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記者從大涌鎮農業農村局獲悉,該鎮疊石村近日進行的晚稻測產結果令人振奮:每畝產量超1000斤,超過省市平均水平,預計全鎮2024年糧食產量同比增長8%以上。
這一喜人成果,離不開大涌鎮黨委、鎮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大涌鎮通過全面推進“田長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等舉措,多措并舉穩住糧食安全“基本盤”,為該鎮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大涌鎮成立中山首家
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
為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大涌鎮通過構建現代化糧食經營體系,發展新型農業生產主體,在鎮農業農村局的牽橋搭線下,2023年10月,中山市首家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中山市鵬興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大涌鎮掛牌。
該聯合社由大涌鎮及鄰近鎮區的五家專業合作社聯合創辦,旗下覆蓋農田7000多畝,其中主要的種植大戶集中在大涌鎮。目前,聯合社有30名從業人員,包括20名專業技術人員,配備63臺先進農機設備,如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和無人機等。“聯合社可以聯合收割、聯合打藥施肥、聯合播種、團購農資、共享資源,提高效率。”聯合社“水稻經理人”、理事長陳宜偉介紹。
來自大涌鎮的三位聯合社創辦人——“70后”余仲禧、“80后”余龍生和“90后”黃樂坤,以實際行動打破了“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的傳言。他們不僅堅守在農田一線,還積極推廣現代農業科技,成為持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
其中,余龍生家庭榮獲2024年中山市“最美家庭”稱號,他創辦的合作社也獲得了“中山市水稻高產示范基地”稱號。余仲禧創辦的“中山市一畝田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示范社和“中山市水稻高產示范基地”稱號;黃樂坤創辦的“中山市粒粒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中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項目(第三批)建設名單。這些創辦人紛紛表示,他們在農業領域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稻田畝產高達1150斤
余龍生在疊石村種植了300多畝水稻田,11月初晚稻豐收,他的稻田畝產高達1150斤,遠超省市的平均產量。面對這一喜人成績,余龍生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他笑呵呵地表示:“這個成果讓我堅信,加入聯合社發展是明智的。”
目前,聯合社水稻播種面積達7000余畝,利用規模優勢,最大化挖掘種糧效益的潛力,為大涌、沙溪、三鄉等共10余個鎮區的農戶提供水稻育秧、機耕、機插、撒播、噴藥和收割等服務,提高了水稻的質量和產量,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大涌鎮農業農村局局長曹浩林透露,聯合社2024年獲得了市農業農村局的肯定,被選定為2024年度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的3家服務提供單位之一。納入該項目范圍的水稻全部開展3輪無人機噴施農藥,并落實至少一輪為生物農藥,大大降低我市農藥的使用量,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數據顯示,2024年,聯合社提供了約3.6萬畝次的服務,覆蓋了約100戶農戶。

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記者從大涌鎮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大涌鎮通過全面推進“田長制”、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多項舉措,有效解決了“怎么種好地”的難題,為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方面,大涌鎮在疊石村、起鳳環社區高標準農田區域選取1000畝連片區域,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工程,并于2024年6月通過市級驗收,為機械化作業水平奠定了基礎,進一步夯實了農業“耕”基。
同時,大涌鎮還大力推廣機械化耕種收和無人機技術,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精細化、標準化水平。
在全面實施“田長制”方面,大涌鎮通過設立田長制公示牌、嚴格落實巡田工作等措施,確保了每塊耕地都得到了有效保護。此外,該鎮還積極發動村(社區)開展土地復墾工作,讓“出走”的耕地“回家”,同時不斷提高耕地的連片度,讓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農田變良田。
數據顯示,今年,大涌鎮完成了南文社區兩地塊共245畝的耕地恢復工作,進一步擴大了大涌鎮的耕地儲備。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