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南朗街道崖口村,紫白相間的紫云英花朵清麗喜人,在風中輕輕搖曳,與前來游玩的游客相映成景,構成一道獨特的鄉村田園風光。
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土肥站副站長溫元明介紹,作為南方稻田主要的綠肥作物之一,目前全市7000多畝冬種紫云英陸續開花,預計3月中旬翻壓還田,實現稻田“以小肥換大肥、用無機肥換有機肥”的目的。

紫云英,又稱紅花草,富含氮、磷、鉀以及豐富的有機質,是天然的優質有機肥料,素有“綠肥之王”的美譽。蹲在稻田邊,溫元明薅起一把紫云英,指著根上一個個小顆粒說:“這叫根瘤,它們就像一個個小小的氮肥工廠,能吸收空氣中的氮然后固定在植株體內。插秧前15天,農戶將其翻壓還田后,氮素的養分將釋放到土壤里,可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及微量元素含量,極大地改善土壤環境,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天然且優質的肥料。”
春風送暖,田間的紫云英悄然綻放,稻田上游客絡繹不絕。“它不僅能改良土壤,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還能節約生產成本。”現場,溫元明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每畝1500-2000公斤的產量計算,紫云英翻壓還田后,可替代早稻10%-30%的氮肥,相當于可以減少早稻施用復合肥20%-40%,按照目前每畝稻田使用的肥料計算,每畝可以為農戶減少30-50元。

此外,種植紫云英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得到改善,保水性和透氣性顯著提升,能為后續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機質含量高,地力水平就高。”溫元明介紹,紫云英可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礦化分解和土壤養分的循環與轉化,同一塊土地經過3-5年冬種紫云英后,可以使黏土田、板結田變得疏松,達到易耕種;沙質田的土壤也可進一步得到改善,提高農作物產量。
據悉,全市7000多畝冬種紫云英分布在南區、三鄉、坦洲等鎮街,其中西區隆昌社區隆悅文旅公司田塊和崖口村田塊是示范片區。中山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科科長周志洪介紹,為了更好地開展紫云英種植工作,市農業農村局一方面加強技術培訓,向村民傳授紫云英田塊選取、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等科學方法,提高其種植技術水平,并組建技術專家團隊,一對一全程跟進技術服務,切實保障種植效果;另一方面,加大對紫云英種植的扶持力度,盡可能鼓勵農民擴大種植面積。隨著紫云英逐步進入盛花期和翻壓還田的關鍵時期,全市將繼續做好技術指導工作,督促農戶及時將紫云英旋耕翻壓還田,確保其種植取得最佳效益。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