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千江之城”,中山16條外江縱橫、1041條內河涌交錯,水網密布。但中山也一度被污水所困擾。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曾將“中山內河涌污染問題”作為典型案例通報,被砸中隱痛的中山深刻認識到,“治水”是中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大盤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一子。自2021年起一場前所未有、聲勢浩大的“治水”攻堅戰打響。
在這場攻堅戰中,中山高標準成立全市水污染治理指揮部,由市主要領導親自督戰,市治水辦牽頭實施“大兵團作戰”,全面構建起市鎮一體共擔的主體責任機制,通過直面問題、鐵腕治污,推動全流域“六污同治”,從源頭上解決水污染問題。
1000多個日夜,上萬人奔波忙碌,中山治水鐵軍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治水答卷”:城鎮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劣V類河涌占比降至32.6%;累計新建管網5968公里;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7座,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到221.5萬噸/日,提升比例為7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到81%;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8%;1309個居民小區、4403個工業廠區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8.6萬畝養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經驗推廣至全省學習。
可以說,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中山不僅逐步還上了“生態欠賬”,更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

水清岸綠重現
“萬類霜天競自由”
水不僅滋養萬物,更是生態平衡的微妙指針。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山的“水”好不好,水世界的“主人們”感受最真最深。
白石涌是一條橫貫中山中心城區的內河流,流經東區街道和石岐街道后,匯入岐江河。該河涌為中山16條“央督”城市黑臭水體中一條,全長約7.8千米,平均寬度22米,整治前水質為輕度黑臭。
如今行走在白石涌河畔,一河兩岸風景如畫,抹抹翠綠風中搖曳,隨時隨處可見成群魚兒在水中自由穿梭、歡快游弋。更令人驚喜的是,這片翠綠叢中,藏著不少白鷺。白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生態環境好壞的標尺,被稱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他們時而輕盈地掠過水面,與探出頭呼吸的魚兒嬉鬧追逐,時而落地在叢林之中覓食,又時而停靠在樹叢枝丫之上歇息,或是來回追逐飛舞。
這樣的景象,在橫欄鎮西江花洲公園的江畔同樣可見。從高空俯瞰,一抹抹白色身影“長滿”樹梢枝頭。偶有江上行船駛過,驚起成群白鷺翩躚舞動,流動美景引人陣陣驚呼。
翠亨新區橫門水域一帶,是中山的“小鳥天堂”,上百種鳥類,包括黑鳶、黑翅鳶、紅隼、小鴉鵑、褐翅鴉鵑等,都在此覓食棲息,這里已成為國際候鳥的遷徙通道。水岸邊還有蘆葦、狼尾草等水生植物迎風飄搖。
千條江流,奔向伶仃洋。伶仃洋上,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也來作客。從去年開始,已有不少市民在中山海域內拍攝到中華白海豚戲水。它們時而隱入海中,時而浮出海面,三五成群地追逐戲水、翻轉跳躍,奏出歡快的樂音。
生態環境是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要素,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3年科學治水、源頭治水、系統治水、流域治水,可謂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山不斷做好生態修復,讓水與這些可愛生命的故事得以繼續書寫,為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發展勝勢夯實基礎。

一泓清水入畫來
滋養百業興旺
水,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更是現代城市繁榮發展的基石。中山“治水”的成效更加驗證了這一點,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魚塘尾水治理是農業面源治理的重點,是確保水質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通過尾水治理,中山解決了冬季養殖受咸潮影響的問題,以及養殖業受外界水質的影響。廣東中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中山尾水養殖治理成效顯著的企業代表,在南朗街道養殖水產面積約4000畝。該公司董事長陳偉峰表示,當前珠三角地區羅非魚養殖密度大部分是3000-4000尾每畝,一年生產1到2批,畝年產量6000-10000斤。經過尾水治理后,他們可以做到高密度養殖,放養密度可達4000-8000尾/畝,一年可養3批,畝水面年產量達1.5-2萬斤。
與此同時,中山已在全域推進魚塘統租統管,解決規模化生產問題,又便于尾水治理工作推開。目前全市統租統管面積超過5萬畝,成功招引白蕉海鱸魚、馬友魚、脆肉羅非魚等多個連片500畝以上的水產養殖項目。重新發包的魚塘租金也普遍上漲20%,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增收,實現強鎮興村富民目標。
初暖稻田咖啡店店長梁李旺之所以選擇在阜沙鎮阜沙村的稻田里創業,看中的是橫逕涌良好的水環境和百畝稻田風光。在水環境實現質的飛躍后,阜沙村不僅吸引了覓小院、小木屋生態農莊等精致的文旅項目,也吸引了智城匯谷產業園這樣年產值預計超過10億元的高新企業入駐。
水環境的改善,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帶動了港口鎮文旅產業的發展。廣東媽媽谷創始人陳立新經過深度考察和調研,認為新港社區的生態環境優越,非常適合他們的新文旅項目落地發展,決定投資。
沙溪鎮象角村的農田都出租給農戶種植水生蔬菜。整治后,象角涌的水質達到五類水標準,農戶們可以直接引水灌溉,省去了很多煩惱,對種植也更有信心了。農田的租金相比五年前每畝漲了約500元。
在中山,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案例遍地生花,越來越多的河涌恢復生命、重現生機,成為百姓傍水風光創業就業的“致富河”。

清波漾漾潤民生
群眾幸福掛眉梢
“治水成效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群眾滿意才是‘金標準’。”市委書記郭文海多次強調。群眾滿意否?透過“‘百千萬’攻堅戰?中山治水”系列走訪報道,我們“聽”到了來自全市23個鎮街群眾的心聲。在此之中,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對“治水”成果的認可。
“治水”,為群眾帶來了更多休閑娛樂空間——
曾“河水如黑芝麻糊一般”的大涌鎮青崗涌,如今徹底煥發新顏,河涌旁新修的步道上隨處可見晨練的居民;群眾配合小欖鎮拆除了永豐河邊的臨河房屋后,小欖鎮利用原有地塊新建了濱水道路和廣場,給群眾提供日常散步、釣魚休閑的活動空間;南朗街道在中心一河新建了岸線步道、2100平方米集市廣場、1.8千米的觀光步道、約30畝濱河空間,以及3個親水平臺,未來還將打造青年創業孵化基地。
“治水”,讓群眾變得生活愜意、心情愉悅——
港口鎮新建涌整治完成后,時常都能看到當地居民楊叔在河邊悠閑地支著魚竿垂釣;以往每當家里有親朋好友來訪,住在東區街道維景灣小區的林伯都不好意思打開陽臺落地窗,擔心河涌異味飄進家里。現在林伯經常躺在陽臺躺椅上看樓下白石涌風景,看白鷺翩飛;石岐街道大信時尚家園小區緊鄰員峰新涌。河涌整治好后,附近居民群眾不再三頭兩天到物業和社區投訴,夜晚不再閉窗而眠。
“治水”,激活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內生動力——
為推動“全民之治”,治出群眾滿意的水,中山創新建立“村民監督協調員+四方舉牌驗收”的監督管理治理,發動群眾全過程參與方案設計、工程監管、項目推進、竣工驗收;水,既要“治”得好,也要“護”得好。與河長一同“護水”的還有群眾、企業家等社會各界。中山通過走街串巷、入戶上門等方式開展治水宣傳,最大程度獲取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并動員一批熱心群眾成為“河小青”志愿者,守護悠悠碧水。
如這些鮮活的例子,不勝枚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些變化,不僅僅是水質從濁到清的物理轉變,更是人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更加驗證了“治水”是一項民心工程,讓群眾從身邊的河涌中,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好生態帶來的好生活,獲得更多“小確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不孤、眾行致遠。中山正在用行動作答、用汗水澆灌,將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篇章生動寫在桂山岐水大地之上,群眾是“閱卷人”。
編輯 汪佳?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