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中鐵大橋局九公司團委書記楊凝獲評為2024年“廣東好人”,并受邀參加2024年“廣東好人”發布暨文明實踐成果匯報活動,在現場聆聽了眾多好人故事。“我深受感動,也非常震撼。這種好人精神無形之間給人以力量,讓我更加有動力,繼續為‘橋梁事業’奮斗不息。”1月11日,楊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楊凝是一名“95后”。2018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中鐵大橋局,成為一名“大橋青年”。3年多來,他在中山先后參與了深中通道、南中高速等多個國家級、省市級重點工程一線調研工作,深度參與所在公司的黨建、群團工作,讓黨課走進施工現場,也讓更多人認識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的“大橋青年”。同時,他還積極參與中山文明建設相關活動。如今,他已經把家安在中山。

了解工程每一個細節
講好中國“智造”的故事
深中通道開通當天,楊凝和同事們受邀在橋下參與致敬深中通道建設者活動。看到橋上車水馬龍,他們打心底感到驕傲與自豪,“說明大家都期待著這座橋,這就相當于肯定了我們的工作,讓我們感受到自己做的是為群眾謀福祉的工程。”
深中通道開通第二天,一大早,楊凝就乘車走了一遍深中通道,“從翠亨東到寶安國際機場第一個高速口只用了20分鐘,真的太快太方便了!”談及此,他忍不住嘴角上揚。
楊凝于2018年參與到這項工程建設當中。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到處了解工程的每一個建設細節和經驗。“60米的‘世界梁王’就出自我們,已經超越了港珠澳大橋的紀錄。”深中通道建設時創造的一系列世界級紀錄,楊凝都如數家珍。
中國中鐵大橋局九公司主要負責深中通道S07標段的建設和生產混凝土預制箱梁的建設任務。在深中通道項目建設中,為實現預制梁場的協同遠程控制管理,該公司在中山預制場打造了智慧梁場。楊凝介紹,智慧梁場將智能制造技術與梁場管理流程相融合,大幅提升箱梁生產流程的自動化程度。混凝土箱梁體積碩大,深中通道60米混凝土箱梁變寬梁中最重的有3180噸,相當于2000輛小轎車的重量,梁體頂部面積相當于4個標準籃球場大小,是全世界體積和重量最大的梁體,堪稱“世界梁王”。
楊凝詳細了解智慧梁場成功建設的經驗后,迅速撰寫了相關內容,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媒體廣泛報道,還吸引了中外橋隧專家前來多次參觀,“我所要做的就是講好公司的智慧生產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如今的中國大橋建設已進入智造時代。”

將黨課團課開到項目第一線
楊凝本科期間學習的專業是土木工程,但因其有過基層黨組織工作的經驗,被公司派往各大項目參與宣傳等相關工作。憑借優秀的能力,他還擔起了公司黨群部門、群團部門等各項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走進每一個在建的工地,講述好每一座橋梁、每一條道路的故事。”在楊凝看來,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得下沉到第一線。
因此,楊凝經常與技術員一起到現場,不分晝夜地巡視項目。無論是烈日當空的正午,還是四點鐘的清晨,只要是重要工程節點,他都會出現在現場。為了確保文字和視頻沒有硬傷,他還經常向現場工程師和施工人員反復請教和確認。
作為一名青年人,楊凝非常關心公司青年員工的情況。當時,他們公司進駐深中通道項目的員工的平均年齡只有31歲,超過70%的員工年齡低于35歲。“大橋青年”是楊凝與這些員工的自稱,也被他們視作大橋建設者銳意進取精神的代表。楊凝了解到公司有超三分之一的員工是團員,他把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內涵和橋梁建設的故事結合起來,把黨課團課開在項目一線的施工棧橋,讓黨員和團員青年聽得進、記得牢。
與此同時,他還參與編制《雙導師帶徒指導手冊》,積極幫助每個剛入職的“大橋青年”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導師,幫助他們更快完成身份轉變,適應橋梁建設的職場環境。“大橋青年”在婚戀思鄉、住房生活和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他也同樣關注,為他們做好服務。
“很多人會認為,土木人的生活很累,年輕人吃不了苦,但看我們的年輕員工,他們在這些項目的歷練下更具家國情懷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他們在工程一線的工作和生活,楊凝在抖音和視頻號創設了“九橋新語”賬號,不僅分享項目的建設進度,還分享身邊的勞模工匠故事。
深中通道通車以后,游客紛至沓來。楊凝就積極組織“大橋青年”加入“游小青”隊伍,利用休息時間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遠道而來的旅客奉上貼心的文旅服務。
“馬鞍島從我最初來時的一片荒蕪之地,到現在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樣的發展變化,讓我們的‘大橋事業’有了更多意義。我覺得中山發展越來越有希望,也越來越有奔頭了,而我正是祖國繁榮昌盛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楊凝說。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程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