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山市水務局、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中山市人民檢察院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會透露,中山持續建立健全“河湖長制+公檢法”機制,加大依法治水力度,強化河湖長治理動能。
發布會上,中山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鄧杰文介紹,2021年,市河長辦與市檢察院建立“河長制+檢察”協同工作機制;2022年,中山在全省率先構建“水行政執法+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2023年底,市水務局與市公安局簽訂中山市河湖安全保護協作機制;2024年5月,市河長辦與市中級人民法院簽訂“河湖長+河湖法官”協作協議。至此,中山“河湖長制+公檢法”機制完成閉環。該機制按照依法履職、協同發力、分工協作原則,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工作有效銜接,全面落實河湖長在河湖管理保護中的領導責任和司法機關在服務保障河湖管理保護方面的法律監督責任。
鄧杰文表示,“河湖長制+公檢法”各方主體,通過線索移交、聯席會議、協同辦案等方式,在中山查辦了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譬如,在打擊出海水道非法洗砂洗泥行動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珠三角第一例非法洗砂洗泥入刑案件作出終審判決,判決10名被告人四年六個月至一年六個月不等刑期,判決七名被告人連帶賠償生態環境損害費用和鑒定評估費用合計人民幣354.3萬元,追究不法分子刑責和遠超5萬元行政處罰上限的判罰,極大震懾了涉水違法行為人。
立足“綠美中山”建設,中山法院準確適用河湖司法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流域所涉地區水域、河道特點,精確參照地方污染限值、排放標準,依法從嚴從重打擊涉河湖違法犯罪行為。發布會上,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桂蘭介紹,2021年以來,全市法院依法審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306件(含民事司法確認),涉非訴行政審查案件133件,其中涉及水域、河道等水污染及破壞水生態環境案件約占50%。
自今年5月“河湖長+河湖法官”協作機制設立以來,中山法院依托金鐘湖水庫“河湖法官”工作室,因地制宜開展特色河湖污染及修復治理巡回審判,加大對危害河湖生態健康、侵害河湖運行安全、侵占河湖水域空間等涉河湖案件的審判力度,妥善化解涉河湖民事、行政糾紛。
發布會上,中山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葉紅表示,2022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水犯罪案件22件26人,起訴41件62人;共受理涉水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20條,立案79件,追償生態環境損害費用689萬元,修復水利用地175畝,保護紅樹林濕地約308畝,督促相關政府完成2942家商戶的排水整治工作。今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立案辦理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在珠江流域七省區開展水環境治理專項工作;中山市人民檢察院根據最高檢部署,圍繞河湖“四亂”、農業養殖污染、船舶污染三個重點辦案領域,充分發揮“河長制+檢察”工作機制作用,摸排線索45條,立案29件,提起訴訟2件,法院判決支持率100%。
據介紹,由最高檢交辦、省檢察院督辦的洪奇瀝水道傾倒建筑垃圾、淘泥洗砂破壞生態環境案是最為典型的案件。該案件發生在廣州南沙區蕉門水道與中山洪奇瀝水道,符某某等五人非法改造船只并在上述水道洗泥淘砂,對珠江入海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水務部門積極配合市檢察院調查取證,隨后中山市人民檢察院向珠海市中級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今年9月,珠海市中級法院一審判決五名被告連帶賠償生態環境損害費用及環境損害鑒定評估費用共計人民幣2497萬余元。該案件推動深圳、中山兩市共同規范建筑廢棄物的轉運處置,助推省政府出臺《廣東省洗砂管理辦法》。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