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戀”一詞躍入耳畔,你的腦海或許會迅速勾勒出一個自負、自我沉醉的形象:他們自視甚高,對他人漠不關心,只沉溺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這樣的形象在影視作品中常常被塑造成不太受歡迎的角色。最近,一檔備受矚目的綜藝節目《再見愛人4》讓一位妻子的形象迅速走紅,她的行為甚至讓NPD(自戀型人格障礙)這一概念走進了公眾視野。許多網友開始將“NPD”標簽貼給身邊那些與她性格相似的人,仿佛一夜之間,每個人都可能被歸類為“NPD”。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請不要輕易貼上“NPD”的標簽
在聊“NPD”前,我們需要知道先理順以下幾個概念:自戀者、病態自戀者、自戀型人格特征、自戀型人格障礙傾向、自戀型人格障礙。其中自戀型人格障礙是這一系列概念中最嚴重的一種,它是一種正式的精神心理健康診斷,而其他的概念則描述了不同程度的自戀行為和特征。
1. ?自戀者:通常指那些表現出自戀行為的人,這可能包括對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渴望他人的認可等,但并不一定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
2. ?病態自戀者:這個術語通常用來描述那些自戀行為更為極端的人,他們可能表現出逃避現實、遠離人群和社會,或者為內心的“自戀形象”做出出格的行為。
3. ?自戀型人格特征:指的是一系列思想和行為模式,可能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來,但并不一定影響生活質量。
4. ?自戀型人格障礙傾向:這可能指的是個體有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潛在風險,但尚未完全符合障礙的診斷標準。
5.自戀型人格障礙:美國精神醫學學會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是一種需要他人贊揚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為)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種背景下,表現為下列5項(或更多)癥狀: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優勝者)。
·幻想無限成功、權力、才華、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先占觀念。
·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機構)所理解或與之交往。
·要求過度的贊美。
·有一種權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待或他人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在人際關系上剝削他人(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別人)。
·缺乏共情: 不愿識別或認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常常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妒忌自己。·表現為高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NPD的診斷標準極為嚴格,只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才能下診斷。
全員“NPD”?不,只是“自戀”
你是否曾疑惑,為何周遭似乎充斥著“NPD”(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跡象?這可能是因為NPD的核心特征——自戀、對控制和權力的渴求、同理心的缺失——在很多人的性格中都有所體現。這些特質可能根植于我們成長過程中。
在嬰兒期(0-2歲),我們常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隨我們的意愿而轉動。嬰兒的哭泣總能引起周圍世界的響應,這種全能感,被心理學家科胡特定義為“全能自戀”。這種心理狀態是我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對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至關重要,它依賴于父母對孩子的無條件愛和積極關注。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充足的愛和適度的挫折體驗,他們就能逐漸理解外部世界的真實性,學會適應世界,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
全能自戀在嬰兒期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些需求在成長過程中未得到滿足,可能會導致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傾向(注意,是“傾向”而非“病”)顯現。然而,并非所有經歷過全能自戀狀態的個體都會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這還受到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和心理干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什么原因造成成年后的“全能自戀”?
在缺乏愛與接納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個體,可能會發展出過度的自我中心傾向,這種傾向阻礙了他們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對責任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對個體的責任感和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如過度溺愛、過度管控、缺乏信任,可能導致個體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而無法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
由于自我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成年后的“全能自戀型”個體往往表現出個人主義傾向,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與集體和社會的關系。這種傾向導致他們在社會責任感方面表現出明顯的不足,過分關注自我而忽視集體和社會的利益。

小A,一名雙一流高校的學生,因優越的家境和優異的成績,從小被視為佼佼者。然而,大學生活的挑戰和競爭讓他感到自己不再突出,尤其是最近的干部競聘失敗和考試成績不理想,讓他感到極大的挫敗和不安,“我從來沒得到過這樣的分數(B+),我就感覺當時全身都發燙、頭暈眼花。別人好像都在看我,嘲笑和輕蔑我。那一刻我只想逃離這里。”
小A的痛苦源于他將“優秀”視為自我價值的全部,一旦這個標簽受到威脅,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也受到了質疑。
小A的成長背景進一步揭示了“全能自戀”的成因。他的父母都是事業成功的人士,但忙于工作,缺乏對小A的情感關注和陪伴。小A從小被保姆照顧,母親的嚴厲和父親的疏遠讓他感到必須通過“優秀”來獲得父母的認可和關注。這種成長環境使得“優秀”成為他生存的資源,一旦失去,他感到自己被拋棄。
全能自戀者并非單純的自負之人,他們的自大背后隱藏著極度的脆弱。這種脆弱驅使他們站在人群的對立面,以掩蓋內心的不安。

通過深入探討自戀背后的心理學原理和成長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自戀現象,避免簡單地將其歸咎于單一的標簽或視為一種“病”。這種理解有助于我們識別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傾向,并理解個體如何在不同環境和經歷中形成獨特的性格特征。
探索自戀的雙面:如何培養健康的自戀?
自戀,這個伴隨我們一生的復雜心理現象,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潛在的負面影響。有學者揭示了自戀的雙重性質:健康自戀與病態自戀。
健康自戀能夠增強個體的自信和自尊,而病態自戀則源于對他人否定和批評的恐懼,缺乏安全感,常常伴隨著悲觀和消極情緒,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會過度追求他人的認可,這種行為往往會引起周圍人的反感,導致他們在建立親密關系上遇到困難。
對于自戀傾向較強的個體來說,自我反省是轉變的第一步。通過有意識地回顧自己的行為和人際交往方式,反思是否存在不當之處,并及時進行調整。嘗試換位思考,問自己:“如果我處于對方的位置,我會有怎樣的感受?被這樣對待會讓我感到舒適嗎?我真的需要以這種方式對待他人嗎?”
此外,探索病態自戀的根源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可能需要專業的系統性心理治療,以識別“過度或病態自戀”的起始點,分析它與哪些人或經歷有關。在某些情況下,家庭治療也可能是必要的,以解決根源問題。
在理解自戀的復雜性后,學會如何將自戀轉化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提升自我價值感,同時避免陷入病態自戀的陷阱,這樣的轉變需要時間和努力,但最終能夠帶來更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更和諧的人際關系。
編輯? 陳彥? 二審 謝瓊?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