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中山大地處處迸發著勃勃生機。中央“一號文”聚焦“三農”釋放了許多政策利好,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戶的生產信心。春好正是耕種時,田間地頭水塘邊,翻耕稻田、購買農資、播種插秧、育苗放苗……一幅幅生動而熱烈的“春耕圖”正在中山徐徐展開。即日起,中山日報、中山+開設“春好正是耕種時”欄目,走進農業生產的火熱現場,挖掘在推動百千萬工程中,中山農業種植和養殖領域搶抓農時、加強保障、科技賦能等全力備耕春耕、爭取增產增收的故事。敬請關注。
2月26日,霧蒙蒙的天空偶爾有雨點飄落。趁著陰雨天氣,中山市鵬興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聯合社”)社長陳宜偉也閑了下來,與社員余仲僖、余龍生、黃偉康等大涌鎮的農戶齊聚中山市一畝田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談論著新一年的水稻種植情況。
因為有了聯合社的加持,對于今年的水稻種植,他們都信心滿滿。“我們今年聯合社社員的水稻種植面積加起來預計近萬畝。”站在育秧大棚邊,陳宜偉介紹,種植戶們形成利益共同體成立全市首個農民聯合社,能在育種、種植、病蟲害防治、收割、銷售等水稻全生命周期內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最大程度提高糧食單產的同時穩定農戶收益,也為中山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訂單式”育秧降本增效
2023年,中山市一畝田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余仲僖、中山隆升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余龍生、陳宜偉等人聯合創辦成立了鵬興合作聯社,幾人也因糧食種植這份事業經常來往。
走進余仲僖的水稻育秧大棚時,稚嫩的秧苗正拔節生長,綠油油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這幾天氣溫波動大,容易出現倒春寒現象,要注意保溫防寒,不能影響秧苗生長。”上午9點,陳宜偉正與余仲僖蹲在秧苗前交流。
“目前2個大棚的秧苗已經滿載,其中有一部分是幫聯合社成員育種的秧苗。”一周前,余仲僖利用自動化育秧生產線育種5500盤秧苗,能滿足300畝左右的水稻田種植。除了滿足自己的稻田之外,余仲僖還從聯合社接到不少訂單,今年他需要幫聯合社成員育秧800多畝。屆時,他將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秧苗,能增加一筆收入。
加入聯合社后,余仲僖每年育種秧苗的訂單都在持續增長,僅去年就增加了300畝的訂單量。“育秧過程繁瑣且對技術要求較高,因此,現在很多農戶都選擇讓大戶代為育秧。”余仲僖表示,兩年前,他購買了自動化育秧生產線,幾個人一個小時可以完成800盤秧苗育種。如果選擇傳統的人工育秧,4個人滿載工作8個小時,才能完成2000盤左右。余仲僖笑著說:“育秧效率提高,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余龍生的水稻種植基地與余仲僖相隔不遠,同樣采用自動化育秧生產線的他也收到聯合社的育秧訂單,并于一周前育種3000盤秧苗。大涌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歐陽盟表示,與人工育秧相比,自動化育秧每畝增效節本70元以上,秧苗出芽率達90%以上,高出傳統育秧20%,讓農戶實現了降本增效。

購買新農機為糧食復耕做足準備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提及的內容,也是一直以來中山市糧食生產的主線。這兩年,全市不斷布局糧食生產,加快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這一政策紅利,也讓陳宜偉等農戶受益,今年他們所在的聯合社已經接到復耕面積訂單超3000畝。
對于水稻種植而言,平整土地至關重要,尤其前身大多是苗木場的復耕地,平整難度極大。余龍生坦言,這些土地布滿石頭和苗木樹枝,需要先用挖掘機、推土機進行初步清理,再用拖拉機進行細致平整。黃偉康以近期在大涌鎮疊石村的復耕項目為例,指出每畝土地平整成本高達1000多元。余仲僖也笑著回憶,去年,他復耕150畝土地,光是撿石頭就花了10天時間。
復耕難度大、成本高,一度讓不少農戶望而卻步。考慮到復耕的實際情況,陳宜偉花了3萬多元,購買了一臺衛星平田機。他介紹,這臺衛星平田機可以通過衛星定位,以不同顏色的顯示區別土地平整度,從而快速完成土地平整工作。相比傳統平整農地時拖拉機在田地里反復平整,它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當天,一臺推土機正在大涌鎮疊石村轟鳴,等待土地初步整理之后,衛星平田機將在黃偉康的這塊種植基地中發揮作用。“目前整個大涌只有一臺衛星平田機,我們聯合社社員將輪流使用。”黃偉康笑著說,對于農戶而言,衛星平田機不如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等機械使用率高,一般不會輕易購買,但有了衛星平田機,平整土地確實快了很多。

聯合社成員水稻種植面積近萬畝
農機農具檢修、農田翻耕、復耕地開墾、播種育秧……近段時間,整個中山農戶都進入春耕備耕階段,聯合社成員也不例外,大家投入在火熱的春耕生產中。
“今年聯合社成員水稻種植面積近萬畝,所有種植計劃正穩步推進。”為了備戰今年春耕,常年從事水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的陳宜偉做足了準備,他已經為春季水稻生產備足了肥料、農藥等農資,可滿足2萬畝水稻的日常生產,屆時他將以相對實惠的價格,優先配送給聯合社的農戶。
“聯合社不僅可以服務水稻生產全生命周期,在應對突發狀況時的作用也尤為突出。”陳宜偉笑著說,如果遇上臺風天需要搶收時,又或者稻田突然出現大規模病蟲害時,聯合社就能發揮共同體的作用,幫助社員快速解決生產困難。在他看來,聯合社與農戶的合作社強強聯手,通過集約化運營模式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更形成顯著規模效益,使農戶在承接穩定糧食訂單的同時,保障了農閑時期的收入來源。
大涌鎮農業農村局局長曹浩林也表示,聯合社不僅可以提高機械化種植程度,還能提升農戶種植專業技術,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他透露,大涌已全面啟動春耕備耕工作,將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雙管齊下,助力聯合社申請市級補貼并加強生產調控,為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
自從加入聯合社后,余龍生就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什么時候打了什么藥,什么時候下了什么肥料,他都用本子詳細記錄下來。“以前只根據水稻的長勢情況下藥,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判斷失誤的情況。”余龍生說,聯合社成員常常聚在一起交流種植經驗,再配合專家指導優化田間管理,去年水稻收割迎來歷年新高,畝產量達到1175斤。對于新一年的水稻種植,余龍生也更有信心,在提及水稻揚花時,他臉上的笑容不斷,仿佛豐收就在眼前。 ?
【統籌】黃啟艷?
編輯 侯海影?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岳才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