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到,要堅持向“高”攀登,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好重大科技專項,讓“超級平臺”產出“超級成果”。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重點推動深中產業、創新一體化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借力知名院校、科技平臺和人才資源,賦能中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近年來,中山建有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平臺,同時與港深科研平臺加速對接。今年全市將加快市級實驗體系打造,建設一批共性中試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中山如何用好這些“超級平臺”力促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本期理論周刊“圓桌”邀請了相關專家進行研討。

王聰
科技平臺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
更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劑”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近年來,科技平臺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正在成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創新平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呈現發展新圖景。
一、從“0”到“1”,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突破。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大背景下,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2024年8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化中試平臺體系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實施意見》;同年9月,《中山市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認定管理試行辦法》出臺,并遴選認定了首批市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及培育單位。
中試,是產品正式投產前的試驗過程,是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作為中山市化妝品質量提升與產業發展中試平臺依托單位,被賦予聚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使命。目前,該平臺已配備研究實驗室1個,獲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CMA)和實驗室認可證書(CNAS),投用科研儀器設備200余臺/套,圍繞地方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平臺為企業提供產品設計、配方研發、工藝升級、品牌運營、展銷服務、OEM/ODM推介的一站式服務,不斷推動技術成果轉化。
二、從“1”到“100”,是科技創新成果的跨越。科技創新將對產業生態、商業模式和消費者行為進行深刻重塑。從創新到普及,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離不開科技平臺的精準賦能。科技平臺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更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劑”。比如,由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牽頭,聯手在中山落地的海爾生物國際細胞庫,在表觀遺傳學、皮膚生理學、再生醫學、化妝品人體功效評價等多重科研背景下,雙方共建了細胞再生與精準醫學創新研究中心,推動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產業化。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平臺將繼續發揮其獨特作用,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化妝品質量提升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王保森
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出發
科技支撐“灣區光谷”建設
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長春理工大學共建,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落戶火炬開發區,是中山市首個高精尖領域碩博聯合教育培養基地。研究院圍繞人才引育、服務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為導向,致力于把研究院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引育基地、高水平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基地、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基地,科技支撐“灣區光谷”建設。
一、“人才引進與培養和科技平臺搭建”雙輪驅動。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截至目前,研究院入駐科研團隊18個,引進姜會林院士工作室、姚建銓院士工作室,推動建設“灣區光谷院士聯合科創中心”;研究院獲批成為中山市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單位;成功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平臺。建院以來,長理工中山研究院依托長春理工大學在光電領域的深厚積淀,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研究院正積極申請建設“廣東省精密光學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香山實驗室),在新型光電子器件及芯片、智能光電感知技術與儀器、精密光學制造技術與儀器裝備方面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共性技術開發,科技支撐光電光學、智能裝備、低空經濟等領域產業發展。研究院與香港都會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全方位合作,重點推動共建長理工中山—港都會聯合科創中心,共同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建立人才工作站。
二、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技術發展與產業需求相互促進,不斷推動光電產業發展。研究院成立以來,承擔近200項各類科研項目(其中來源于企業150余項),累計取得知識產權授權52項。強化為中山企業服務,推進與企業建設聯合研發中心,目前已掛牌8家,聯合市區內外企業共同在光電、人工智能、光學材料等學科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全力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產教研融合發展。
研究院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探索適應于行業特點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成立概念驗證中心,獲批市級中試平臺——“中山市精密光電儀器與智能裝備中試平臺”,成立產業加速器,以技術轉移為導向,以市場化服務為主線,著力推進高精尖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工作。在學術交流促發展方面,建院以來,研究院在中山創辦了“大珩光電產業論壇”等系列高端國際學術產業交流平臺。
未來,研究院將依托“廣東省精密光學技術與儀器重點實驗室”(香山實驗室),圍繞科技人才引育、服務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力度建設新一批院企聯合研發中心,不斷孕育出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研究院將依托高校教育和人才優勢,將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優勢學科融入中山產業發展需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探索“超級平臺”產出“超級成果”路徑。
(作者系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低溫研究院
以創新為核、以產業為翼
不斷突破低溫科學技術邊界
科學潮流,浩浩蕩蕩,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低溫科學技術作為眾多前沿領域的關鍵支撐,正日益彰顯其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24年7月正式開園以來,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山低溫院)已建成系統實驗樓、關鍵技術樓、綜合辦公樓、涉氫實驗樓等核心功能區,全力打造“超級平臺”,正以“超級平臺”之力,不斷突破低溫科學技術邊界,孕育改寫行業格局的“超級成果”。
一、夯實低溫科研基石。一個先進、完善的科研平臺是孕育重大科研成果的“溫床”。自建院以來,中山低溫院持續加大投入,引進先進人才,整合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資源,致力于構建綜合性的低溫科研平臺。
液氫綜合技術研究及試驗基地項目(以下簡稱“液氫試驗基地”)堪稱中山低溫院的“超級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已于2025年1月8日正式獲得中山市發展和改革局批復立項,項目將建設國內首個民用液氫試驗基地,打造大灣區大型液氫綜合性試驗中心、液氫技術標準化中心、液氫裝備質量檢測中心,引領液氫技術研發及產業發展前沿。項目建成后將填補國內在民用液氫實驗基地方面的空白,補齊廣東省氫能源的產業研發、測試設施的短板,成為大灣區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拼圖。
二、推動低溫科技跨越發展。中山低溫院擁有18kW超大型氦制冷機這一“大國重器”。2024年4月,中山低溫院完成了國內首臺套3000L/h氦液化器的研制。該系統擁有全球單機最大的4K低溫冷箱,標志著我國低溫領域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滿足國家需求,中山低溫院對3000L/h氦液化器內部進行了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設備整裝待發。它的成功研制,不僅打破了國外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壟斷,更標志著我國在低溫制冷技術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025年中山低溫院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計劃申報兩項廣東省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夯實科研基礎。還將于今年11月聯合主辦第十七屆全國低溫工程大會。面對未來,中山低溫院將不斷完善“超級平臺”建設,提升科研實力,加大在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郭江寧
強化創新體系建設
推動“灣區藥谷”成為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聯合創辦,是我國首個按國際認可的生物醫藥標準建設的國家級綜合健康產業園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的國家級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在高端創新平臺方面,健康基地已基本建成涵蓋研發、中試、檢驗檢測、成果轉化、金融資本、孵化加速全過程的、具有生命力的產業創新體系。近年來,我市加大力度推動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灣區藥谷”)建設。灣區藥谷正肩負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時代使命,抓住用好深中一體化和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大機遇,以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
一、進一步強化抓創新鏈就是促高質量發展。縱觀國內外,創新藥的研發上市背后都有強大的創新支撐,只有加快部署創新鏈,才能從源頭增強產業鏈韌性。健康基地通過政策支持、研發投入和國際合作,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鏈,具備全鏈條覆蓋、國際化、創新驅動和人才集聚等特點,這為“灣區藥谷”打造成生物醫藥產業高地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生物醫藥產業培育的周期長,離不開政府、園區、平臺和企業等多方協同創新。在市委、市政府,火炬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戰略引領下,“灣區藥谷”以“政府+園區+創新平臺+企業”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構建了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生態體系,成為生物醫藥創新的重要引擎。
“灣區藥谷”作為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園區,通過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基礎設施、引入高端資源,正朝著打造國內一流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的目標邁進。園區內匯聚了一批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建有一批創新平臺,形成了“研發—中試—生產—市場”的完整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從“灣區藥谷”內的康方生物、康晟生物、安士制藥、中智藥業、中昊藥業、萊博瑞辰、范恩柯爾等創新企業的成長軌跡來看,凡是注重科技平臺、人才等創新鏈體系建設,具有創新力的企業,創新成果就越豐碩。
“灣區藥谷”旨在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創新鏈建設是其核心驅動力,具有提升產業競爭力、吸引高端資源、促進協同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重要意義。比如,創新鏈通過整合研發、生產、市場等環節,加速技術轉化和產品創新,增強園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完善的創新鏈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技術和資本,形成資源集聚效應,助力園區成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高地。
二、進一步探索創新鏈自身建設新路徑。健康基地的發展歷程,是我市生物醫藥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發展的縮影。在創新鏈建設方面,基地從無到有,打造了全產業鏈創新平臺。
過去30年,健康基地以“建立產業化、國際化醫藥研究開發及生產基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從“零”起步既堅守基礎設施建設、營商環境優化、專業企業服務團隊打造方面的獨特性,也在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生態構建、企業培育路徑等方面持續發力、創新。通過自建、合作共建和引入第三方建設等方式,健康基地構建了覆蓋研發、中試、檢驗檢測、成果轉化、金融資本、孵化加速全過程的產業創新體系,包括5個CRO合同研究服務平臺、6個CDMO合同生產服務平臺、5個MAH持證平臺、3個動物實驗平臺和6個檢驗檢測平臺,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產業創新生態。在研發領域,有中國檢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在檢驗檢測領域有省藥檢所中山實驗室、省醫療器械檢測所中山實驗室、省制藥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一批省級平臺;在產業化方面有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以及包括康海泰晟-賽多利斯生物藥CDMO平臺、君厚CAR-T病毒載體CDMO平臺、星昊化學藥CMC/CDMO平臺等在內的一批CDMO平臺和MAH持證平臺,讓企業足不出戶、享受家門口的創新服務。同時,園區形成了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為龍頭的各類孵化載體,集聚科技企業、培育創新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科技金融助力等全方位創業服務體系。
進一步提升“灣區藥谷”創新鏈需從強化基礎研究、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構建協同創新網絡、優化創新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持續發力。
三、進一步深化“院園企”融合發展完善成果轉化機制。近年來,通過健康基地引導牽線、創新平臺提供專業服務、企業協同聯動的模式,灣區藥谷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術支持和資源對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速產品上市。這種平臺賦能的模式,不僅增強了區域企業的競爭力,也為健康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以園區近年來新引進的重大創新平臺為例。目前,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已建成致力于打造化妝品、食品和貴細中藥材等領域集國家級檢驗檢測、標準、認證能力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并充分發揮“國字號”平臺引領作用,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比如,2025年2月19日,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與廣東美味鮮調味食品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健康基地引入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中山產業轉化基地,是我國在醫療器械領域設立的唯一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該轉化基地是中心在大灣區布局的首個產業轉化基地。園區內的廣東省制藥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已幫助火炬開發區723家企業提升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系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理論速讀
建設“超級平臺”的7個要點
1?.夯實基礎科研設施,打造核心技術載體?
建設高水平實驗室、中試平臺及大型科研裝置(如液氫試驗基地、精密光學實驗室),為技術研發提供硬件支撐?。
▲例:中山低溫院將建設國內首個民用液氫試驗基地,突破低溫制冷技術瓶頸?;中國檢科院大灣區研究院建立化妝品中試平臺,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
2?.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
覆蓋“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市場”全鏈條,整合研發、生產、檢測、金融等資源,形成閉環創新生態?。
▲例:“灣區藥谷”布局CRO/CDMO平臺、檢驗檢測中心,實現企業“足不出戶”完成全流程創新?。
3?.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
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定向攻關產業技術難題?。
▲例: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與香港都會大學合作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聯合企業成立8家研發中心?。
4?.完善人才引育與激勵機制?
引進院士團隊、建設博士后工作站,培育專業化技術人才;通過“高校+產業”模式定向輸送復合型人才?。
▲例: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設立院士工作室,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5.優化政策與資金支持機制?
政府出臺專項政策(如中試平臺認定辦法),提供立項審批、稅收優惠等支持,降低創新風險。
▲例:廣東省、中山市連續出臺中試平臺建設政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6?.建立高效成果轉化通道?
設立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產業加速器,破解“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瓶頸?。
▲例: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成立市級中試平臺,推動光電技術產業化?;“灣區藥谷”建設MAH持證平臺縮短藥品上市周期。
7?.推動跨領域協同與國際合作?
聯合產業鏈上下游、跨學科機構及國際資源,共建技術標準,搶占行業話語權?。
▲例:中山低溫院將主辦全國低溫工程大會,液氫基地瞄準國際技術標準化?;健康基地引入賽多利斯等國際CDMO平臺?。
●說明?:超級平臺建設需以“硬科技+軟生態”雙輪驅動,既要強化基礎設施和核心技術攻關,也要通過政策、人才、機制創新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絡,最終實現“平臺賦能產業,產業反哺平臺”的良性循環。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