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調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湯劑熬成膏,將藥末散于膏藥上,再直接貼敷穴位、患處(阿是穴),并持續刺激這些穴位。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以溫陽利氣、驅散體內寒邪、調節臟腑功能,既可改善臨床癥狀,又可提高人體正氣、增強免疫,起到“既病治病,未病防病”的功效。穴位貼敷療法具有適用范圍廣、療效好、無痛無創傷的特點。

古籍記載《針灸資生經》:“治瘧之方甚多……鄉居人多用旱蓮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半兩筋中,以古文錢斥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謂之天灸。”
《太平圣惠方》:“治療腰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涂帛貼,須臾即止。”
《本草綱目》:“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于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

適應癥穴位貼敷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療,如: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咳嗽、肺氣腫、肺心病、慢性鼻炎等。
消化系統疾病:虛寒性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等。
免疫系統性疾病:過敏性鼻炎、自汗盜汗、亞健康狀態等。
骨科疾病: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骨性關節炎等。
兒科疾病:調節免疫、增強體質。體虛易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咳嗽、厭食、腹瀉、遺尿等。
神經系統疾病:中風后遺癥、失眠、神經性頭痛、震顫麻痹、神經性耳鳴耳聾。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乳腺增生癥、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癥、尿路感染。婦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卵巢囊腫。禁忌癥1.顏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嚴防有強烈刺激性的藥物誤入口、鼻、眼內。
2.對于可引起皮膚發皰、潰瘍的藥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應慎用或禁用;(2)孕婦及瘢痕體質者禁用;(3)眼、口唇、會陰部、小兒臍部等部位禁用。
3.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敷料成分過敏者慎用。
4.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潰瘍者禁用。注意事項1.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貼敷腧穴不宜過多,貼敷面積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刺激過大或發生藥物中毒。
2.對于孕婦、幼兒、久病、體弱者一般不貼敷刺激性強、毒性大的藥物。同時注意使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并在貼敷期間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3.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藥后盡量減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療法會出現局部皮膚色素沉著、潮紅、微癢、燒灼感、疼痛、輕微紅腫、輕度出水皰等反應,可自然吸收,無需特殊處理。
6.貼敷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皰、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癥處理。極少數過敏體質者,對某種貼敷藥物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7.貼敷部位出現起皰或潰瘍者,待皮膚愈后再進行敷藥。小的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消毒以防感染。破潰的水皰應做消毒處理后,外用無菌紗布包扎,以防感染。對膠布過敏者可改用無紡布制品固定貼敷藥物。
編輯? 陳彥 二審 謝瓊?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