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即將期滿,離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南區街道北溪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吳軍委默默地準備了特別的道別儀式——他像平常一樣走進村民家,跟他們握手告別。屏姨、權叔、霞姐、李阿姨、明叔、光叔、芬姨、芳姨、影姨……熟悉的鄉親們露出質樸而羞澀的微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和吳軍委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吳軍委記錄下這一個個瞬間。之后,他將視頻發布朋友圈,引得朋友們點贊。
曹邊村共172戶居民,戶籍村民約600人,其中60歲以上長者181位,吳軍委駐村1126天,這些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數字,如今在他心里變得非常具象。11月4日,吳軍委離開曹邊村的前一天,記者跟隨他來到曹邊,看到他和鄉親們告別,深刻感受到了一段“親如一家、血濃于水”的干群關系,一段親人般的深厚情誼。這正是在“百千萬工程”的“戰場”上,中山黨員干部“入鎮下村”深入基層群眾,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

從“軍委哥哥”到“草帽書記”
當天下午三點,曹邊學校榕樹頭的大榕樹下,七八位阿姨像往常一樣坐在一起悠閑地聊家常。吳軍委經過時,閑聊中止了,“書記書記,快來坐。”娜姨熱情地打招呼。鄰座90歲的屏姨連忙向左挪出空位,示意吳軍委坐到身邊。
村民們都知道吳軍委要走了,總想多跟他說說話。“我們舍不得你!”娜姨說,旁邊幾位阿姨附和著,“是啊是啊,要常回來看看,這里也是你的家。”吳軍委坐在阿姨中間頻頻點頭,“會的,會的,我已經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
坐在屏姨旁邊,吳軍委想起了初到曹邊時,懷著新奇和忐忑:經過大榕樹時,也是一群阿姨坐在這里,好奇地看著他,就像看任何一個到曹邊的陌生游客。他曾經是中山大小讀者心中的“軍委哥哥”,從2008年開始參與中山市閱讀推廣活動,并創立了面向親子的“童心故事會”,曾被評為中山首屆“金牌閱讀推廣人”。2021年,他被市文廣旅局派駐南區街道北溪社區任第一書記。從斯文書生“軍委哥哥”到駐村第一書記,吳軍委初到時雖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他心里暗下決心: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為村民做一些有價值的事。
“當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時候,群眾會告訴你答案。”吳軍委說。
曹邊村有一片60畝的自留地,村民每天都在土地上勞作。吳軍委每天一早到村里,都會走進田間地頭,幫村民干活,和他們聊天,聽取群眾的心聲和意見。他學聽、學說曹邊話,戴著草帽走村串巷,幫村民挑水、劈柴、摘菜、掃地……時間久了,村民意識到這是一個沒有架子的“草帽書記”,看他的眼神慢慢變了。
2021年12月的一天,吳軍委上任不到兩個月,對村里還不完全了解。一天,村民給他打電話,說一位阿婆在家門口摔倒了。吳軍委立刻趕過去,只見阿婆因大小便失禁渾身臟兮兮地躺在門口,旁邊有幾位圍觀的老人家,沒有人敢動。吳軍委顧不得多想,趕緊把阿婆從地上扶起來,抱著阿婆就往屋里走,發現屋里也是臭味熏天,吳軍委和幾位村民安頓好阿婆,清理好房間。處理完畢后,他才意識到當天剛穿的一身新衣服又臟又臭。村民們稱贊他不怕臟,但他心里明白,作為第一書記,這個時候必須第一時間站出來解決問題。
娜姨拿出手機給記者看她“偷拍”的照片,照片中吳軍委正拿著掃把掃地,“那次我們也是在這里坐著,看到書記在對面掃地,我拍了下來。”吳軍委笑笑,“有時候刮風下雨,地上落葉多,掃地的阿姨忙不過來,我有時間就來幫忙,能幫一點是一點。”娜姨還記得,家門口新修了一條路,結果由于路基墊得高于村民家的院子地面,下大雨時,雨水倒灌進了院子和家里。一群人找到吳書記,他積極協調,很快在村民家門口新修了一條下水道。
吳軍委說,駐村三年,每天面對的事情在外人看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他認為只要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就都是大事,都要及時解決。
“群眾的事無小事,我就是來服務群眾的。所以,當你走到群眾中去,他們會告訴你應該做什么。”

用一顆真心打動一群人的心
深秋的風吹起屏姨花白的頭發,她拉著吳軍委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口里念叨著,“書記,舍不得你走啊,可不可以不走啊?”屏姨今年90歲了,子女都在海外,她常年獨居。凡是村里獨居的老人,都是吳軍委平時關注的重點,沒事的時候他總要去他們家坐坐,聊聊天,幫忙干點活,屏姨就是其中一個。屏姨精神矍鑠,雖然視力模糊,但每次吳軍委從大榕樹下經過,她總能從吳軍委走路的樣子認出他,遠遠地喊著“書記、書記”。
去年的一幕浮現在吳軍委眼前。那是去年5月,吳軍委去深圳出差幾天后剛回到村里,村民告訴他屏姨快不行了,親屬都從國外趕回來了。吳軍委立刻趕去屏姨家,想見她最后一面。趕到時,只見屏姨躺在廳堂的床上,滿臉浮腫,氣息微弱,但意識尚且清晰。屋里的幾位女眷在旁邊侍奉著,見吳軍委進來,他們低聲對屏姨說“吳書記來看您了。”屏姨微微睜開眼睛又閉上。吳軍委強忍住心中的傷感,握著她的手,用不太標準的粵語對她說“阿婆,你會好起來的,你一直都很厲害,這次一定能挺過來!”
屏姨眼淚從眼角不斷地流下來,流過面頰,流到鬢角的頭發里,她嘴唇動了動沒有發出聲音。吳軍委眼淚也流了下來,他輕輕拍了拍屏姨的手臂,說:“我明天還來看你。”走出廳堂,吳軍委想這應該是和屏姨的最后一面了。沒想到,屏姨的生命力頑強而堅韌。第三天,她可以吃點東西了,一周后,她已經能坐在輪椅上了。吳軍委每天去看她,握著她的手鼓勵她。屏姨現在腿腳靈便,頭腦清晰,村民都說她有福,但她逢人就說,“這要多感謝書記啊!”
想起這些,吳軍委的眼眶紅了起來,和村民們相處的畫面在腦海里閃過:靜靜地看洪叔和他的老伙計們下棋、聽老黨員雄叔講曹邊故事、在田地里看光叔侍弄蔬菜、到芬姨家里幫忙劈柴……曹邊村是知名的僑村,全村不到600位戶籍村民,但在海外的鄉親超過了3000人。村里老人居多,由于他們的子女大多在海外,所以很多是獨居。這三年里,吳軍委一次次走到他們身邊,讓他們感受到了關注和關懷,老人們對吳軍委報之以親人般的信任和親密。
在吳軍委眼里,群眾都是可愛的,駐村工作是一顆心打動另一顆心、用一顆心溫暖一群人的工作。

像榕樹一樣深深扎根沃土
下午四點多,柔和的陽光仿佛給村莊加上了一層濾鏡,曹邊平添了一種靜美。路過的鄉親們紛紛過來拉著吳軍委閑聊著。這時,坐在旁邊守攤的權叔說話了,“很多村民都舍不得吳書記,這個小攤就是吳書記鼓勵我開起來的,下次回來我還坐在這里迎接吳書記。”
權叔在這里擺攤兩年多了,在此之前,他從美怡樂公司退休后主要賣點自家蔬菜。吳軍委告訴他,曹邊正在發展,可以賣點小食和飲料,讓游客多一些選擇。就這樣,權叔的小吃攤開起來了,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五六百塊錢。“我們曹邊越來越好了。”權叔說,這幾年,曹邊變化很大,特別是一到節假日就會來很多游客,很熱鬧。
“這么快就三年了啊!”霞姐說話的時候眼里閃著淚光,她一直很感激吳軍委。正是他的鼓勵,讓自己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變成曹邊村第一家農家樂的老板,成為曹邊村第一個居家創業的村民,實現了女性的自強自立。幾年前,曹邊的村民多是向游客兜售點土特產。吳軍委發現霞姐較為年輕,做事麻利,學習能力強,就鼓勵她擺攤賣點小吃。隨著曹邊的游客增加,吳軍委鼓勵霞姐擴大規模,在家里創業,利用自建房開餐飲店。在吳軍委的積極爭取下,“曹邊霞姐小吃店”拿到了村里的第一個餐飲類工商營業執照。2022年5月1日,霞姐的店在家里開張了,為此還上過央視二套“生財有道”節目,霞姐成了曹邊村民居家創業的榜樣。
這些變化是一點點發生的。剛來曹邊時,吳軍委發現,曹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也是中山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但知名度不夠高,發展文旅的硬件和軟件都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三年,他參與了50余項曹邊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設攻堅項目,包括曹邊學校修繕、巷道改造、斷頭巷道打通、村內道路硬化等,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同時,通過挖掘派駐單位的文旅資源,舉辦了近百項文化活動,不斷強化曹邊鄉村文旅IP,以本土文化復育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如今,北溪社區(曹邊)入選首批市級“百千萬工程”典型培育村(社區)、成功創建國家AAA級鄉村旅游景區。曹邊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也為村民帶來了更多增收機會。
今年10月1日,曹邊村熱鬧非凡,本地的村民和外地的游客聚集在古炮樓搭建的舞臺四周欣賞炮樓稻田音樂會,村民們在擁擠的人潮中看到了吳軍委,興奮地跟他打招呼。絢爛的煙花從炮樓騰起,映照著臺下擠擠挨挨的觀眾,也映照出曹邊村的輪廓,吳軍委心里涌過一股熱流:這也是我可愛的曹邊啊!
大榕樹下,村民們用樸實的話語祝福吳軍委,吳軍委一直微笑地回應著。榕樹在陽光下慢慢拉長了影子,吳軍委抬頭望向頭頂濃密的枝干,再次想到了他無數次走過這里的感悟:
曹邊這棵大榕樹歷經數百年,多次被雷電擊中而屹立不倒,反而越發茂盛,這是因為它的根牢牢地扎在泥土里,而自己只有扎根在基層群眾的沃土之中,才能收獲這么多善意、信任和認可。

【評論】
黨員干部“入鎮下村” 忌做“空心人”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基層干部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基礎,是做好基層工作的骨干力量。南區街道北溪社區第一書記吳軍委駐村1126天,在即將離開曹邊村時,村民和他熱情握手、依依不舍作別。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相處融洽、彼此親近和信任的黨群干群關系。這正是中山黨員干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今年是落實省委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基工程行動計劃的第一年,中山部署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提質行動。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要走到群眾心中去,了解群眾訴求,解決群眾問題,以真心換取真情,切忌做“空心人”,辦“虛浮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入鎮下村”幫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要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和想法。吳軍委從幫村民擔一桶水、劈一塊柴、種一棵菜做起,拉近和村民的距離。他走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村頭巷尾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幫村民辦好了一件件小事,鼓勵村民擺攤開店增收,因此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百千萬工程”是高質量發展“頭號工程”,人民群眾是直接受益者,群眾意見是事業做得好不好的最好標尺。黨員干部“入鎮下村”不要做脫離群眾、對群眾沒有感情的“空心人”,不做讓群眾反感和避而遠之的“虛浮事”,而是要走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在實踐中增強工作本領。只有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到一塊,黨群干群才能心連心、心貼心,勁往一處使,一起解難題、辦實事、促發展。
自2022年起,中山市實施“雙聯雙助”、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走出了一條以“黨建+”項目引入市級資源助力鎮村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今年,中山進一步深化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提質行動,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萬名黨員干部作為離群眾最近的基層干部,要牢牢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身到基層,更要心到基層,撲下身子、沉到人民群眾中間,聽民意、解民憂,與鎮村干部合力攻堅,進一步加快推動中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統籌:程明盛
采寫:記者 黃啟艷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