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風再次拂過中山這片博愛樂善的熱土,“傳承雷鋒精神,弘揚文明新風”的號角便嘹亮響起。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又紛紛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內涵,讓愛與奉獻的種子在心田生根發芽,綻放出絢爛的花朵。
眼下,中山依托全市2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8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學雷鋒· 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各鎮街以“文明集市”等形式為群眾提供文化惠民、健康義診、法律咨詢、便民服務等。志愿者以行動踐行雷鋒精神,用愛心傳遞文明溫度,號召更廣泛的群眾投身精神文明建設,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行善事、做好人,持續擦亮“文明中山·博愛之城”的城市名片。
現場:
全市動起來
以文明實踐形式向雷鋒學習
3月2日下午,“學雷鋒·志愿服務我行動”中山市2025年“學雷鋒紀念日”主題宣傳活動在東區街道遠洋大信舉行。活動邀請中山市擁軍支前紅旗服務隊隊長孫宏寧、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先進個人李功和、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婦科護士長朱曉明3名志愿者代表現場座談,他們以樸實的語言分享自身志愿服務經歷的真摯感受,共話雷鋒精神內涵。
活動還邀請歷年最美志愿者代表上臺宣讀《中山市志愿者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倡議書》,號召廣大群眾以實際行動詮釋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匯聚起推動中山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現場同步開展精彩紛呈的公益集市活動,共設置12個體驗攤位,包含政策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健康醫療、游戲互動和宣傳推廣等各類志愿服務體驗,吸引不少市民群眾紛紛駐足了解并參與其中,讓雷鋒精神在活動中深入人心。
3月2日上午,以“學雷鋒 做志愿 服務改革建新功”為主題的2025年三鄉鎮學雷鋒志愿服務月啟動儀式暨“文明實踐 我是行動者”志愿服務集市活動在三鄉文化廣場正式啟動,近百名志愿者共同點燃文明實踐新熱潮。
三鄉鎮各職能部門現場開展“文明實踐 我是行動者”志愿服務集市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集市現場設置多個便民服務攤位,包括“百千萬工程”宣傳、禁毒宣傳、垃圾分類宣傳等。志愿者熱情地為群眾提供各類咨詢和服務,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活難題。
3月1日,在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石岐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桂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20組親子家庭走進全面抗戰初期中共中山縣委機關舊址,開展“賡續紅色薪火 弘揚雷鋒精神”主題教育活動。親子家庭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全面抗戰初期中共中山縣委機關舊址紅色教育展廳,隨后,還開展了DIY制作小軍挎包活動。本次活動通過沉浸式紅色展館探訪與主題手作體驗,引導青少年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厚植家國情懷。
3月1日,南區街道“學雷鋒 做志愿 服務改革建新功”——南區街道青年學雷鋒便民志愿服務集市在萬科城市風景花園小區熱鬧開市。志愿服務集市集市設有中醫康復、婦科及盆底康復、耳穴、埋針等公益健康義診,義剪、地毯清洗、口腔檢查、ETC免費辦理等便民服務,此外還設有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婦女維權、禁毒知識宣傳、口腔健康宣教等惠民宣傳,切實服務群眾需求。
在第62個學雷鋒紀念日來臨之際,小欖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學雷鋒公益集市·實踐中心開放日活動”,吸引眾多群眾參加。活動中,首播《愛的接力,從未停止》好人宣傳片,“廣東好人”結對代表周炎敏、周虎登臺演出;現場還設置了愛國主義教育、為民服務等主題互動攤位共12個,如共建單位小欖人民醫院開展公益義診、“廣東好人”李煒梅開展公益按摩,米袋工坊——手作DIY等,凝聚各方文明實踐資源,讓雷鋒精神閃耀。
3月1日,古鎮鎮舉辦“探尋雷鋒‘足跡’ 志愿相伴前行”定向越野活動,近百組親子家庭化身“追鋒小分隊”走進雷鋒主題樂園。參與者通過8項沉浸式任務,在120分鐘內完成紅色教育、體能挑戰與文明實踐三維融合的闖關行動。活動以定向越野為載體,通過情景互動深化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引導親子家庭在寓教于樂中實現認知提升、情感認同和志愿行動轉化,創新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中山將持續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推動先進典型結對、文明單位結對、高校結對,為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注入更多優質資源。
快評:
以博愛之名續寫雷鋒日記
當“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遇上中山,激蕩出的不僅是道德傳承的共鳴,更是新一輪城市文明新風尚的蓬勃起勢。
在城市中心的興中道慈善萬人行隊伍中,在翠亨新區建設工地的志愿服務驛站里,在五桂山深處“紅色文藝輕騎兵”的巡演現場,中山這座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正將雷鋒精神書寫融入“敢為天下先”的城市基因。
中山的文明實踐“既種大樹,也育森林”。全國首創的“慈善紀念章”制度,讓行善者收獲“看得見的尊重”;“志愿中山”平臺注冊志愿者超110萬人,意味著每4個中山人就有1個“雷鋒”;在“媽媽崗”就業幫扶項目中,不少婦女既實現靈活就業,又化身社區“文明管家”。這種將學雷鋒與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灣區融合深度綁定的智慧,使中山連續多次榮膺“全國文明城市”。這不是靠突擊迎檢,而是靠365天持續生長的文明生態。
深中通道貫通珠江口兩岸,中山的文明實踐也架起了一座精神之橋。從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里“天下為公”的匾額,到深中合作創新區工地飄揚的志愿者旗幟,這座城市始終相信:真正的文明實踐,不在口號震天響,而在細水長流的堅持;不靠道德綁架的陣風,而靠制度創新的春風。當每個中山人都成為雷鋒故事的續寫者,這座城市輸送的將不僅是人流、物流,更是潤澤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暖流。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王欣琳 ? 三審 程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