部門骨干構成的10人項目團隊,協同推進AIGC技術的深度應用,累計投入40多萬元購買軟硬件設備。歷經數月攻關,團隊完成近萬張產品圖片的深度學習訓練,其中精準標注超1300張圖片,最終打造出具備精準設計能力的智能生成系統。
目前,伊萊特AIGC平臺已集成AI創意、AI渲染和圖像編輯等三大核心模塊,涵蓋電飯煲、空氣炸鍋、烤箱等15個細分產品類別。設計人員只需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界面,輸入“現代簡約”“45度側視”“遠景”等指令,即可快速生成符合要求的設計圖,也能對輸出圖片進行局部修改,讓設計過程更加高效靈活,同時也能激發設計師的創意潛能。
數據安全是伊萊特的核心考量之一。伊萊特AIGC平臺采用了本地化部署,所有數據存儲在企業內部服務器,從源頭上保障了信息安全的可控性,也讓產品設計更有保障。
“目前,我們正在完善基于企業內部的知識智能體,可以實現行政、人事、財務等規章制度的交互問答。”王澤政表示,下一步將推出企業級AI中樞平臺,集成AIGC、AI問答、AI檢測等功能,讓員工通過一個平臺就能高效完成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AI應用水平。“同時,也會組織數字技能培訓,提升員工對AI工具的熟練度,讓AI成為員工的得力助手。”
編輯 侯海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