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0日,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大學出版社承辦的“香山文化與海派文化交流活動”在滬舉行。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軍向新民晚報記者介紹,上海與中山雖然風貌各異,但有著世代相傳的文化根脈,亟待挖掘、整理、延續。將上海的創新實踐和中山的前沿探索相互映照,可以啟發新的思路,共同促進兩地繁榮。此次座談會將更好地推動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的交流互鑒。
中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江表示,中山深入挖掘香山文化蘊含的無限潛能,不斷增強高品質文化供給;上海在推動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文化惠民,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等方面,有許多先行先試的好經驗與好做法。
中山市委宣傳部、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公司向上大贈送《香山文脈》叢書
新民晚報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多位專家在報告中對上海與中山的歷史文脈、發展特征和未來愿景做了闡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熊月之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四個方面分析了上海與中山兩地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戴鞍鋼以《海派文化與香山文化的契合:互動與雙贏》為題發表主旨報告。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主任徐茂明分析了“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廖大偉表示,香山文化曾經一度引領了上海的現代化城市發展,這其中的許多重要因素值得研究。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邵建從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在香山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高級訪問學者胡波以“開心”“開竅”“開啟”為主旨,對本次交流會進行了總結。
在“香山文脈”叢書分享會上,與會專家就叢書的編纂、出版展開了討論,提出要實現香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竺劍主持。中山市有關單位代表寧全、李衡、王忠、項俊波、陳石磊等出席活動。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