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陽光正爛漫。在南朗街道崖口村一處街角,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修整一座獨立小院落,院落的一半用象牙白磚墻,另一半用巨大石塊穩穩地堆垛著,野小院?崖口店的招牌已顯山露水。這座修整中的小院正是崖口村剛剛引進的新民宿。
在野小院?崖口店不遠處,“向云端”咖啡店也在稻田邊書寫著農文旅的新篇章。這家于國慶前開業的咖啡店,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被網友們稱為“宮崎駿稻田咖啡店”,迅速成為崖口村農文旅的新亮點。
在“詩和遠方”的鋪墊下,南朗街道以“一村一品”打造特色農文旅品牌,激發消費活力,讓崖口村、左步村、沖口村等為代表的農文旅IP逐漸出圈,成為中山推動農文旅產業的標桿之一。

一杯咖啡解開農文旅的“流量”密碼
崖口村擁有千畝稻田和數公里長的海岸線。每逢周末,粵港澳大灣區游客紛至沓來,體驗一日田園休閑游,讓崖口村成為“網紅村”。
在崖口村時常邂逅到這樣如詩如畫的美景:晨光中騎行,偶遇集裝箱“村咖”,稻香與咖啡香交織成詩;午后,稻田邊新開的“向云端”咖啡店,風吹稻浪,聽田間蟲鳴;黃昏日落時,海鮮街華燈初上,熠熠生輝,崖口海鮮鮮美誘人;夜幕低垂時,入住溫馨的民宿,沉浸在大灣區鄉村游的寧靜與愜意之中,盡享一夜好眠。
記者日前再次走訪崖口村,雖是工作日,仍然看到許多游客,或在觀光拍照,或在歇息喝咖啡,有一種“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愜意。
在“向云端”咖啡店,記者看到不少客人正在喝咖啡。咖啡店主理人楊嘉漩不時穿梭在客人間,忙個不停。好不容易停歇一會兒,記者就逮住了她,打開“詩和遠方”的話題。
“即便是工作日,我們的客流量依然穩定,基本可以保持在周末的八成左右。”談及日常運營,楊嘉漩的話語中透露出滿意。
“向云端”咖啡店在今年國慶前才正式開放。此前,崖口村已開設了多家咖啡店,包括一條街的集裝箱“村咖”,以及崖口東堤的咖啡屋,數量已不少。
楊嘉漩曾經長期在南朗街道工作,對周邊環境有著深入了解。此時,崖口村正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對村里農機站旁的空地進行改造,建起了一座嶄新的建筑。這間直面稻田、采光良好、俯瞰如云朵形狀的秀美房屋,迅速引起了楊嘉漩的興趣。
與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迅速組成團隊后,楊嘉漩與團隊成員分別前往廣州、深圳、佛山等地考察學習咖啡店的經營之道。經過深思熟慮,他們不僅制定了一份詳細的咖啡店經營方案,還融入了一個可行性較強的崖口文旅規劃。在準備時間里,他們不斷調整和完善方案,最終在招標截止前成功提交了這份充滿創意和可行性的計劃,并最終中標。
記者在現場看到,店內的裝飾設計充滿了鄉村元素,年輕的咖啡師在吧臺忙碌著——磨粉、沖泡、拉花等,經過戶外座位區更是直面連片的稻田,讓人在品味咖啡的同時,仿佛置身于一幅夢幻的田園畫卷之中。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開一家普通的咖啡店。”楊嘉漩說,真正的愿景是通過咖啡店,將鄉村的自然美景與文化特色結合起來,推動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在“向云端”咖啡店,顧客不僅可以品嘗到香濃的咖啡,還能享受到鄉村的寧靜與美好。
在崖口村,“向云端”是“村咖”的2.0版。崖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譚錦鹍不止一次向記者談起,游客到了崖口村,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煲仔飯,還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咖啡。“我希望,在崖口喝咖啡,也能喝出‘高級感’來。”譚錦鹍打趣道。
譚錦鹍透露,早期的“村咖”,主要是崖口村自主創業的村民在經營。“畢竟水平有限,咖啡的味道一般。”他笑著說,“我一直鼓勵創業的村民,咖啡本身的價值不一定大,但是,咖啡里含有崖口的風光,這個價值大,所以,你們的咖啡值這個價。”
用一杯咖啡解開崖口村農文旅的“流量密碼”,并不為過。也正因此,崖口村的策略是“走出去,引進來”:帶領村民外出學習制作咖啡的技術;將外面的咖啡主理人請到崖口來,以一杯杯咖啡撬開農文旅市場的大門,繼而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流量密碼”,將崖口村從“網紅村”變成“長紅村”。

民宿異軍突起,周末一床難求
在崖口村,正在裝修的野小院?崖口店的一角,往外斜掛著一面頗有飄逸古風“茶”字旗,正迎風飄揚;二樓的房間用深褐色原木進行間隔,別致有趣;外擺區的大長桌直接設置在稻田邊,配套圍爐煮茶的設備,客人、主人可以圍坐一起聊天。
民宿主理人小谷是一位來自湖南的新中山人,用他的熱情與才華,將一座老房子改造成心靈棲息的港灣。
和記者談及為何選擇崖口村作為民宿的落腳點,小谷的眼中閃爍著光芒。他已在中山生活多年,對中山這片熱土有著深厚的感情。崖口的美景與獨特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著他。
在崖口村委會的幫助下,小谷找到了理想的房源,并開始著手改造。截至今年12月上旬,硬裝已經全部完成,外圍的裝飾也初具規模,內部軟裝的布置陳列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在野小院?崖口店,客人可以欣賞到崖口村一年四季不同的美麗風景,品嘗到地道的崖口美食,感受當地的非遺和鄉土文化。”小谷還計劃在民宿中融入更多的互動體驗項目,如手工制作、農家樂活動等,讓客人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崖口的風土人情。“平均客單價設定在500至1000元的區間,沒有打算走輕奢路線,我們的想法是交往更多天南地北的朋友,吸引他們來中山、認識崖口。”
在野小院?崖口店開店之前,崖口村已有近10家民宿,這些民宿依托崖口的稻田風光和海岸線風景,逐漸發展起來,也讓崖口村的民宿品牌IP嶄露頭角,并成功培育出禾舍書屋民宿等4家“廣東省首批鄉村民宿示范點”,“崖口民宿集群”初具規模。
“這些民宿的價格并不低,而且幾乎是一床難求。”譚錦鹍說,“這一周要幫人訂房,屬于團購業務,需要找三家民宿來滿足訂單要求。”
崖口民宿“一床難求”的現狀,并非譚錦鹍一家之言。記者此前專訪南朗街道黨工委委員歐嘉喜,得到同樣的答案:南朗街道許多民宿的客流量是充足的,一到周末,基本上就是“一床難求”。“這就是我們堅持打造農文旅產業的結果。雖然談不上是大產業,但能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歐嘉喜一語中的。
“如果一個地區在發展民宿產業時忽視了配套建設,那么這個地方就會像缺少了源頭活水一樣,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在小谷看來,要想推動民宿產業化,餐飲、娛樂休閑、觀光等文旅業上下游要配套齊全,這是相輔相成的?。游客們可能會因為初次的新鮮感而來,但一旦發現這里缺乏必要的設施和服務,就很容易感到膩味,從而失去再次光顧的興趣?。
也正因此,崖口村在文化的加持下,正規劃在南朗快線崖口段開一個路口,以緩解國道塞車壓力,并新增約500個停車位;東堤也在施工改造,完工后,接待能力預計將提升一倍以上。同時,崖口村還加大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實施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全面提升村莊的整體風貌和旅游品質。
面對南朗街道發展農文旅產業、難以留人過夜的困境,譚錦鹍認為,破局在于做精品、建設鄉村文化高地。“我們一直在努力,并引進了一間極具文化特色的民宿。同時,要做強民宿的2.0版,建設村級酒店,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下來過夜,讓崖口村不僅只是一個觀賞風景的地方,更能成為文化傳播的窗口。”譚錦鹍說。

一家強村公司做大農文旅市場蛋糕
梳理南朗街道農文旅發展的軌跡,不難發現,隨著政策的引領、經濟的支撐、社會需求的多樣化、科技創新的推動以及新媒體流量的賦能,南朗街道2024年的農文旅產業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尤其是深中通道通車后極大地縮短深中兩地的時空距離,為南朗街道拓展更廣闊的文旅發展空間。
其中,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崖口村的農文旅產品豐富、體驗多元,已形成一條涵蓋吃、喝、住、行的鄉村農文旅上下游產業鏈。近兩年,崖口村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導向,以成立強村公司為抓手,打造“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新業態,構建了“濱海觀光+民宿休憩”特色模式。
作為中山知名的網紅鄉村旅游勝地,崖口村在深中通道通車后迎來了客流量的井噴期。今年國慶假期,崖口村更是達到了日均接待8萬人的高峰。深中通道的通車,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楊嘉漩看來,將咖啡店設在崖口村是正確的選擇,這也將給她的初創公司注入強心針。“團隊選址崖口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慮到崖口擁有成熟的農文旅產業。基本不需要投入額外的宣傳成本,就能收獲一波天然‘流量’。”楊嘉漩笑著說。
楊嘉漩向記者提到,稻田收割之前一直都是旺季,國慶期間更是一天賣出500多杯咖啡。這份熱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灣區城市的熱烈支持,如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游客。即便是在忙碌的工作日,也有游客驅車前來享受這份獨特的味覺盛宴。
歐嘉喜也透露,南朗街道全域打造農文旅產業的時候,選擇了錯位發展。像左步村,以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為IP,讓游客暢游在歷史的長河里;在沖口村,重點發展高端民宿,讓大城市的客戶到沖口村“暫住”。
與此同時,南朗街道還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全面做好農文旅招商服務。歐嘉喜介紹,在“走出去”方面,已梳理了主題園區、鄉村運營項目、民宿酒店、森林和濕地公園運營等各類文旅項目,積極參加招商引資大會,并邀請投資方到南朗街道調研;在“請進來”方面,與廣東文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重點圍繞打造翠亨新區(南朗)文旅港城示范品牌、超級IP主題公園、農文旅、文旅產業發展基金、文旅品牌宣傳等五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培育創新型文化企業和產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在發展農文旅產業的過程中,要培育壯大強村公司,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電子科大中山學院管理學院院長趙晷湘認為,目前,我市強村公司發展存在統籌規劃少、經營門類單一、資源整合能力弱、市場化經營水平低等突出問題。
趙晷湘坦言,中山市內的農文旅景點很分散、聚合力差,產業呈現的是“星星多、月亮少”現狀。想要在競爭白熱化的廣東文旅中突圍而出,中山農文旅產業發展還需要“龍頭項目”拉動,最終達到“串珠成鏈”的效果。
針對農文旅產業同質化發展如何進行破局的問題,趙晷湘還建議,加快完成中山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平臺規劃的編制,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及屬地鎮街,合力解決推進農文旅項目建設的瓶頸問題,如融資問題、用地問題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黃廉捷? 三審?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