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早晨,位于南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樓頂的農場熱鬧了起來。來自該中心的幾名學員摘下農場內成熟的蔬菜,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將蔬菜打包好,帶上計量稱,前往南朗市場擺起愛心菜攤。這個愛心菜攤是南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2023年創新開啟的一項名為“小能菜攤”的輔助性就業項目。每逢周五,該中心便組織部分學員把在農療基地種植的蔬菜進行售賣,一年多來,這個輔助項目獲得了眾多愛心人士的支持,不僅幫助學員們實現了就業夢想,更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學員自產自銷
售賣所得補貼給對應個人
“賣菜咯!這是我們自己種的無農藥、無污染的青菜,快來買……”“小能菜攤”位于南朗市場內部,擺放好蔬菜后,學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吆喝推銷,有的負責稱重,有的負責算錢記錄,整個過程井然有序。不到1個小時,他們帶來的蔬菜便銷售一空。

“學員們不僅僅是賣菜,這些蔬菜也是他們自己種出來的。”南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社工項目負責人張南森介紹,近年來,該中心開展農療康復服務,學員們在專業農藝師的指導下,在兩個農療基地種植生菜、茄子、玉米、辣椒、油麥菜、冬瓜等時令蔬萊,并負責澆水、除草、施肥、防蟲等管理工作。
一開始,他們種植的蔬菜主要自己吃,后來發現蔬菜收成很豐裕,于是萌生了售賣的想法。2023年6月,在南朗市場和多方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小能菜攤”職業康復項目正式開啟。

張南森說,他們除了線下擺攤售賣,還利用微信群、公告板等廣泛宣傳,吸引更多粉絲顧客線上預定。光顧菜攤的顧客多是附近居民、臨近商戶以及熱心志愿者。當日,如有剩余的蔬菜,他們還會出售給長者飯堂。“我們按照時令季節種植蔬菜,一年大約會種植4至5批,每批蔬菜大約能售得1000元,售賣所得會補貼給相應的學員。”張南森說。
給予學員重新回到社會的勇氣
記者了解到,這個輔助項目幫助學員們走出家門實現了就業夢想,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更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菜攤現場,今年27歲的阿杰(化名)有條不紊地幫顧客打包挑選好的蔬菜。如果不仔細詢問,你不會發現他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我患的是雙相情感障礙,在疾病影響下,我有時候會很狂躁,但有時又像得了抑郁癥,非常低落。”說起病情,如今的阿杰坦然而冷靜。
阿杰在來康園中心前,他曾短暫打過零工,但因病情反復,慢慢沒了生活信心,最終留在家里選擇了封閉自己。2022年,阿杰來到南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后,參加各種康復項目或活動。在參加“小能菜攤”以及政企共建車間等就業項目后,他有了明顯變化。“現在病情沒復發過,情緒也變得更穩定,通過這些項目走出家門,增加了與人交流的機會,更給予了我重新回到社會的勇氣。”阿杰期待地說,希望有一天能夠回到社會再就業,通過自身努力改變人生。
看著學員們認真忙碌的樣子,張南森信心滿滿:“‘小能菜攤’讓學員們成就感十足,我們對未來的發展也充滿期待。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推廣和宣傳拓展顧客,另外通過不斷豐富蔬菜品種,以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