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年夢就是發光發熱,為人民服務。”大家熟悉的“建言伯”凌志坤,是中山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過程中涌現出來的群眾代表。再有幾個月,他就90歲了,“我身體健康、頭腦清醒、眼明耳靈、手腳靈活,生活自理能力較強,還可以繼續發揮余熱。”
自11年前參加中國夢深化改革座談會定下目標后,凌志坤的“老年夢”至今未變過。他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研學政策理論,先后撰文103篇,超過40萬字,結集10本《我的老年夢》,為社區現代化治理和城市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還擔任基層社區、鎮街和市級三級百姓宣講員,主持“凌志坤宣講工作室”,先后開展各類主題宣講超百場。

積極學理論
做到“上通天線、下接地氣”
幾乎每天晚上的6點半到10點半,凌志坤家中的電視機都是開著的,“晚上6點半看廣東新聞,7點看新聞聯播,再晚點就看中山新聞。”凌志坤說,看電視能更快獲取國家、省、市最新的大事要事。除此之外,他還學會了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App,堅持每天寫學習筆記,每周寫學習心得。
記者多年前曾到凌志坤家中采訪,進屋后,映入眼簾的便是兩摞整齊碼放著的《南方日報》《中山日報》。“現在我還是堅持每天都看這兩份報紙,從不落下。”凌志坤笑著說。對于理論學習,凌志坤采用“學、研、寫、講、做”五結合。采訪當天,凌志坤拿了很多新作給大家展示,幾本資料十分厚重,不少都是他今年宣講內容的集結。他介紹,其中每字每句都是他親筆手寫,再交由打字員錄入印刷。
在凌志坤看來,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而汲取扎實且與時俱進的理論知識,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實現“老年夢”,也是他實現“上通天線、下接地氣”的必要條件。他解釋道,“上通天線”就是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央決策部署了然于胸,“下接地氣”則是通過宣講、建言獻策等方式,聯系群眾、為民請命。

當好基層宣講員
通過生動故事講好理論知識
凌志坤與宣講結緣,始于2013年的一場中國夢深化改革座談會。當時凌志坤作為唯一的居民代表參會,作題為《踐行中國夢與我的老年夢》的發言。他建議社區建立老人綜合服務中心,為銀齡群體提供好服務,引起與會代表重視和關注,至此,他的“老年夢”正式啟航,當起了基層社區、鎮街和中山市三級百姓宣講員。近10年來,凌志坤積極活躍在宣講一線,腳步遍及中山各鎮街和單位,他講述的“賣蔗埔起義”紅色故事更是風靡全市中小學校。
去年年初,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山市凌志坤宣講工作室”正式成立,是中山首批五個宣講工作室之一。如今該工作室共有16位成員,不僅有專家教授、中小學校老師,還有社區黨員干部等,構建起了年齡層次廣、覆蓋領域多、專業性強的宣講矩陣隊伍,形成了針對“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的生動宣講模式,累計開展宣講活動超320場次,覆蓋線上線下受眾逾15萬人次。
“最近我正在準備為宣講工作室寫總結,爭取來年把理論知識講得更透徹、更生動。”談起宣講工作,凌志坤顯得興致高昂,拉著記者一行人,從當年如何發現中國農村首位“萬元戶”黃新文,講到前不久楊氏家族捐資為市人民醫院興建醫療大樓,樁樁件件如數家珍,其間夾雜著的理論知識,在生動的故事中也變得趣味橫生。

積極建言獻策
助力老人安享晚年
凌志坤之所以被稱為“建言伯”,正是因為他非常關注民生,總是深入社區基層調研,聆聽最真實的民意,并一一報送給東區街道以及市相關部門。其中,“加強社區養老服務建設”“推行舊樓加裝電梯改善居住條件”兩個建議成為中山市十件民生實事之一。
1993年,凌志坤老伴因病纏身,行動不便。出院歸來時,凌志坤不得不找人幫忙把老伴背回位于六樓的家,“這件事給我的感觸很大,我想到身邊可能有很多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也面臨著這樣的上下樓難題。”凌志坤開始走到群眾中去,了解群眾呼聲,并撰寫《推行舊樓加裝電梯讓老人安度晚年建議》,向有關部門積極建言獻策。面對項目推進中的阻礙,凌志坤更加積極地走進社區實地調研、收集群眾意見,先后撰寫了9篇相關建議文稿,總計超過4萬字,持續為推進市內舊樓加裝電梯而奔走。如今,中山不少老舊小區相繼裝上電梯,老年人等群體的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凌志坤打心底感到高興。
長者飯堂的推動,也有凌志坤的一份功勞。在社區走訪調研過程中,凌志坤偶然得知很多老年人因為身體原因等,一日三餐都是簡單對付,“吃飯是大事,我能給自己做飯,但不是每個老人都像我這樣。”于是,凌志坤把大量調研得來的內容又撰寫成了意見建議,報送給相關部門。如今,長者飯堂在中山逐漸普及,老年人們吃上了熱騰騰、營養豐富的飯菜。
近些年,凌志坤把重心放在社區治理現代化上。他積極參加“我為中山善治獻一策大賽”活動,先后提交《適當擴大區域規范物業管理 開創社區治理新局面》《抓好改革創新驅動 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等建議,多次獲得“金點子”獎。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