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中山,古稱香山,是制造業名城,在工業化進程中沉淀了豐富的工業文化。如何挖掘香山工業文化,為新型工業化賦能?
11月24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會承辦的2024嶺南學術論壇“嶺南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轉化”專場于在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本報理論周刊主持人獨家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虞和平,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熊月之,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市政府文史館館員廖大偉三位學術專家,就香山工業文化的特征、研究方向、成果創新性轉化等話題進行探討。

香山人在中國近代工業中具有認知優勢
近年來,全國不少城市加大對工業文化的研究和成果利用,一批工業文化遺產成為網紅打卡點,工業游成為新時尚,工業文化得到了廣泛關注。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孫星著的《工業文化導論》一書中指出,探究工業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與內在規律,有助于人們理解工業文化是人類在工業發展中創造的獨特財富,并能理解與運用好這獨特的“財富”,以持續地、創造性地提振工業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助力工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工業遺產(遺存)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
虞和平認為,從“香山”(中山、珠海、澳門)地區來看,首先要研究好香山區域內的工業文化,香山人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肇始之功,再通過香山工業文化來看中國的工業文化。
中國近代史上,香山人是對工業認知最早的一個群體。熊月之在《近代香山英杰與中華民族覺醒》一文中寫道:“珠江三角洲地處中國與歐美世界交通聯系的最前沿,包括澳門在內的香山縣,處于珠三角與歐美世界交通聯系的最前端。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入住澳門以后,香山人就處于中西文化相遇、交流、交融的最前端,也是與西方人、西方文化最先接觸的人群。鴉片戰爭以前,澳門、廣州是中西聯系、交往的前沿,香山人活躍在這兩個地方。鴉片戰爭以后,香港割讓,廣州、上海等五口通商,香山人活躍在澳門、香港與通商五口。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增開天津、漢口等一批新的通商口岸,香山人的身影又擴散到新增的那些通商口岸。那以后,中國通商口岸越開越多,香山人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廣。近代中國眾多通商口岸中,上海發展最快,規模最大,香山人在通商口岸的分布與活動,以上海為多,其影響亦以上海為大。”
洋務運動中,香山人在工業化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徐榮村最早寄運湖絲、參與倫敦世博會事務;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人則投身實業救國,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容閎更是百折不撓,成功推動中國學生成規模留學美國。比如1863年,容閎受曾國藩委派,赴美國采購機器。在容閎看來,先進的武器是與發達的工業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能夠制造農具、鐘表等各種機械的基礎性工業,國家就不能真正富強起來。在容閎的建議下,江南制造局兵工學校遂得以建立。
熊月之認為,香山人在近代工業化的認知、實踐、人才培養等方面,較之內地廣大地區,占有廣泛、明顯而獨特的優勢。
虞和平認為,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涌現出了一批來自廣東的現代性企業家,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人是典型代表。他們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這也意味著嶺南傳統重商文化迎來現代性轉型。
以香山地區的幾位買辦為主力,輪船招商局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一個現代性企業,唐廷樞擔任總辦(相當于現今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徐潤擔任會辦(即副總經理),鄭觀應出任幫辦(相當于總經理助理),他們共同開創了中國企業家歷史的先河。在從外貿商戰轉向以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主要路徑是通過創辦洋務企業來實現,如招商局、開平煤礦、電報局、織布局等。
虞和平認為,作為最早接觸大機器工業的香山人,他們對中國近代工業的認知是值得重點關注的,也是香山工業文化、工業文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為此,香山工業文化研究要與整個中國近代史聯系起來。

“沒有任何一個工業是孤立的”
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是最根本的東西,城市化、現代化離不開工業化。
熊月之認為,傳統的農業生產是分散的,大工業則是集聚式發展,由分散到合作,工業與科學技術發展,改變了人們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一個工業是孤立的,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鏈條聯系在一起。熊月之說,“講到工業就要講到我國工業的起步,雖然我們過去有一些手工業,但我國大機器工業,近代工業化的真正起步是從向西方學習開始的,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民族工業,現代化就是民族工業不斷崛起、發展的過程。”
熊月之認為,雖然香山人和香山區域較早接觸到大工業,但是工業化是要和資本、技術、人才、原料、運輸等要素聯系在一起的,早期的香山地區不具備發展大工業的上述條件,即使香山人對工業化有較早的認知,但也只能到上海等當時工業化條件充分的地區才有發揮空間。
廖大偉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代紡織史資料整理與研究”的首席專家。他認為,現代工業是大機器生產,從世界的角度講,發明了蒸汽機后,改變了動能,標志著大機器生產的開始,工業文明是從大工業開始的,或是從紡織業開始的。中國到了近代,上海開埠以后才有大工業。
工業文化是工業生產中產生的觀念與價值,是一個復雜多元的概念,是工業生產進程中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在廖大偉看來,工業文化的研究不是獨立的,工業、產業、行業、企業是一體的、一個鏈條。工業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人,必須有事例,只講人沒有具體的事例是不行的。廖大偉建議,香山工業文化的研究既要立足香山地區,又要面向全國,甚至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站在香山的著力點上,不斷延伸區域的研究。
虞和平認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特點,比如沈陽建有中國工業博物館,上海籌建中國(上海)工業博物館,與這些重工業城市區相比,香山工業文化的研究要選一條主線,不能搞“東北模式”,也不能模仿“上海模式”,要根據香山工業的特點,搞出自己的工業文化特色來。在挖掘工業文化方面,比如工業文化遺產的“活化”,原則上不要與人家“撞車”,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實現錯位競爭。

工業布局也是一種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山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工業圍繞“農”字展開,擁有粵中船廠、中山農業機器拖拉機站、中山糖廠等知名的企業。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中山搶抓機遇,工業經濟發展迅速,“三來一補”、鄉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等蓬勃發展。早在1999年,中山市便在廣東省率先提出了“工業立市”,隨后又實施“工業強市”等戰略,工業經濟中呈現出“十大艦隊”“一鎮一品”“產業集群”等備受關注的現象。這些戰略的實施也反映了那一時期中山工業布局思維。
廖大偉認為,對中山來說工業文化研究的重點應該放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工業呈現的特點,以及轉型升級的具體實踐。工業的布局也是一種文化。雖然中山大工業不多,但小欖、古鎮、大涌、沙溪、三鄉、南頭等鎮域特色經濟活躍,“一鎮一品”“一鎮多品”“多鎮一品”等產業布局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工業文化。另外,工業園區的規劃,產業類別的篩選、工業配套的完善等都體現了工業文化。
廖大偉說,一個鎮把一個產業做大,形成“一鎮一品”特色,這是工業的特點之一。在總結這種模式的基礎上,也要指出一個地方的持續發展光是發展鄉鎮小型工業、輕工業是不足的,缺少大工業支撐,一個地方的發展水平會受到限制。在新型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中山也要找到適合本土、符合國家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有代表性的大工業。比如中山明陽集團新能源、康方生物創新藥等戰略性產業代表企業。花無百日紅,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也是如此,在發展中要不斷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特別在產業低潮時要學會轉向。

從“歷史上的未來”汲取養分
工業價值觀、工業精神和工業倫理是工業文化的基本要素。虞和平認為,從工業發展史看,工業文化的研究包括“從工業的角度看文化、從文化的角度看工業”,兩個視角是互為交叉。
從工業的角度看文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就是認知文化,對工業的認知。單從認知方面講,香山人是比較早的,他們最早認知到西方大工業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知很重要,有認知才能有行動,香山的容閎、唐廷樞、鄭觀應等一批香山人在洋務運動時將認知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在中山近代工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全國有著領先意義的。在實踐過程中,他們又認知到工業與國家戰略、科技、人才等結合的重要性,在工業實踐中又產生了科學技術文化、產品文化、生產工廠建造、廠礦開采、商貿流通等系列文化。
香山工業文化研究如何入手?熊月之建議,一是要梳理好香山工業發展的脈絡,香山工業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一步步走過來的;二是分析香山工業的特征與內涵。香山地區的工業與其他地區的工業有哪些不同,遠一點的上海,近一點的與粵港澳大灣區東莞、佛山、深圳、江門等其他城市有哪些差異,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差異,要進行比較,要研究清楚。比如香山人的工業認知與中國近代工業的關系,香山工業與外部聯系的時間、原因,華人華僑等聯系起來,梳理清楚后要做更細一點的研究。
廖大偉在分析“香山商人與上海商業的新模式”中談到,中國近代史上,大批香山人來到上海,在工商界有唐廷樞、徐潤、鄭觀應這樣的買辦商人,還有香山籍商人創辦的四大百貨公司等,曾經一度,香山人在上海是走在前列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四大百貨公司都是香山人開的,他們共同締造了近代中國零售百貨業的傳奇,不僅引入了現代商業理念,還革新了消費體驗。香山商人的實踐證明,勇于創新與因地制宜是推動商業發展的關鍵。他們在上海書寫的成功篇章,是中國商業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文化與商業融合的典范。
如何從中國近代工業史來研究這種文化現象,這種工業文化現象對中山今天發展現代工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又有哪些啟發?受歷史條件的束縛,當時的香山人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舞臺,開埠的上海就是最好的選擇。今天的中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之一,隨著深中通道通車,新中山客運口岸開通等,深中一體化融合加速,大灣區“黃金內灣”的地理交通、創新創業、國際視野等各種優勢都為中山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新機遇,中山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如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是值得思考的。廖大偉認為,要針對中國近代化中香山人“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分析大灣區里的中山怎樣才能讓本土企業、本土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還能吸引全國、全球人才,讓更多國際化優秀人才在中山這片土地上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更大的成績。
從文化的角度看工業,也是從歷史的角度為未來發展探路。虞和平說,最近他去了一趟中山古鎮調研,古鎮燈飾中心的形成就是一個很好的工業文化課題。燈飾中心早期是在浙江寧波一帶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燈飾中心慢慢轉移到中山古鎮鎮,古鎮成為“中國燈飾之都”,創造了一個產業神話。調研中,虞和平了解到,古鎮燈飾企業很多老板是從寧波過來的。產業中心的轉移是一種工業文化。為什么會轉移,這也是工業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另外,產業的發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才能保持青春和產業活力。
虞和平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去研究工業文化,就要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上是怎樣創造未來的”。比如中山古鎮的燈飾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分散到集聚,從配套到品牌等,歷史上是如何去創造了這個“未來”。“歷史上的未來”,是可以從工業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挖掘、總結的,可以找到其創新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還有香山地區一些重要的工業企業發展史的研究,比如明陽集團的風電產業發展史,廚邦、咀香園、香山衡器、欖菊等“老字號”企業發展史。產業集群和企業個體,甚至是企業家個體的研究。通過對工業史的研究,總結經驗教訓,研判未來發展方向和探索可行路徑。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基礎和支撐。虞和平認為,中山鎮域經濟發達,企業與政府、企業與鄉村、企業家與地方經濟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共同富裕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個核心問題,農村現代化就要從一村一村做起,如何讓一批黨性強、業務精、作風實、威信高的能人帶領村集體致富,如何發展高質量的“村級工業經濟”等,這里面還涉及到工業制度的設計。比如浙江的“強村公司”,通過一個企業帶動一個村,把村集體經濟搞上來。“強鎮富民興村”要發揮好企業家的作用,發揮好“經濟能人”的帶頭示范作用,但這些都需要去探索科學制度,打破身份的束縛。
鎮域經濟是這樣,其他的產業、行業、企業也是如此,要從工業史中汲取“養分”,為中山新型工業化建設打開新的思維空間,也是為全國新型工業化建設提供“中山樣本”。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