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人工智能產業變革與應用賦能專題報告會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座談會舉行。會議當天,中山重磅發布《中山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圍繞要素供給、場景應用、產業培育、生態優化四大維度推出17項舉措,正式按下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創新的加速鍵。

強化要素供給,構建智能引擎
作為政策落地的核心引擎,《措施》指出,中山將加強與國內外先進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算法領域研發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山市人工智能賦能中心,并依托該中心,為企業、政府、高校等提供算力、數據集、模型等“開箱即用”服務,推動人工智能賦能中山百行千業。
與此同時,中山還將謀劃本地算力中心建設,以需求為導向,逐步擴大本地算力規模,滿足智能制造、無人駕駛、低空經濟等場景的即時計算需求,并結合家電、燈飾、醫藥等產業區域布局,在產業帶周邊配套建設邊緣算力節點,滿足邊端數據處理需求,不斷提升不同工業場景業務處理能力。
對于經市政府同意建設且設備、網絡等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一定體量的算力服務中心項目,將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和市場拓展支持。通過每年發放一定額度的“算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發、訓練和使用成本。
在夯實硬件基礎的同時,中山還將加速全光網絡、5G-A/6G、低軌衛星通信等建設,通過構建“云-邊-端”協同的分布式算力網絡,打造一批萬兆工廠、萬兆產業園區、萬兆小區試點。對于重點支持企業及產業園區,將采用“5G+邊緣計算”替代傳統有線網絡,對現場復雜、人工智能要求較高的企業,加快部署邊緣AI一體機。到2027年,中山要建成和部署不少于1000個節點的工業邊端智算網絡和50萬個邊緣AI一體機,全面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在數據要素釋放方面,中山將建設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推動城市規劃、公共交通、公共醫療、政策法規等公共數據開放。同時鼓勵企業開展數據資產入表工作,對達到標準的企業給予一定評估費用補貼,并同步開展數據資產優質單位評選,予以相應表彰。此外,中山還支持企業開放語料,將按照語料共享使用情況,對相關數源單位給予獎勵。

深化創新應用,激發產業潛能
作為一座傳統制造業城市,中山擁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配套。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問題。
《措施》提出,未來三年,中山將重點聚焦智能家電、燈飾照明、生物醫藥、光電光學、新能源等“十大艦隊”產業集群,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化改造標桿項目,推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對成效顯著的項目給予資金獎勵,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其間,圍繞研發生產、仿真優化、人機協作、故障分析、產品質檢、倉儲物流、排產排單、市場分析、營銷推廣、數字人客服、節能減排、綠色生產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桿示范項目。同時,按照層級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打造一批涵蓋研發設計、生產作業、生產管理、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實現全流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的領航級智能工廠,并對帶動效果明顯、行業影響突出的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
在創新現代服務業新模式方面,中山鼓勵企業聚焦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物流運輸、直播電商、金融商貿、現代時尚、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托幼養老、游戲游藝等領域,推動智能客服、情感分析、智能推薦、醫療輔助診斷、個人健康助理、法律法規咨詢等應用開發和推廣。每年將開展“AI+現代服務業”示范應用項目評選,對于符合條件的項目,將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分等級給予獎勵。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也將得到提升。中山將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推動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的建設。同時,圍繞社區治理、市場監管、交通運輸、自然資源管理、環境監測、污染防治、應急管理智能決策等場景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展重大傳染病預警預測,推動智慧醫療服務的發展。
此外,中山還將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圍繞家庭服務、個人陪護、城市服務、銀發經濟等場景,大力發展具身智能產業。支持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平臺、定制化解決方案、智能終端系統等軟件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推廣,結合中山產業特色,圍繞各行業數據采集、標注、評價、資產評估工作,引進一批數據服務企業,培育數據服務新業態。鼓勵人工智能創新主體與行業用戶聯合研發基于基礎大模型的場景化模型,培育模型開發服務新業態。

加快產業培育,壯大智能經濟
技術是產業發展的基石。中山聚焦數學原理、核心算法等前沿方向,以及具身智能、人工智能芯片等重點領域,對開展核心和關鍵技術攻關的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予以資助,并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和單位給予經費獎勵或配套資金支持,旨在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智能產品是技術落地的關鍵環節。中山支持AI賦能中心與智能家居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物聯網傳感器研發和智能終端產品開發,推動家電產業從“成本競爭”轉向“智能增值”。同時,還鼓勵裝備企業提升產品智能水平,加強人工智能產業首臺(套)重大裝備、首版次軟件等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產業融合催生新的發展機遇。《措施》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互促雙強,通過鼓勵企業建立機器人產品體驗中心和應用推廣平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更多場景落地應用。《措施》明確,要加強優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企業引育,圍繞全產業鏈領域引育新勢力企業,加快培育領軍企業,并對重點項目和頂尖團隊給予特殊政策支持。
產業集聚能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中山將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依托現有載體打造產業孵化器和集聚區,對符合條件的人工智能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給予租金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支持,鼓勵產業園區進行新基建建設或升級改造,促進產業要素集聚,對經評定的人工智能示范、標桿園區給予獎勵。

優化智能生態,鑄造創新高地
人才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在人才引育方面,中山廣納賢才。鼓勵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對核心團隊給予資金等支持;獎勵成功引薦高層次人才的社會主體,為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包”。同時,聯合高校建設實訓基地,培育實用型高技能人才,成立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借專家智慧為產業發展把關定向,提升城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
行業交流層面,中山大力推動高標準行業協會建設,整合產業資源,鼓勵各行業協會設人工智能分會,促進技術應用推廣。對舉辦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活動給予財政補貼,支持各類賽會活動,激發創新活力。
投融資服務上,中山著力構建完善體系。設立產業基金,探索投補、投貸聯動機制,為早期、小型及硬科技企業注入發展動力。同時,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等資助,鼓勵金融機構提供低利率貸款,降低企業融資門檻與成本。
中山還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秉持包容審慎態度,鼓勵創新的同時嚴守安全底線,及時處置危害多方權益的風險。指導企業大模型備案,監督落實網絡安全等主體責任,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行業交流促進技術推廣與創新,投融資服務提供資金保障,安全治理則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些政策相互協同,全方位助力我市人工智能產業在穩健發展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措施》自2月21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