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位于假日廣場的中山博雅·城市光點里不時傳來熱烈掌聲,在由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主辦的《雅瑟俗彈》新書發布會上,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黃定光正在分享新書背后的故事。

翻開《雅瑟俗彈》,不少讀者露出驚訝的表情——全書內容竟然為微信群聊天記錄,甚至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表情包和emoji。書中,網名“開平張相公”“神探張”等分享樂曲,網名“岐江”則進行點評,時有其他網名參與討論,對話栩栩如生,閱讀起來生活氣息十足。
黃定光稱這本書為“寫給不懂音樂或對音樂知之不多的人讀的一本‘普及型’讀物”。有別于傳統樂評重在樂曲的點評方式,此書以散文的筆法,寫音樂的所感所思,對古今中外藝術名曲進行導賞,展現了音樂藝術給人帶來的心靈撫慰與滋養。
發布會上,作者分享了創作緣起。大學畢業三十年后,各奔東西的老同學被微信群聚集在一起,闊別已久,有著說不盡的話題。每每有人搜出中外名曲視頻置于群上,黃定光出于興趣,隨手評說,引來群友叫好。
搜樂、賞樂、議樂,闊別多年的老同學們碰撞出音樂火花,從古典音樂巨匠貝多芬的樂章,到廣東民族樂團演繹的國樂盛典,從西方歌劇到東方傳統音樂,話題廣泛。四年流轉,“音樂欄目”竟成氣象,在群內好友的提議下,黃定光將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間的內容輯錄成書,旨在打破高雅音樂與大眾之間的隔閡。
雖非音樂專業出身,但黃定光對音樂的熱愛早在童年就埋下種子。在他的記憶里,身為鐵匠的父親,不惜時常不吃早飯、抽劣等煙絲,只為購買一張新出的黑膠唱碟。入夜,鄰居搬運工添叔、小販楠叔經常來家門前聽留聲機,與父親一道平談音樂,隨心所欲又肆無忌憚。這個畫面在黃定光的回憶中打下深刻烙印,他也慢慢感悟,音樂其實是平民藝術。
如今,黃定光收藏了一千多張唱片,每年去澳門等地看樂隊的現場演出,音樂早已成為他幾十年來的鐘情。此前,他還出版了另一部音樂主題散文集《木屐聲聲》。
“真情、真知、真好。”發布會上,學者胡波如此評價《雅瑟俗彈》。胡波說,黃定光的文字里,透露著對音樂的真切感情,蘊含人生感悟的同時又有音樂知識做支撐,并且用微信群聊出書,有很強的現場感。“你不經意間就被帶入了音樂的殿堂。”

采訪對話
記者:在龐雜的聊天內容,篩選出書的音樂的標準是什么?
黃定光:是美的,可以對人的靈魂產生觸動的,能夠引發共鳴、增強人的素養的內容。其中包括外國古典音樂,也包括中國的古典音樂和民歌,比如《春江花月》《茉莉花》等,我選擇的是充滿著健康情感的高雅音樂。
記者:在將聊天記錄整理成書的過程中,您對音樂藝術有怎樣新的理解?
黃定光:音樂其實是聽覺與感覺的藝術,我的談樂議樂,重在所思所感,可能今天聽有今天的感悟,明天換一種心境,就會對音樂有新的感悟。作為音樂愛好者,只管發揮自己漫無邊際的想象力,去感受、領悟音樂所蘊含的美好。
記者:對于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走進高雅音樂藝術世界的讀者,您有什么建議或者引導?
黃定光:多聽多想多比較,音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同一首樂曲可以用很多的角度去感受,多聽才會有感觸。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