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廣東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主題,再次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新春第一會”,吹響了奮進爭先的號角。堅持制造業當家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堅持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發展質量的中山,已闊步前行。
一組組可喜的數據顯示,中山有信心、有能力在廣東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奮發作為。中山GDP已站上4000億元新臺階,工業投資連續29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招商引資簽約項目投資額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元。2024年,工業投資較2021年翻一番,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提升至44.8%,總量和占比均創歷史新高。中山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達76.56%,列全省前茅……
緊抓珠江口東西兩岸加速融合發展重大機遇,中山正以改革開路,破立結合,系統謀劃,以“工改”拓路連片布局十大主題產業園,以打造“新十大艦隊”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傳統產業鏈式升級,以區域融合發展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奮力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龍頭引領,“新十大艦隊”起航
向新質生產力要發展,中山“新十大艦隊”領軍企業正用行動交出“答卷”。
2024年,作為“新十大艦隊”領軍企業代表的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憑借在“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項目中作出的貢獻,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實現了我市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在摘得科技桂冠榮譽同時,明陽不斷攻克行業前沿,實現了多個“全球第一”——其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在廣東陽江正式投運;全球首臺30兆瓦級純氫燃氣輪機“木星一號”首次整機試驗性點火取得成功。
沿著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發展,領軍企業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煥新。
春節前夕,TCL中山基地傳來產值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的喜訊,企業空調年產銷量也邁上2000萬臺的新臺階。TCL空調是中山“新十大艦隊”的領軍企業代表之一,產品遠銷160余個國家和地區。得益于中山“工改”政策,TCL空調投資超億元建設現代化的生產線和辦公大樓,突破產能瓶頸,同時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投資建設“6+1”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降本增效、提質增效,核心競爭力與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搶占產業制高點的還有中山欖菊日化實業有限公司,在小欖投資4.5億元建設全行業首個智慧工廠,被國家工信部授予“綠色工廠”。金鼎智造新建產業園,規劃布局數字化工廠,推動企業向集研發、設計、生產和供應鏈管理于一體的服裝智能制造企業轉型發展。威力電器借助中山“工改”契機,實現增資擴產,2024年業績突破43億元大關,同比增長超過22%。華帝股份、長虹等一批企業也通過“工改”實現增資擴產,向智慧工廠園區轉型升級。
中山是產業鏈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灣區城市之一,已培育了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培育更多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中山市出臺《中山市促進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已認定龍頭骨干企業24家,入庫培育企業5家。
有此基礎,中山集中優勢資源,以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四大產業為引領,聯動高端裝備、光電光學、燈飾照明、中山美居、現代農業與食品、現代時尚等現代化產業集群,形成“4+6”“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夯實中山制造業家底,領航中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R&D刷新紀錄,企業創新勁頭足
毗鄰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中山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圈中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科技創新成為中山產業發展的“潛力板”,企業創新主動性和能動性正在增強。
2024年7月,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正式開園,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開展大型低溫系統工程集成和測試研究實力最強的科研機構之一。研究院成立以來,已先后參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氫能技術”等多項國家項目,完成國內首臺套5噸/天氫液化器研制,實現了大型氫液化系統的全國產化。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低溫系統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志文表示,在中山支持下,中山科技創新園將建設液氫基地,打造成為國內第一家民用液氫試驗基地,正式投產后更有望創造千億級市場規模,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為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2024年底市統計局正式發布《2023年中山市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顯示,中山在2023年的研究與試驗發展(以下簡稱R&D)經費達127.17億元,比上年增加26.51億元,同比增長26.3%。同時,R&D經費投入強度(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也提升至3.30%,比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刷新了歷史紀錄。其中,中山科研機構在R&D經費投入上,同比增長率高達98.8%,這一增長速度,充分展現了中山在搭建科創平臺、優化創新生態上的顯著成效。如中山先進低溫技術研究院、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中山研究院等為代表的重大科創平臺,均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在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高端人才、落地高端項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絕對主力。《2023年中山市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顯示,中山各類企業R&D經費支出116.43億元,同比增長22.7%,占全社會經費比重超90%。以中山專精特新企業為例,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從財政支持、科技創新、數智化改造、市場開拓等方面全維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中山就有14家企業新晉上榜,創下歷年認定數量最好成績。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光電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在各自細分領域都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卓越表現。目前,中山擁有在有效期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150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71家、“小巨人”企業42家。這些企業在細分領域表現突出,把“一米寬”的領域做到“百米深”,在推進中山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構建全過程創新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中山在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24年,中山共有7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省科技獎,其中不乏一等獎項目,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漢邦激光、德華芯片、福昆航空等企業成功獲得3項省級重大科技專項立項,覆蓋“芯片設計與制造”“精密儀器與設備”“低空經濟”等重點產業領域,立項經費4500萬元,年立項數量創新高。
隨著珠江口東西兩岸創新資源加速流通,中山必將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寬,為未來的可持續增長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鏈式”改造,產業集群向智變革
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關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局。近年來,中山通過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在傳統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
2022年,《中山市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府〔2022〕1號)出臺,全市首期至少投入50億元,支持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并相繼出臺標桿示范、平臺賦能、貸款貼息等配套政策措施。中山先后推動緯創資通建成世界“燈塔工廠”,完美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鏵禧科技的泛家居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標識解析平臺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安全深度行活動典型案例。
目前,全市擁有世界級“燈塔工廠”1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市級以上項目86個,其中省級以上29個、國家級2個,建設31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在市級標桿示范方面,中山通過制定政策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市級示范工廠、示范車間、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已認定和獎勵緯創資通、達能、中榮印刷等18家數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廠,奧馬冰箱等27個示范車間,TCL智能暖通等20個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通過標桿帶動,以點帶面推動廣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累計帶動1萬多家企業上云用平臺,逐步形成了示范效應。
2024年,中山以智能家居行業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以“智能家居”為切入點,中山正在撬動占據集群最大比例的中小微企業改起來,力爭實現“鏈式”轉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圍繞產業集群行業共性與企業個性需求,中山通過加強服務供給,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我市通過全國范圍遴選6家數字化牽引單位及68家生態單位,入庫256個數字化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5家國家智庫單位已成為我市綜合型服務機構;企業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提供指導;此外,還開展數字化智能化項目貸款(“數字貸”)全額貼息,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
截至2024年,中山已累計推動3811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已達76.56%,覆蓋率排在全省前茅。全市億元以上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轉型。在國家級試點的建設的機遇下,中山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必將能向“新”而行。

?融合發展,產業格局面貌一新
深中通道通車,珠江口東西兩岸一體化融合發展正在加速,為中山全面優化升級產業體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與深圳前海一橋之隔的翠亨新區,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創新生態已然形成,越來越多的人才團隊在此找到科研“樂土”,實現成果轉化。在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丁侃透露,自建院以來,該機構已組建了49個領軍人才團隊,博士后工作站在站人數40人。“建院至今,我們在新靶標、新機制、新技術等方面產出了一批原創成果,已經有3項新藥與新藥研發頭部企業合作完成成果轉化。”2024年該機構還成立了大灣區新藥發現國際研究中心,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提升中醫藥國際科技研發合作水平。在廣東暨安特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暨南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教授尹芝南表示,進駐翠亨新區3年多來,企業已有4款產品上市銷售,多款在研產品也即將上市銷售,公司正加快將研發新成果轉化為面向市場的產品,填補相關領域的市場空白。在安信通產業園,澳門科技大學創新工程學院教授韓子天團隊成功開發的“中醫藥機器人”已正式落地,預計2025年將全面投入運營,為未來中醫藥社區化、國際化打下基礎。
作為中山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引擎之一,翠亨新區正積極對接優質科技、產業和創新資源,加速建設科技創新重大平臺,打造灣區西岸的創新高地;目前,已建成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生命科學園、西灣國家重大儀器科學園、中山軟件園(翠亨新區)、灣區未來科技城、康方灣區科技園、中廣核中山科研基地等重大科創平臺及科技產業園,集聚明陽電氣、大洋電機、康方生物、江波龍、中科富海等一批創新標桿企業。僅深中通道通車半年來,翠亨新區就已簽約落地項目超20個,投資額超50億元。“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研發+中山制造”“深圳鏈主+中山配套”也正在變成現實圖景。
結合村鎮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騰出的廣闊產業空間,中山積極謀劃大產業平臺,加快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連片布局十大主題產業園,用高品質產業空間支撐帶動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工改”三年,中山通過村鎮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4.6萬畝,項目容積率從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動“商住轉工”超萬畝,助力十大萬畝級現代主題產業園整備土地超2萬畝。當前,中山正在建設深中合作創新區、翠亨科創產業園、岐江新城智慧港、健康醫藥產業園、半導體產業園、高端顯示產業園、新能源產業園、智能家居產業園、智能家電產業園和新材料產業園“十大主題產業園”,積極對接省重點產業集群和深圳產業集群,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新十大艦隊”。
土地一新萬象新,比亞迪、彩迅電子等一批深圳鏈主企業落戶中山增資擴產,三花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零配件生產基地項目正如火如荼開展建設;歐普照明、建華控股集團等龍頭企業紛紛“回家”。2024年,我市新增廣東板芙經濟開發區、廣東中山岐江新城經濟開發區、中山南朗產業園、中山三鄉產業園4個省級產業平臺,全市省級及以上產業平臺達到7個。
一手開展村鎮低效工業園升級改造,一手跨鎮街連片布局現代產業平臺,中山“破立結合”,踏平坎坷成大道,正走出一條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的新路,并同步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服務業現代化建設,讓產城格局面貌新起來。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