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0日,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出版社承辦的“香山文化與海派文化交流活動”在滬舉行。中山市委宣傳部、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中山市香山智庫研究院、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等代表出席。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軍介紹,上海與中山雖然風貌各異,但有著世代相傳的文化根脈,亟待挖掘、整理、延續,將上海的創新實踐和中山的前沿探索相互映照,可以啟發新的思路,共同促進兩地繁榮。本次交流活動將更好地推動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江表示,上海在推動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文化惠民,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等方面,有許多先行先試的好經驗與好做法,值得借鑒。中山將深入挖掘香山文化蘊含的無限潛能,不斷增強高品質文化供給。
交流活動中,多位專家對上海與中山的歷史文脈、發展特征和未來愿景做了闡釋。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海派文化香山文化在四個維度交融互補
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四個維度上,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展現出了深刻的交融與互補。這兩種文化的交融,不僅塑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風貌,也共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在經濟層面,上海作為創業的圣地,吸引了無數懷揣夢想的拓荒者。而香山人,則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開拓精神,成為了這場創業大潮中的先驅。他們最早來到上海,以勤勞和智慧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為上海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政治與文化方面,上海猶如一個全國性的大舞臺,而香山人則在這個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孫中山到蕭友梅、阮玲玉、楊殷等,這些香山籍的杰出人物在政治和文化領域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上海的文化內涵,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思想領域,上海被譽為思想的溫床,而香山人則是催生這些思想火苗的重要力量。做上海“格致書院”、上海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時發現,鄭觀應等香山籍思想家在上海的學術研究中獨領風騷,他們敢于發前人所未發,勇于走在時代的前列。“格致書院”當時在上海的地位相當于黨校,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正是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交融的精髓所在。
香山文化與海派文化的交融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們的前沿性。這種前沿性體現在對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上。香山地區包括澳門、中山、珠海等地,作為中西交往的橋頭堡,最早、搶占先機接觸并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文化,這也是香山人更開放、更務實、更創新的原因。而上海則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為這種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肥沃的土壤。在這里,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融,催生出新的思想和觀念。
此外,香山人與上海之間的緊密聯系也是這種文化交融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上海為香山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而香山人則為上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這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得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的交融更加緊密而深入。在歷史大環境下,上海是精英的戰場,香山是精英的故鄉。抽去了香山人,上海將黯然失色。離開了大上海,香山人將無所依傍。中山與上海本是一道風景不同的部分、本是一家、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戴鞍鋼(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
海洋文化成為海派文化香山文化契合的基石
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兩者雖地域不同,卻共享著“海洋文化”的深厚基礎。近年來,海洋史研究蓬勃興起,但回顧“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研究,海洋元素常被忽視。實際上,上海的崛起離不開海洋文化的滋養,其與東亞乃至整個亞洲的緊密聯系,更是海洋文化的重要體現。香山地區同樣如此,廣州與海外的聯系從未斷絕,海洋文化成為兩地文化契合的基石。
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之間的契合,并非偶然。在歷史背景下,“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之間的契合擁有強大推力——上海開埠和“對外貿易中心”的轉移。過去的學者比較強調洋人的作用,就是“廣州十三行制度”解體之后,這一過程中,不僅商人,還有工匠、手藝人等紛紛從香山遷往上海,為兩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學者們的深入研究,特別是海外學者的貢獻,進一步揭示了這一歷史推力對“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契合的重要作用。
廣東人隨著國門的打開“北上”,在中國早期近代化起步階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位于上海的“輪船招商局”為例,這家中國近代航運業的開創者,其成功離不開廣東人的貢獻。一開始,李鴻章是找“沙船”主去加入輪船招商局。曾經“沙船”是比較能代表上海開埠之前本地經濟的一個傳統支柱產業,但其主要活躍于東亞,與歐美有一定的隔閡。后來經由香山人的加入,如徐潤、唐廷樞等,他們憑借對歐美知識、風俗的深入了解和先進經營理念,成為招商局發展的中堅力量。唐廷樞更是編纂了中國第一本漢英辭典和英語教科書,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輪船招商局的成功,不僅是廣東人北上與上海本地力量緊密結合的結果,更是“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互動與雙贏的生動例證。它不僅打破了歐美公司對中國沿海航運業的壟斷,更將業務拓展到海外,展現了中國人的遠見卓識和勇于開拓的精神。
在今日之中國,重新探討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之間契合的重要性,對于推進滬粵兩地文化的匯通、互動、交流與互鑒,具有深遠的意義。

徐茂明(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
剖析“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
在歷史的長河中,“海派”一詞曾帶有貶義,被視作不守正道、不循規矩的代名詞。然而,正是這份對“正道”的突破與創新,孕育了海派文化獨特的生命力。它并非簡單的大雜燴,而是匯聚了多元文化與思想流派的精髓,展現了上海這座大都市獨有的文化風貌。
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自古以來便是各地人士匯聚之地。從廣東人最早踏上這片土地,到江浙地區成為主要移民來源,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他們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與職業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態。這種地域間的差異與融合,構成了海派文化獨特的文化差序格局,即費孝通先生所言的“差序格局”在社會文化層面的體現,文化差序之間又形成一種交集的焦點。文化差序的焦點網絡這個“點”,就成了上海“海派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特征。
在海派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現代性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征。其現代性的基因可追溯到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甚至在明清時期就已初見端倪。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文明的涌入更是激活了這一隱性基因,使其在海派文化中得以顯性展現。這種現代性不僅體現在對西方文化的接納與融合上,更在于其對人性與理性的重視,這是海派文化與現代文明無縫對接的關鍵所在。
兼容性則是海派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它并非簡單地將各種文化元素堆砌在一起,而是在文化差序的格局下有序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這種兼容性得益于海派文化中的現代性基因,使其能夠包容并蓄,將不同地域、不同類別的文化形態融匯貫通,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當然,海派文化并未完全摒棄傳統。相反,它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著本土性的養分。
海派文化以其突破傳統的創新精神、現代性與兼容性并重的獨特魅力以及深厚的本土性根基,成為了中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代表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活力,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的典范。

廖大偉(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
香山人帶動上海人一步步走向世界
香山文化作為海派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種子”,曾經引領上海的城市發展、引領上海的時尚和現代化。近百年的時間里,香山人在政治、思想和商業等多個領域,都為上海的治理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更創辦了“四大百貨公司”等知名企業。通過這些企業,香山人帶來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商業設施和管理模式,還將國際化的視野帶入上海,推動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作為海派文化的組成部分,香山文化對上海的城市現代化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海派文化的核心特質之一就是“海納百川”,在其形成過程中吸納了包括香山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元素。早期的上海人普遍不懂外語,也缺乏城市化或都市化的概念,而香山人憑借其在外語和國際事務上的優勢,成為上海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推動者,在商業、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帶動上海人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
推動這一過程的關鍵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區位、時代和人的努力。一是香山和上海都擁有沿海的地理優勢,為兩地的對外開放和貿易發展提供了天然條件。特別是澳門的存在,為香山人早期接觸西方文化創造了機會,使他們在語言和國際事務中具有獨特優勢。二是西方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趨勢為香山和上海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尤其是上海開埠后迅速崛起,超越了多個傳統貿易重鎮,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三是人的努力成為推動兩地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雖然自然條件和時代背景為兩地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香山人和上海人通過不懈奮斗和創新,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我們應繼續探索海派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同時也要注重區域文化特色的挖掘與提升,這既有助于在現代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也能為上海和中山的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動力。

邵建(上海社科院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香山文化推動全球化進程
近年來,我與中山社科界建立了深厚的聯系,一直在研究中山與中山現代化、香山與香山現代化等相關課題。隨后又加入鄭觀應研究當中,以鄭觀應研究為基礎又關注了洋務運動、買辦群體、洋務企業等領域。近年來,我也關注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與開放等重大議題,發現香山文化及其中的海洋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歷史上,上海、香山、廣州及江浙一帶在對外開放和全球化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早在鴉片戰爭前,這些地區已成為中外貿易的重要樞紐。其中,香山地區一直是中外貿易的重要橋梁,香山文化所體現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使得香山人在適應全球變化中表現得游刃有余,也讓香山人的足跡遍布澳大利亞、美國等全球多個地區與國家。在與西方海洋文化的對比中,可以看到香山文化在根本上的差異性,強調了以互利合作而非單純占領為基礎的交流方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海洋文化傳統,香山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推動了當時的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進程。如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香山文化中開放性與多元性的特點也顯得愈發重要,為當今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借鑒。此外,中山、澳門、珠海等古香山地區,如今也可以在國際交流與貿易中發揮橋頭堡作用,加強中國和葡語系國家的聯系。

胡波(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上海是香山人創業發展的福地
上海,這座生機勃勃的城市,歷來是香山人追求夢想、開創事業的福地。從早期的買辦經濟到“四大百貨”的崛起,再到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香山人在上海留下了輝煌的足跡。今日,我們再次踏上這片熱土,感受其無盡的活力與機遇。
上海作為香山人的“戰場”,見證了無數香山才俊的奮斗與成功。橫跨近現代,從鄭觀應到孫中山,從“四大百貨”的創辦者到改革開放初期創業者,他們在這里找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如今,仍有大批香山人、中山人選擇上海作為二次創業的起點,或者開辦分公司,續寫輝煌。
此次取經之旅,讓我們對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的交流有了更深入理解。幾位專家提到,上海的高度異質化社會與熟人社會的交融,為香山人提供了獨特的創業環境。差序社會與文化差序的交織,讓香山文化在這里與海派文化、海洋文化相互碰撞,激發出新的火花。香山人的出色表現,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的成就,更在于他們敢于突破、勇于創新的精神。
受到這次香山文化與海派文化交流活動的啟發,我們將立足于整理《中山簡史》的同時,聯絡珠海、澳門等地,整合三地的歷史資料,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為未來編撰《香山通史》奠定堅實基礎,以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香山文化。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