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下文簡稱“小巨人”企業)和第三批“小巨人”企業復核通過名單,中山共有17家企業上榜,創下歷年認定數量最好成績。其中,14家企業新晉第六批“小巨人”企業,3家第三批“小巨人”企業復核順利通過,整體成績排名廣東省第5位,在培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再創佳績。
中山擁有眾多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是中小企業群的核心力量。它們何以能脫穎而出?在走訪中,記者留意到,它們將“一米寬”的領域做到“百米深”,從而構建了不容易被替代、能夠從容馳騁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突破技術壟斷
馳騁國際市場
“小巨人”企業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在工業強基、科技創新、補鏈強鏈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支撐。
位于五桂山街道的思銳光學,成功入選本次“小巨人”企業名單。思銳光學2006年進駐五桂山街道,經過18年的發展,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小巨人’的榮譽,肯定了思銳光學在影像細分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彼间J光學董事長李杰高興地說道。
據了解,思銳光學2001年創立,起初是三腳架制造商,后來逐步向專業攝影攝像器材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企業轉型。2014年,企業做了一個特別關鍵的決定——向光學領域轉型升級,專注于光學可置換鏡頭的研發與生產。為此,企業先后投入3億元自有資金,推進自主光學研發基地的建設,成功躋身光學影像行業前列。尤其在大口徑玻璃非球面模壓技術上,企業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進口替代,并且其自產鏡頭比同類品牌輕約20%,為市場提供了更輕便、高性能的鏡頭產品。
記者看到,這里廠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建的研發大樓已經啟用。原來,企業近年通過“工改”政策,新建了4萬平方米的廠房,為快速增資擴產提供了長足的空間。李杰表示,這兩年,企業正處于高速成長的關鍵期,在市鎮兩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企業正在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核心技術掌握以及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服務水平。
目前,企業全球專利總授權量累計達到241項,其中發明專利總授權量69項。為持續提升技術實力,思銳光學與北京理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等高校展開緊密合作,并積極引進國際光學專家和國內頂尖人才。公司研發中心已初具規模,擁有一支由行業學者和光學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企業研發人員在公司員工占比也達到了20%。
有了研發作為支撐,思銳光學不僅強壯了自身產業鏈,而且不斷推動研發新品的產業化和規?;l展。據介紹,目前企業已實現了從玻璃冷加工、玻璃非球面模壓加工、玻璃鏡片鍍膜、鏡頭裝配的全產業鏈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新建成的廠房,有一部分將用于戶外光學領域的產業化,計劃在2025年1月推向市場。
因為練就了過硬的本領,思銳光學不懼與國際光學巨頭競爭,7成以上產品遠銷國外市場?!敖衲旯镜目傮w銷售額預計將超過4.5億元,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15億元大關?!崩罱苄判臐M滿地說。

發力綠色船艇
保持領先地位
“順利通過 ‘小巨人’企業認定,這不僅彰顯了江龍船艇在高性能船艇品牌領域的領先實力,更是國家對于企業持續投入研發、銳意進取的高度肯定?!闭劶捌髽I成功入選的結果,江龍船艇相關負責人由衷說道。
在今年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第十六屆國際交通技術與設備展覽會”上,由江龍船艇建造的國內首艘500kw級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亮相。這次展會聚焦交通領域的先進技術設備與最新創新成果?!叭龒{氫舟1”號主要用于三峽庫區及三峽—葛洲壩兩壩間交通、巡查、應急等工作。據悉,運營1年以來,該船已成為“氫化長江”“電化長江”,推動內河航運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項目。
在廠區碼頭附近,千噸級海洋先進船艇智能制造基地已建成投入使用。車間內,生產已全面鋪開,在飛濺的火花和機械的轟鳴聲中,工人們干勁十足。據介紹,該車間配備了激光切割機、鋁合金冷切割機、智能數控設備等智能化裝備,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車間按照1000噸及2000噸的標準車間建設,建設3個1000噸級舾裝泊位,泊位總長270米,可同時滿足多種尺度船型的室內建造和水上舾裝作業。其中,垂直卷揚式升船機系統,是最核心的裝備,據了解,這也是國內民用船廠裝載噸位最大的升船機,長達到158米,寬達41米,如此一座龐然的裝備,將使千噸級船舶下水如同搭乘“水上電梯”般便利,半小時即可完成上下排作業,且不受水文、天氣等因素影響,大幅提升移船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
該負責人表示,這一智能制造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將實現公司產品主尺度、噸位及總產能的大幅跨越,進一步完善江龍船艇的船艇產品體系,拓展包括超高速海洋執法船、清潔能源船舶、迷你郵輪、高端客滾船等高性能、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艇產品,推動企業向高端化、國際化、智能化現代船艇制造企業邁進。
江龍船艇是國內率先實現新能源船艇產業化的船艇企業之一,目前已成功開發了純電、柴電、甲醇、氫燃料等多種動力類型的新能源船艇,并多次實現了行業首創。企業先后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綠色工廠示范企業”“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榮譽資質,并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專利方面,企業已取得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外觀專利近300項,多項技術和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深耕“一米寬”
十年磨一劍
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科室介紹,本次上榜的17家“小巨人”企業,主要分布在光電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憑借其在各自細分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卓越表現,從眾多參評企業里脫穎而出。
據統計,該批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平均15.64年,上年度研發占比平均10.52%,研發人員占比28.88%,I類知識產權平均每家19.57個,92.86%的認定企業擁有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34.01%,上年度主營收入均值2.9億元。企業在細分領域表現突出,把“一米寬”的領域做到“百米深”,在推進我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該科室介紹,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從財政支持、科技創新、數智化改造、市場開拓等方面全維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按照工信部發布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優質中小企業分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個層次,分別構建了優質企業“金字塔”的基礎層、中堅層、核心層。目前,中山有在有效期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1506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71家、“小巨人”企業42家。在本次“小巨人”企業遴選要求日趨嚴格、全國認定數量收窄的背景下,我市取得優異成績,不僅是對我市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充分認可,也是對我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企業培育工作的有力肯定。
據悉,下一步中山將進一步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為廣大中小企業發展做好服務,通過金融賦能、資本運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市場開拓、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措并舉,力爭為企業茁壯成長提供肥沃土壤,不斷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鼓勵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為中山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編輯 汪佳?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