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協同聚勢能
共繪產城融合藍圖
2月28日,市委書記郭文海率隊赴深圳拜訪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崔軍,雙方就深化央地合作、加強項目對接、共謀發展機遇進行深入交流。雙方將不斷拓展雙方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推動更多合作項目落地見效,為中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助力。

此次拜訪體現了中山市委對外部資源整合的高度重視,釋放出中山以開放姿態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強烈信號。通過與華潤在產業、城市運營等領域的合作,中山有望借助其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加速本地產業升級和城市功能優化。此舉不僅為中山經濟注入新動能,更彰顯了市委“借船出海”的戰略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市委書記郭文海強調“更高水平互利共贏”,這表明合作并非單向依賴,而是通過雙向賦能實現優勢互補。未來,如何將華潤的產業布局與中山“工改”、智能制造等本地重點工程結合,將成為檢驗合作成效的關鍵。此類高層互動,既是對外展示中山發展潛力的窗口,也為后續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奠定基礎。
相關鏈接>>>
郭文海率隊拜訪華潤集團:推動雙方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努力實現更高水平互利共贏
科技企業增資擴產
為中山經濟“加把勁”
2月23日,市委書記郭文海赴康方灣區科技園調研,強調全力支持企業扎根中山,并指出科技企業增資擴產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月25日,據海關統計,2024年中山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口總值創近五年新高,達34.47億元。

市委書記郭文海對康方科技園的調研傳遞出明確信號——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是中山經濟破局的核心抓手。通過服務企業增資擴產,中山正從傳統制造向“智造”轉型,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口額的大幅增長則印證了這一策略的初步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經營主體增至近69萬戶,增速居珠三角第二,說明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已激發市場活力。然而,科技企業的發展仍需解決人才、資金等瓶頸問題。例如,同期舉辦的清華、北大引才活動,正是市委“補短板”的舉措之一。
未來,中山需進一步強化產業鏈協同,推動“工改”項目與科技企業需求對接,避免產業升級“單兵突進”。形成“政策扶持—企業創新—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有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鏈接>>>
郭文海到康方灣區科技園調研:服務企業增資擴產創新突破 全力支持康方扎根中山做大做強
創近五年新高!中山保稅物流中心2024年進出口總值34.47億元
中山經營主體增至近69萬戶,2024年增速位居珠三角地級市第二
百萬英才匯南粵 | 智匯中山共創未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專場引才活動來啦
鎮村聯動植綠護綠
生態賦能“百千萬工程”
3月1日,中山市2025年義務植樹活動舉行,搶抓春季植樹造林有利時機,利用周末時間,為中山大地添植新綠。

據統計,本輪義務植樹活動,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近1萬人次參與,共種植綠化苗木超4.6萬株。市委書記郭文海,市政協主席莊樹俊,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李長春等市四套班子領導在翠亨新區參加植樹。市委書記郭文海強調以更高標準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要把打造萬畝級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作為我市“百千萬工程”的重點項目,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紅樹林。
中山建設萬畝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標志著中山生態治理從“局部修復”向“系統重塑”升級。這一規劃不僅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響應,更是“百千萬工程”中“生態振興”目標的落地實踐。
紅樹林兼具碳匯功能與海岸防護價值,其規模化建設將助力中山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既為沿海鎮村抵御臺風災害提供天然屏障,又可通過碳匯交易、生態旅游等途徑激活鄉村經濟,可借勢發展民宿、研學等綠色產業,形成“生態保護—產業延伸—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山篇章。
相關鏈接>>>
郭文海:更高質量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打造萬畝級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教育交通托底民生
普惠均衡共繪幸福圖景
2月27日,中山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去年371路公交線路優化、370路公交線路的新開通,中山全市公交服務已覆蓋100%的行政村,自然村公交覆蓋率為95.56%,在全省位居前列。

2月28日,2025年中山市教育體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透露,2025年中山計劃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5所,增加學位1590個;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8所,增加學位9000個,著力解決城鄉交通與教育資源均衡問題。

公交全覆蓋與教育擴容兩大民生工程,折射出“以人為本”的治理邏輯。行政村公交通達不僅便利了數十萬農村群眾出行,更打破了城鄉資源流動的二元壁壘,為鄉村振興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而教育領域的投入,則直擊城鎮化進程中學位緊張的痛點,9000個新增學位將有效緩解入學壓力。
值得肯定的是,這兩項政策均注重“普惠性”而非“形象工程”,例如公交覆蓋優先偏遠鎮村,學校建設聚焦人口密集片區,以基礎設施聯通促進城鄉要素流動,以教育資源均衡紓解城鎮化矛盾,體現了“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治理溫度,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民生基底。
相關鏈接>>>
2025年,中山計劃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8所,增加學位9000個
離退休干部獻計“工改”
市直機關學習智能化辦公
2月27日,2025年中山職工DeepSeek人工智能實戰應用培訓班(市直機關專場)舉行。原本計劃70人的培訓班,實際到場人數高達240多人,充分展現了市直機關干部職工對學習新技術、提升自身能力的熱情和積極性,將推動行政效能提升。

2月24日,400余名離退休干部將分四條線路,深入東區、小欖、橫欄、黃圃等全市代表性的“工改”、治水項目,以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為打贏打好“工改”、治水攻堅戰加油鼓勁,建言獻策。

中山在政策執行層面展現出“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并重的智慧。一方面,離退休干部參與“工改”、治水,既發揮了老干部熟悉市情、資源豐富的優勢,也通過“傳幫帶”為年輕干部提供實踐指導。這種“銀發智庫”模式,有效彌補了基層治理中歷史經驗傳承的斷層問題。另一方面,市直機關學習智能化辦公技術,標志著中山政務正加速數字化轉型。從DeepSeek知識學習到智能系統應用,技術賦能讓政策制定更精準、服務響應更高效。
但需注意兩類群體的銜接:老干部的“經驗型建言”如何與大數據驅動的“技術化決策”融合?若能將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管理工具有機結合,中山有望打造“有溫度的數字政府”,為其他城市提供“智治”與“善治”并行的范本。
相關鏈接>>>
400余名離退休干部“工改”、治水一線“把脈”,獻計中山高質量發展
中山市直機關干部職工積極學習deepseek知識,為智能化辦公做準備
【欄目策劃】吳森林 黃凡 查九星
【本期整理/點評】記者 閆瑩瑩
編輯? 張英?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