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迎來“三年初見成效”目標重要節點。1月3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屆九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討論的《中山市更高質量推進“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十大攻堅行動方案》提到,高標準打造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
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建設如何串珠成鏈,提質發展?如何將示范帶打造成珠江口東西兩岸乃至嶺南文化、香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本期理論周刊圓桌邀請專家獻計獻策。


周琭璐:
將香山文化涵養在靈山秀水間
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自然生態資源與歷史人文資源相當豐厚。全面整合環五桂山農文旅資源,把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鄉村看文化”,將環五桂山的幾十個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建設成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共同體,推動建設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重要引擎,也是打造灣區人文地標城市的重要途徑。
中山,古稱“香山”,是香山文化的起源地,香山文化從屬于嶺南文化,其充滿地域風情的建筑風格與人文精神是嶺南文化中最精彩的華章。梳理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香山文化,從時間上跨越了從嶺南文明起源、發展到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較長歷史時期,從空間上覆蓋了我市的絕大部分區域,對于香山文化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是彰顯共同價值的文化空間體系。同時,香山文化是中山的城市文化底色,香山文化能夠類比蘇州的水文化,對中山市域范圍所有文化資源的外在表現影響較大,香山文化是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最核心的文化元素。
要激活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文化引擎,就要充分挖掘“香山文化”這一品牌符號價值,喚醒人們對古香山深刻記憶,并重塑人們對新香山的認知。第一,對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上如孫中山、珠縱、香山文化等重要的文化符號,要進一步突出和彰顯其在民族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符號”。第二,要確立一些具有文化標志性的重要節點,如岐澳古道的重要關隘和重點示范段、體現嶺南文化的村鎮和街區、珠江第一縱隊的重要歷史節點紀念地和紀念物,示范帶上對香山文化形成、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文物遺址和文化遺產等,通過標志性節點的“指示符號”強化對文化的認識。第三,要將載有香山文化符號的元素植入到承載現代功能的建筑設計中,使得建筑設計充滿文化內涵同時又滿足時代需求。示范帶上的民宿、博物館、商鋪、街道等,通過設計具有系統性的香山文化的符號,來呈現香山文化的悠久與厚重。第四,文化符號可以與景觀、小品完美結合,成為具有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城市特色空間。使用如香山文化標志的構造、色彩、裝飾紋樣、雕梁畫棟、石雕灰塑,將示范帶上一系列能夠體現香山文化歷史風韻的歷史文化空間串聯起來,將鐫刻了歷史痕跡的古道、古城墻、古城門等勾連成為香山歷史文化空間的文化符號,增加文化空間的精神價值,從而提高文化空間的文化價值。
在深入挖掘香山文化的基礎上,將其文化內涵嫁接到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新興文化技術、文化事件等領域來實現城市文化復興的戰略部署。將香山文化融入文化設施的外觀設計與內在文化意義,如圖書館、影劇院、博物館等,將承載市民多樣化需求的文化設施建設成為香山文化的表達者、傳承者;將香山文化融入文化事件,如香山音樂節、香山文化節、孫中山誕辰等,將香山文化與增強城市影響力的文化事件相結合,形成雙向促進;引導香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圍繞“香山文化”這一品牌,形成高技術聚集程度較高的文化創意空間,通過展示香山文化風貌、延伸文化產業鏈、創新文化開發模式,成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與文化創新的前沿陣地;將香山文化與開放的城市空間如主題公園、休閑廣場、口袋公園等相結合,既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同時又提升城市生態環境。
香山文化中還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如咸水歌、蓮山歌、鶴舞、麒麟舞、賽龍舟等,它們因不再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而無人傳承,但這些文化對維持香山文化的系統生態平衡以及文化多樣性仍然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香山文化的民俗、村落等也只有與五桂山的自然山水相結合才有鮮活的靈氣。對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古建筑、歷史街道與傳統民居及歷史遺跡等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進行整體性保護。在關鍵傳統文化節點,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文化節日,舉行“成人禮”“入學禮”“弱冠禮”等傳統文化慶典,展示如中山咸水歌、白口蓮山歌、鶴歌、東鄉民歌、醉龍舞、麒麟舞等一批香山獨有民俗文化、非遺展示、文藝演出、休閑體驗、旅游促銷、文商互動等形式,在這些關鍵文化節點將文化內容以文化活動的方式展現出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俗納入到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整體建設中,形成多元而豐富的香山文化內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長遠來看,將香山文化涵養在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靈山秀水之間,有助于筑牢大灣區文化認同的中華文化核心,促進大灣區多元文化的交流,能為灣區的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具體而言,粵港澳三地由于歷史及社會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但是其文化與嶺南文化同源,而香山文化從屬于嶺南文化,全面整合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上的香山文化資源,串珠成鏈將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建設成為香山文化的“涵養帶”,是將中山打造成為灣區人文地標城市的重要途徑,是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推動大灣區文化認同的重要路徑。同時,在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越發凸顯的當下,將香山文化作為中山地域文化的核心在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上進行系統性地呈現,能夠顯著增強中山的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山的城市競爭力。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

黨西民:
保護、挖掘和科學利用古村落
形成重要的文化脈絡
鎮街是中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主戰場。中山市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涉及五桂山、翠亨新區(南朗街道)、三鄉、板芙、南區等鎮街,具有大量的古村落,這些村落中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基礎設施和人文故事,是“百千萬工程”的文脈之源,需要保護、挖掘和科學利用這些資源,形成重要的文化脈絡。
一、規劃要疏通鄉村的文脈
其一,整體規劃上,保護歷史村落的內部文脈。相比于城市,鄉村的文脈總體規劃面臨的阻礙更小,其相對更容易一圖到底。每個村落比較分散,都有明確的邊界。鄉村是在自身的空間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鄉村飽含著村落原有的布局。所以要有整體性觀念,要有效將鄉村的文化文脈與再利用納入鄉村的總體規劃中。文化是鄉村的靈魂,規劃是對文化的落實和細化。在鄉村的規劃系統中,涉及到用地規劃、空間環境規劃、功能規劃、交通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生態規劃和文化遺產保護再利用規劃等,這些方面互相協同,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妨礙。文脈的疏通需要相關規劃的保障,規劃應該是同一盤棋,統籌布局。
其二,在布局上,重視文化地標和周邊建筑的協調性。公共文化的保護不是僅僅保護某個建筑或者鄉村中的重要地標,而是這個地標所存在的文脈、空間結構、山水布局。地標的保護,要在保持整體格局、典型外觀、典型構建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更新設計。
二、加強對文化地標硬件設施的保護
其一,保護好文物性質的傳統文化地標。農村文化地標,是指在農村地區具有獨特文化內涵、能夠代表當地文化特色和傳統、具有顯著標識性和重要意義的事物、建筑或場所。加強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對傳統村落中的歷史建筑、古跡、文物等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登記,保護那些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元素。
其二,保護并利用好普通文化地標。環五桂山不僅有大量不可移動文物,還有大批的未列入文物名錄的建筑。對這些地標需要科學管理,通過分類保護的原則展開保護。既不能因為過度保護給鄉鎮和村落帶來額外的負擔,也要避免其受到不當損壞喪失了未來的發展。很多村莊存有大量歷史文化遺跡,有些村莊的歷史文化脈絡至今還比較清晰。它們不是文物,卻是活生生的文化記憶,需要更為靈活的保護方式。既要將其保存下來,又要有效活化利用。同時,避免“靜態消極保護”,陷入只強調保護而疏于活化的困局。
三、推進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改造
其一,通過做減法,將文化地標凸顯出來。近些年,因為群眾的用房需求增加,有很多文化地標周邊出現了一些新的建筑。有些建筑過密、缺少通透性;有些建筑風格與文化地標風格差距較大,導致鄉村的重要文化地標不清甚至不協調。要樹立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是社會、文化和生態相協調的發展。
其二,暢通血脈,完善水電等基礎設施。鄉村的建設需要水電管網等新型公共基礎設施,它們的更新改造是古村落復興的基礎,能為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哲學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楊超:
實現從“物理串聯”到“化學融合”的進階路徑
環五桂山示范帶建設需突破傳統“景點堆砌”思維,轉向“文化賦能、產業共生、治理協同”的新范式。對內通過系統性規劃與機制創新,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對外以文化IP為核心,構建“可感知、可參與、可記憶”的品牌形象。最終,將環五桂山打造為大灣區“生態與文化雙高地”,為“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山樣本”。
一、對內串珠成鏈:以系統性思維推動全域協同
1.規劃引領:構建“一核四徑多節點”空間格局。以“香山古韻”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引領,依托岐澳古道的歷史文化脈絡和五桂山森林田園的生態基底,構建“核心引領、多徑串聯、全域聯動”的“一核四徑多節點”的空間格局。以五桂山為核心,圍繞其規劃出香山文化徑、游樂徑、徒步徑、觀水徑這四條主題游線,作為串聯區域內各個景點的關鍵脈絡,同時在沿線重點打造傳統村落,如南朗街道崖口村、三鄉鎮古鶴村等,將其轉化為具有獨特文旅功能的特色節點,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協同發展模式。通過這種空間布局,有效整合區域內的資源,避免資源分散和重復建設,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2.交通互聯:構建“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交通的便利性是影響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打造以內環步道四大主題游線為骨架的全域慢行系統,同時升級環五桂山旅游公路,構建“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不僅能提升游客的可達性,還能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出行體驗。在步道沿線增設綠道驛站、智慧導覽標識等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咨詢等服務,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3.產業協同與互補:構建“全齡化+全季節”產業生態圈。從產業互補和協同發展的角度出發,打破鎮村之間產業同質化的困境,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在五桂山腹地村落,如桂南村,利用其豐富的自然和農耕資源,打造“自然教育+農耕體驗”的研學基地,與中山的高校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吸引大灣區中小學的研學團隊,發展研學經濟。依托五桂山優越的生態資源,引入知名的野奢民宿品牌,如“大樂之野”“西坡”等,建設低密度高端度假區,并配套星空露營、森林療愈等特色業態,滿足都市高凈值人群的休閑度假需求。推動“農業公園化”,將部分種植基地升級為“四季花海觀光園”,開發花藝、茶藝等體驗項目,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4.資源整合與共享:建立“政府+智庫+民間”協同機制。在文化資源方面,成立“環五桂山文化資源保護中心”,聯合知名大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專業機構,對岐澳古道碑刻、客家山歌、紅色遺址等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建檔,并將其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如古道AR導覽、山歌實景演出等,提升文化資源的吸引力和利用價值。在生態資源方面,劃定五桂山生態保護紅線,建立“生態銀行”機制,通過鼓勵村民參與護林、環境監測等工作并給予經濟補償,實現生態保護與村民收益的有機結合。
5.強化統籌與協調: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聯動”治理體系。設立環五桂山示范帶建設小組,由市農業農村局、文旅局、自然資源局等多個部門聯合辦公,制定《環五桂山區域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強對區域內產業發展的規劃和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和生態破壞。推行“村民議事廳”制度,通過“積分制”鼓勵村民參與環境整治、民宿經營等工作,探索“村集體+企業”的合作模式,讓村民真正參與到示范帶的建設中來,共享發展紅利。
二、對外打造亮麗文化名片:以文化IP驅動品牌躍升
1.文化挖掘與展示:構建“香山文化敘事體系”。深入挖掘香山文化的核心符號,如孫中山精神、僑鄉文化、嶺南農耕文明等,將其融入示范帶的建設中,打造“一村一主題”的文化IP。例如,將南朗街道左步村定位為“孫中山童年足跡體驗地”,開發情景劇《少年逸仙》,用好孫中山故里旅游區、中山影視城等文化平臺,通過多種方式,讓游客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孫中山文化資源、香山文化的魅力。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建設“云端五桂山”數字平臺,運用VR技術復原岐澳古道的歷史場景,上線“香山文化數字博物館”,并在抖音、B站等平臺推出“探秘香山”系列短視頻,吸引年輕受眾,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2.品牌塑造與推廣:實施“三級品牌矩陣”戰略。設計統一的視覺標識,以五桂山輪廓、岐澳古道等元素為基礎,推出宣傳口號“環五桂山?嶺南原鄉”,提升品牌的辨識度。積極申報如“天然氧吧”“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獨樹一幟的稱號,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升級“金色大地音樂會”,融入大地藝術裝置、森林音樂會等跨界內容,打造大灣區文旅新地標。推出“香山文化深度游”精品線路,串聯孫中山故里旅游區、古村落群、非遺工坊等景點,提供“管家式”定制服務,滿足高端文化消費市場的需求。
3.區域合作與交流:融入“大灣區文旅共同體”。與珠海會同村、深圳大鵬所城等周邊地區聯合推出“珠江口古驛道文化走廊”,整合三地資源申報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提升區域的整體知名度和影響力。與廣深珠旅游企業合作開發“灣區周末通票”,憑票可享環五桂山民宿折扣、免費接駁巴士等服務,激活大灣區“2小時微度假”市場,實現客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4.服務提升與品質保障:打造“無界服務”體驗。開發“環五桂山”小程序,集成預約導覽、電子講解、應急救助等功能,設置多語種服務界面,滿足國際游客的需求。推行“香山服務標準”,對餐飲、住宿、導游等環節制定星級評價體系,定期發布“紅黑榜”,倒逼服務升級,為游客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體驗。
作者系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副院長,現掛職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旅局副局長。

易力:
強化文化版塊疊加效應,形成體系化IP
古村落不僅是地域歷史文化和精神的記載,更是富含當代文旅價值的寶藏。以南區街道北臺村為例,該村是著名僑鄉,擁有空軍歷史文化、僑鄉文化、僑房建筑文化、詹園園林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山市高標準打造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的重要一部分,北臺村應把握機遇通過資源整合和形象設計提升古村落當代文旅價值,促進古村落歷史風貌保護和當代文旅發展和美交融,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北臺村的歷史建筑風貌由于不具備差異化的優勢,因此不能作為北臺村IP的文化核心,但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之一。同樣,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詹園,雖屬于北臺村,但也因不具備歷史原真性,因此只能作為次要的特色文化元素。北臺村既有歷史感又具備原真性的文化資源非“空軍之鄉”莫屬。它不僅是北臺村人的驕傲,也是中國軍航史上的令國人自豪的光榮歷史。應將上述三個特色文化轉化為彼此關聯的文化版塊,并以此形成體系化的北臺村IP,促成北臺村的價值再現。
一、以點帶面的“空軍之鄉”文旅資源整合策略。北臺村最核心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體現為清末民初北臺村涌現出的愛國志士們對中國軍航事業的杰出貢獻。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段光榮的歷史和北臺村的傳統文化土壤有著血脈的關聯,也與其他僑鄉形成了差異。從原真性層面看,三大版塊中“空軍之鄉”作為首要的文化亮點無疑具有顯而易見的可信度和識別度。這一版塊中楊著昆、楊仙逸和楊官宇是最重要的元素,恰好楊仙逸和楊官宇的祖居近鄰(中間隔著一戶),門前就是著昆街。若將這兩家打通,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共同形成“空軍之鄉博物館”,則北臺村的核心文化價值再現便有了根基,該版塊的其他元素也可由此順利展開。以此為核心點,一方面將軍航英杰的故居以及村頭名人廣場聯系起來形成核心的愛國之旅文化版塊;另一方面與珠海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建立適當關聯,同時通過適當的政策讓利,吸納高質量的航空航模企業入駐,盡早建成“空軍(民用航空)文化基地”,通過培訓、游學、考證、節慶等具有較強互動性質的特色活動,可吸引周邊城市游客,完善“空軍之鄉”完整內容資源建設,打響這一版塊的知名度。
二、相輔相生的“孝道典范”文旅資源整合策略。北臺村孝文化版塊中,詹園是一個孤立的知名景點。鑒于詹園的知名度,北臺村的孝道文化版塊應以詹園為主體形象,打通詹園和北臺村的經營壁壘,以詹園為典范和始發地向村內輻射,北臺村則作為文化根基,彼此聯動,發展成為孝道典范版塊。
三、協同疊加的“香山名僑”文旅資源整合策略。北臺村屬于非典型性古村落,清代以前的建筑并不多,但可運用協同效應整合出獨特性。首先通過排查、收集、匯總,整理出較為完整的北臺村僑鄉文化體系,比如包括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在內的古舊建筑系統及其分布和僑文化裝飾特色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著名華僑的史料故事、僑鄉風俗、本地特產、傳統手工藝、美食、節慶、民俗、傳說、諺語、方言、童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些文化資源系統呈現出來作為中山僑鄉民俗文化的完整展示點。其次,為了突出歷史建筑這一文化元素,可將建筑與著名僑商和僑鄉鄉愁關聯,賦予歷史建筑更多的當代文旅魅力。再次,與緊鄰且極具文化同質性的曹邊村聯合打造,形成更大規模的文化聯合體以便擴大影響力。這樣,看似平常的僑鄉建筑將活化為有故事可講的文旅平臺。
“空軍之鄉”“香山名僑”和“孝道典范”三個各有表述重點的文化版塊彼此關聯,形成了疊加效應。再通過業態調整進行活化,通過功能置換進行固化,可延展出諸多相關的文化產業。再通過形象識別系統的合理設計和管理加以突顯,將共同建構起一個具有極強識別度的北臺村獨特文化體系。
作者系廣東開放大學講師。本文摘自《廣東開放大學學報》(總第168期),有刪節。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朱暉? 三審?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