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角快線進入中山市三角鎮,一塊豎立擺放的“中山三角——中國生魚之鄉”大牌子,矗立在主干道的十字路口。
對于三角人來說,生魚是家門口的致富產業。經過近60年的發展,三角的生魚產業具備完備的養殖產業鏈,包括種苗孵化、魚苗培育、成魚養殖、中介流通和精粗加工,如今還吸引了龍頭企業的加入。統計數據顯示,三角生魚產業全產業鏈年產值已超過17億元,占全鎮農業GDP超80%,生魚產業已成為三角鎮漁業的支柱產業。家門口養殖生魚,為村民提供創業就業的機會,實現富民興村。
然而,近幾年生魚價格的大起大落,也讓這個行業進入了轉型關鍵期。大約2020至2022年期間,生魚行情經歷一波大漲,利潤可觀;隨后養殖規模擴張及市場增速放緩,又讓行情在近兩年幾近“腰斬”。
傳統主要通過中介塘頭銷售的模式,讓三角生魚難以有定價權。在三角鎮政府的牽頭下,生魚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開始摸索,希望從源頭具有競爭優勢的種苗孵化開展“強芯”工程,并通過在產業鏈上發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讓“中國生魚之鄉”的品牌能讓消費者辨識,能夠真正叫響、出圈。
加強“內功”
搶占更多市場
在三角鎮生魚產業園上空望去是“白茫茫”一片,海大集團旗下容海三角基地已經搭起了一個個的冬棚。進入銷售季,三角本地熟手撈魚工和挑魚工每天都會在凌晨趕到,在指定的一方魚塘,將達到出塘標準的1公斤以上魚挑出,再裝滿整整一貨車。這些空廂而來、滿載而去的貨車,將迎著朝陽,發往江浙滬和云貴川一帶,三角生魚由此實現南魚北運,走上這些地方百姓的餐桌。1公斤以下的魚則將銷往加工廠進行精粗加工,成為特定菜式的食材。
2019年,容海三角基地在產業園租下連片上千畝魚塘,不僅拉動了村集體租金上漲,同時還帶動了村民們實現家門口就業。圍繞容海基地,容海種苗孵化帶動附近6家孵化場和15家從事魚苗培育的“朝苗”廠;成魚養殖日常提供20多個人的技工就業;此外還有捕撈魚工、搭建冬棚、搬運及運輸環節,能解決數十人的就業。
“今年的價格稍微比去年好點,但還是在成本價上下。”容海三角基地生產經理陳金生開門見山地說。去年,生魚價格遭遇“滑鐵盧”,今年好一點,能達到7元多。陳金生介紹,2024年之前的3年,三角生魚的價格超過20元一公斤,高的時候達到23元左右,養殖能獲得較高的利潤。
根據容海對流通渠道的追蹤,這兩年生魚終端市場銷量有所萎縮。他們的部分餐飲大客戶,如酸菜魚連鎖品牌營業額下滑,供求關系發生新的變化,總體影響了生魚的出貨價格。
“應該說,生魚養殖行業正在經歷調整期。”陳金生解釋,為了應對市場新變化,容海三角基地今年3月開始減產,主動空塘和降低養殖密度。
“這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放棄‘卷’產量,轉向‘卷’質量,在調整期通過過硬的質量贏得更大的市場。”陳金生介紹,容海從苗種開始提質,在“標苗”過程中,頭一個星期實行車間培苗,通過穩定的水質和配方餌料,提高標苗成功率到行業領先的45%。養殖中,將密度降低30%,同步改善水環境,確保養殖的魚更健康,品質更好。“現在我們的大魚(即1公斤以上魚,衡量一塘魚質量的指標)占比從原來的6成提升至7成,品質好了,在銷售終端更有競爭力,價格也更有保障。”陳金生說。
雖主動降低產量,容海的生魚在市場上并不愁銷路。他們在行業內先行開展委托部門機構檢測的做法,將食品安全作為品牌最大的競爭力,這使得容海生魚拿到了與大餐飲品牌合作的“資格證”。“這些投入會進一步拉高成本,但也是提升品質必須要做的,行業調整期,自身內功更得要加強。”陳金生說。
同時,通過“大數據”養魚,容海可以對市場行情先知一步,避免過度下行的行情與養殖、出售計劃錯位,最終帶來虧損。
探索智慧養殖
為產業保駕護航
廣東本道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道食品”)是容海三角基地在當地的深加工客戶,其自身也在進行標準化養殖的探索。本道食品養殖基地與三角鎮其他養殖魚塘不同,這里的魚在一個個直徑12米的食品級圓形PP魚池中進行養殖,養殖場旁配套25畝水稻田和20畝循環水塘進行水質凈化。最近半年,基地20個魚池都裝上了由中山知名數控企業——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雷特”)研發的吸污泵和智慧漁業系統。
“這些吸污泵已經是第四代產品,正準備上第五代,效果還未達到最理想狀態,一直在不停地迭代。”本道食品老板黃錦來已探索工廠化養殖生魚5年多,一直想通過控制水環境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他解釋,這次與邁雷特的合作可以很好地解決工廠化養殖中最大的技術難題——穩定的吸污能力。
與此同時,本道食品的生魚養殖還將啟用邁雷特的數字化溯源系統,讓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生魚“從養殖到餐桌”的全過程。
工廠化養殖和數字化溯源是黃錦來多年的堅持。“傳統農業必須進入工業化和標準化軌道,才能為這個靠天吃飯、渠道定價的行業‘保駕護航’。”黃錦來深耕生魚養殖多年,他太知道傳統農業的痛點在哪里,雖然新的路也困難重重,但今年已不斷地看到新希望。
在推進工廠化養殖和數字化溯源之前,黃錦來更早的努力是就地開展生魚深加工,包括制作生鮮魚片和預制菜酸菜魚銷售,為本地生魚養殖被動接受外來渠道開辟更多的可能性。今年,這條“賽道”也迎來好消息。“中山已有18個學校采購我們的生鮮魚片產品。”黃錦來說,目前本道食品的產品可以進行完全的數字化溯源,并且委托中山海關技術中心作為第三方機構檢測,食品安全是他們的產品能夠進入學校飯堂的“敲門磚”。
“18個學校已經可以帶來每個月5噸的銷量,中山和周邊市縣還有那么多學校,我們通過不斷地開拓,未來一定可以為就地消化本地生魚提供更多支撐。”黃錦來非常期待標準化養殖和二三產齊頭并進能夠為三角生魚產業帶來新貌,提升三角生魚養殖行業的競爭力以及面對市場不確定行情的生存發展能力。
不僅推廣產品
還要講“生魚”故事
今年與黃錦來“攜手”開拓三角生魚二三產的還有三角本地的一位展示柜企業老板徐楊。在抖音、小紅書和微信視頻號的多個視頻和直播中,徐楊和他的團隊一起上陣,熱情推廣著“中國生魚之鄉——中山三角鎮”。他們像很多主播一樣,一邊展示自家“生魚王子”酸菜魚,讓觀眾清清楚楚地看到原產地,一邊現場開爐品嘗,為大家試味,再為有需要的觀眾“123上鏈接”。
只是和其他主播不同,徐楊和團隊除了展示酸菜魚產品之外,更多在宣傳三角生魚產業。他們正在挖掘行業最好的育苗師傅、標苗師傅甚至最快手的挑魚工,來講一講“高手在民間”的故事,也在展示三角養殖戶的魚塘,讓更多人看一看中國生魚之鄉的規模……徐楊給自己的“封號”是“三角地標產業推廣積極分子”。“我想讓大家知道三角生魚品質的不一樣,知道‘中國生魚之鄉’這個招牌。”徐楊信心滿滿地說。
徐楊在三角經營展示柜企業已有10多年,最近幾年培養了自己的直播團隊和運營資源,生意日益穩定。“在三角創業生活多年,一直到去年三角拿到了中國生魚之鄉的招牌后,我才發現這個行業是可以好好運營一下的。”徐楊確定“酸菜魚”預制菜賽道之后,很快與本道食品建立起合作關系,由本道食品供應生鮮魚片,他們組建企業研制酸菜魚產品。
今年,“生魚王子”酸菜魚終于上線。“現在跟酸菜魚頭部品牌肯定還不能相提并論,但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中國生魚之鄉原產地。”徐楊認為,一旦產品在終端市場達到足夠大的銷量,就能對本地產業鏈產生有力的支撐,那么三角生魚產業就能擁有更多主動性,“比如保持價格的穩定,不傷農,比如擁有更高的產品附加值。”
如今,徐楊團隊不單推出了酸菜魚預制菜,還研發了生魚罐頭、生魚云吞等產品。他也主動將產品輸送到中山的文體賽事上,不斷提高曝光度,“我們還希望走向大灣區、走向全國,將中國生魚之鄉的‘手信’推廣到全國人民面前。”
從追求規模
轉向追求品牌
三角鎮農民養殖生魚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三角生魚先后經歷了“土炮生魚”“香港生魚”“雜交生魚”三個歷史時期,形成了集苗種孵化(俗稱黑芝麻)、魚苗培育、成魚養殖、中介流通和精粗加工的一條成熟產業鏈。據粗略統計,目前三角生魚養殖面積超1.4萬畝,年生產商品生魚約9萬噸,商品生魚遠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2020至2022年,由于運輸原因,全國生魚銷售渠道多為“就地銷售”,且銷售市場處于擴大狀態,三角生魚價格持續看漲,養殖規模隨之擴大,2023年養殖規模達到頂峰。據粗略估算,僅在三角鎮,生魚養殖規模就從1.1萬多畝,增加到當前超1.4萬畝。由于其他產地養殖規模也在同步擴大,國內生魚市場出現“供過于求”,價格經歷了一輪又一輪洗牌,三角生魚養殖出現了虧損、不賺錢、微利保本的情況。
這一輪調整期,暴露了三角生魚產業發展的短板。據業內人士分析,三角生魚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從量的擴張走向減量提質,需要在培育種苗“芯片”上再下功夫,保住種苗優勢,需要在延長產業鏈上實現一二三產融合。“中國生魚之鄉”的品牌必須進一步深耕,才能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真正打響起來。
在陳金生看來,在當前的調整期中,三角生魚更需要經營品牌,錯開賽道。例如,通過建立行業規范,從消費者最關注的食品安全入手,引導養殖大戶實現從魚苗到餐桌的全鏈條食品安全把控。同時,三角生魚行業需要抱團取暖,通過多開展養殖技術交流和養殖經驗分享,通過統一安全養殖的理念和制定養殖標準規范,共同提升三角生魚的質量。
經驗豐富的三角人在前端的種苗培育已有了口碑,種苗“芯片”具備較強競爭力。據統計,三角鎮每年生產并銷往全國各地的優質雜交生魚苗、魚種超過35億尾,占全國雜交生魚苗種市場60%份額。目前,三角鎮政府與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創新中心合作,啟動三角生魚種質提純“強芯”工程,開展斑鱧親本活體庫建設等科研工作。
生魚賣不起價格,跟最后的流通渠道也息息相關。三角生魚大多依靠中介進行批發銷售,沒有自身的品牌和流通渠道,價格只能“隨行就市”。除了生鮮魚,在更為龐大的預制菜市場,生魚魚片缺乏加工標準,品質參差不齊,導致三角出產的品質優良、個頭稍大的中魚反而競爭不過價格占優勢的小魚。為了補鏈,目前,位于三角鎮蟠龍村新華路的“廣東海源農產品供應鏈智能倉”正在加快建設中。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約62畝,計劃建設集預制菜、冷鏈物流和倉儲等服務于一體的廣東海源農產品供應鏈智能倉。同時,三角鎮已經規劃了“中山三角智慧溫控食品生態城”,引入有意向的大企業進駐賦能二、三產業發展。
如何讓“中國生魚之鄉”被廣大消費者認知?目前,三角鎮正在開展中山三角生魚全國品牌推介活動,推動三角生魚“游”出去。今年還舉辦了2024三角生魚美食嘉年華,發布三角生魚IP形象“魚三生”等,多渠道講好“三角生魚”故事。
面對已經到來的三角生魚“2.0”時代,三角鎮政府正在完成三角生魚產業發展平臺規劃方案編制,明確產業總體發展思路,高質量建設三角生魚產業發展平臺,引導行業從追求規模向追求品牌轉變,促進行業長遠良性高質量發展。
編輯? 張英 二審? 朱暉? 三審? 蘇小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