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清晨,在板芙鎮廣福村壽圍水閘西邊,48歲的農民舒廷全踏入他精心照料的680畝水稻田,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自引入供銷系統的先進資源和力量后,這片稻田已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耕種方式被高效的“集約化運作”所取代,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時提升了生產效率。

全流程托管省心省力
種田更需技術崗
去年以來,全市供銷系統全力落實“百千萬工程”工作任務,推動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質增效,推出了全程機械化的水稻種植托管服務。從打田、育秧、插秧,到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再到收割及烘干,每一個環節都實現了專業化和標準化操作。截至目前,該服務已成功覆蓋近3000畝水稻田,考慮到田塊耕作條件不一,濕谷畝產量可達800斤左右。

上午10時許,一輛小汽車緩緩駛來并停在田坎邊,兩名年輕女子從車上下來,與舒廷全、張興玉夫妻熟練地聊了起來,商量明天用機器來“打田”的事宜。這兩名女子是中山供銷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服公司”)托管團隊的成員。自去年該公司從板芙鄉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承接下680畝水稻田托管項目后,她們便時常來到地頭跟進具體事宜。
其中,高健怡是一名植保無人機操作手,當進入無人機播種、施肥、施藥環節時,便到了她大顯身手的時刻。公司水稻托管服務團隊還有多名像她這樣的“機械操作技術人員”。據農服公司業務主管黃嘉鴻介紹,托管團隊由一群年輕而專業的成員組成。他們在關鍵節點,如農用機械翻耙土地、無人機施肥等環節,憑借專業知識和先進設備,為水稻的高效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種田模式守正創新
人工補齊機械運作空白點
除了高水平人員的配置外,在“流水線”作業方面,農服公司也逐漸探索并形成了一套高效、成熟的大規模農業種植模式。
以“育秧”環節為例,去年農服公司采用工廠化育秧,但實際操作中發現,這種方式需要額外購買專用機質土,且苗種鋪開需要較大場地,成本較高。經過權衡,公司嘗試另一種的育秧方式,在田塊上建設育秧溫棚,利用田塊原有土壤開展育秧工作。雖然看似傳統,但這種模式性價比更高,能為農戶節省更多耕作費用。

在現場可以看到,“十九香”秧苗呈直線型排開,留出了大量土地用于機器操作“打田”。連片且空曠的土地方便機械插秧運作,但因田塊平整度差異等情況,仍有機械插秧的“空白點”,后期需人工補插秧苗。高健怡指著眼前這塊水稻田介紹道,之前用于漁業養殖,水平位置明顯低于道路,土地平整時難免有低洼處,插秧機器無法全覆蓋。去年,因風雨較多等因素,部分秧苗泡水使生長狀態較差,團隊成員對受損秧苗進行復插,估算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才將空白區域和受損秧苗補充完成,確保單產量。“雖然辛苦,但看到豐收的希望,一切都值得。”舒廷全笑著說。

助力“百千萬工程”
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供銷社這種全程托管服務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為“百千萬工程”的實施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文旅融合發展。

據板芙鎮文旅公司相關負責人陳子恒透露,今年,板芙鎮計劃在原有680畝農田托管的基礎上,繼續增加450畝復耕地托管。“供銷社在病蟲害防治和水稻種植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去年的托管不僅帶來了增收效果,還拉動了周邊零散工人就業。”陳子恒說,當前,“百千萬工程”正在全面推進,板芙鎮計劃整合現有農田資源,不僅將其作為經濟收入的來源,還將用于發展文旅項目,如觀光研學等。
“我們在港口鎮也承接了1850畝的水稻田,計劃按照已經探索好的模式推進。”黃嘉鴻對未來充滿信心。據他介紹,公司已與省供銷社直屬企業、各市縣供銷社有關企業、各鎮街鄉村文旅公司、各有關基層供銷社等近30家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形成了良好的協同發展模式。
此外,供銷系統也同步開展全市春耕用肥保障工作,其依托新禾農資公司和黃圃供銷社農資倉庫,提前于淡季做好化肥、農藥的儲備工作。據統計,截至1月末,全市供銷社系統(含合資企業)為確保春耕需要,穩定儲備各類肥料2300多噸,其中復合肥2077噸、氮肥60噸、鉀肥22噸、磷肥19噸、有機肥32噸、其他肥料90噸。
其中,民眾供銷社細化服務,在全街道設立15個農資供應網點,構建起覆蓋城鄉的農資銷售網絡,提供農資配送上門服務,根據農戶需求合理規劃配送路線,組織專門的運輸車輛,將農資及時送到田間地頭。據悉,今年1月份,全市供銷社系統農資零售網點共銷售各類肥料達503噸。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