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今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建設文化強國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中山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落實廣東省推進文化強省大會部署要求,多維度書寫好文化興城這篇大文章。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以下簡稱“中山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近年來,該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校園融媒體建設,在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山市“文化興城”戰略實施,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地方認同感歸屬感的中山建設者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線上線下齊發力,讓新中山人感受香山文化魅力
泊在天字碼頭邊的“火船”和小艇、孫中山親手創立的中西大藥局、生意興旺的宏發百貨商店……2024年春季學期初,中山學院圖書館與中山市博物館聯合主辦《中山老行業》《漫畫中山》展覽在校園刮起陣陣香山文化懷舊風。此前,該校也先后引進了“郵票上的覺醒年代”“中山籍畫家漫畫展”等高質量地域文化展覽。來自全國各地的“新中山人”通過展覽深切感受到香山城的情懷和溫度,有學生表示“展覽讓我近距離感受到中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時代變遷,我很喜歡這個充滿人文情懷的城市,也想畢業后留在中山發展。”
良好的展覽成效得益于校園新媒體的聯袂發力和靈活多樣的宣傳手段。一是“造聲勢”,展覽前,學校圖書館和校官微兩級微信號通過系列推文形式向廣大師生對展覽相關人文歷史知識進行科普宣傳,廣而告之的“熱身”讓師生對中山文化充滿期待;二是“在現場”,及時通過校園網、校官微等平臺報道展覽熱況,打造溫馨“留言區”,為師生提供線上互動平臺,讓中山文化成為“我們的文化”;三是“好經驗”,充分發揮校報傳統紙質媒體權威和傳承作用,通過“微評論”形式,深化師生對大力傳播及傳承地方優秀文化在推動立德樹人、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山文化興城建設等方面意義和作用的認知認同。
中山學院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文化興城”有機融合,把“融媒體+”思維貫穿到地方非遺文化、地方紅色文化、孫中山文化、華僑文化、嶺南文化等的宣傳推廣中,形成了“線下人頭攢動,線上聲勢動人”的良好局面。
“一微一端”,讓文化講堂活起來
便捷可移動的信息設備及社交屬性強的新媒體平臺已成為當下受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互動性、即時性和廣泛覆蓋性是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文化傳播的必然要求。中山學院緊扣需求,打造系列“微文化課”,通過學校微信號、視頻號和校園網等平臺展播,讓師生隨時隨地暢享“身邊的文化”。
“微文化課”素材源自學校人文社科、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專業理論骨干的研究成果和學校每年一度的“微黨課(宣講)比賽”,由校黨委宣傳部和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和組織攝制。四五分鐘的微課理論充足、內容豐富、貼近生活、走心共情。微課《文化興城,在中山記住鄉愁》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講,將中山的歷史名人、風物景致、城市精神、煙火民生等通過“文化”這一主線串聯起來,從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闡釋“中山文化”與“文化興城”的內在聯系、戰略意義和舉措成果,讓師生眼界大開、賞心悅目;微課《文物歸“家”,吾輩當自強》由學生輔導員主講,以熱播網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為引子,介紹我國文物流失的背景、原因和現狀,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史觀,提升文物保護傳承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獲“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微課作品類別優秀入圍作品獎”;微課《追憶百年黨史,傳承體育精神》由學校體育部教師主講,將百年黨史與百年體育史結合起來,帶領師生領略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所經歷的滄桑巨變,激發愛國自強的精神動力。
兩年來,學校共推出系列優秀微課作品13份,除了在學校新媒體平臺“展播”外,還成為了校內各黨組織、各單位“三會一課”“主題黨(團)日”“主題班會”等學習教育環節的良好學習資源,受眾覆蓋師生并向社會延伸。身邊的良師益友娓娓道來,將“書面語”變成“家常話”,把“大道理”化為“小故事”,“文化”的春雨就這樣潛進了心田。
市校媒體聯動,以“橋”為媒講好灣區故事
高校作為地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宣傳陣地之一,良好的校地合作有利于高校與地方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擴大城市宣傳的廣度和深度。灣區建設、深中同城機遇下,中山學院與地方宣傳部門、校外媒體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同頻共振講好灣區文化故事,為地方現代化建設聚合精神力量。
一是以平臺建設為依托強化宣傳人才培養與宣傳內容建設。2023年12月,“中山發布融媒體中心創作實踐基地”在學校成立,該基地融匯市內權威媒體平臺資源和中山學院新聞專業學生力量,鼓勵創作更多時代特色鮮明的網絡文化精品。深中通道開通后,依托該基地,學校與“中山發布”聯合創作了《來中山住哪?特色民宿地圖來了》《中山早餐地圖!值得你早起》《中山新晉文化地標!打卡地圖來了》《中山網紅夜市,逛吃不停!》等一批優秀新媒體文旅推文,覆蓋面廣,部分作品閱讀量超10萬人次。校內各級新媒體平臺及時接納轉載相關報道,針對師生群體、校友群體、用人單位群體等對地方文化和精品文旅項目進行再報道再宣傳,例如招生期間,學校在各類媒體平臺接續推出“灣區中心 深中雙城 港澳融通”系列專題介紹,出版專題校報,在各大招生宣傳場合開展贈閱,向考生及家長宣傳“中山優勢”“中山機遇”“中山未來”,收到熱烈反響。
二是市校媒體合力唱響灣區鄉村振興新樂章。作為中山市實施“百千萬工程”、以文化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中山市“金色大地音樂會”已然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激活灣區文旅資源的活動品牌。中山學院學生工作處和校團委除了積極組織青年學生參與“金色大地音樂會”高校專場外,還堅持不定期在校園內舉辦“草坪音樂會”,與中山市“金色大地音樂會”遙相輝映。校內媒體矩陣合力播報相關活動,專題推文、精彩短視頻刷了屏;校外媒體平臺今日頭條、網易新聞、學習強國、中山網等接續報道市、校音樂會盛況。金色大地歌聲謳歌時代,蓮峰山上美育有聲有色,跨越時空的文化鏈接與升華,在網絡媒體的交融互動中得以實現,立德樹人就此具象化。
(作者供職于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朱暉?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