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由中山廣播電視臺與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出品,廣東聲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攝制的紀錄片《前路有光》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首播。本片著重講述了中山結對幫扶潮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助力“百千萬工程”和中山在“東西部協作”中對口幫扶貴州六盤水市的故事。
紀錄片創作的背后有怎樣的歷程?12月12日記者采訪了該紀錄片導演陳婉。
陳婉介紹,紀錄片于今年3月啟動拍攝,11月底前完成創作。片子主要從潮州聯饒荔枝、六盤水獼猴桃、盤州市刺梨三種當地特色農產品切入,講述了中山結對幫扶潮州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以及中山駐六盤水東西部協作工作組如何幫助當地農戶提升種植技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拓寬產品銷路,從而推動潮州“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帶動貴州六盤水農戶增收致富的故事。
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展現動人的故事?
陳婉坦言道,雖然在開拍前,她對中山“駐鎮幫鎮扶村”和“東西部協作”的背景及基本內容已有大致了解,但紀錄片該從什么角度去講好幫扶故事,一開始是不明確的。
“中山在結對幫扶潮州和‘東西部協作’中,內容涉及產業、教育、醫療、人才、勞務輸出等多方面,素材很豐富,但我們需要找到有故事且吸引觀眾的點。”陳婉介紹,后來經攝制團隊多次調研,同時與央視農業農村頻道的主編多次探討后才慢慢有了思路,確定了從與消費者感興趣的特色農產品入手講述產業幫扶故事。
紀錄片角度確定后,攝制組多次前往廣東潮州與貴州六盤水兩地,調研和采訪三地政府相關人員、工作隊隊員、企業家、農戶、專家等30余名典型人物,拍攝了近十個以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為主題的故事場景。
“紀錄片能否呈現好,取決于拍攝。紀實拍攝不是說去拍一個美麗的山山水水、鮮紅漂亮的荔枝掛在枝頭那么簡單,是需要捕捉到鮮活、真實的人或物。”陳婉說,拍攝時,她要求攝制組融入當地的環境,并理解眼前發生的事,抓住每個人物的真實情緒、神態變化的瞬間。
該紀錄片于9月底完成拍攝,累計拍攝了超過50T的超高清4K素材。面對如此龐大的素材,剪輯有什么心得呢?
在陳婉看來,剪輯是又一次思考的過程。“素材很豐富,但我們要懂得取舍,比如拍攝時我們還拍了稻米、竹筍等其他農產品,但在整理時發現這些農產品所涉及的鏈條,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們就只能舍掉;另外在編排時,我們需要打亂素材原有的順序,將故事以更動人的方式敘述出來。”陳婉說。
經過兩個月的后期制作,紀錄片《前路有光》最終完成。該片分為上下集,時長為50分鐘,分別于12月11日、12月13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大地講堂》播出。
陳婉說:“通過這次拍攝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山結對幫扶潮州以及在‘東西部協作’中發揮的作用,給當地的發展帶來的成效,但紀錄片還有遺憾之處在于拍攝時間緊湊,有很多值得持續深入挖掘的主題未能拍攝,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再去紀錄。”
陳婉表示,紀錄片播出后希望讓更多觀眾了解“百千萬工程”和“東西部協作”工作的深遠意義,增強對中山這兩項工作的認識和支持,為該工作的深入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編輯? 張英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