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過這里,都要戴著口罩趕緊走,現在不僅沒有臭味,還增設了綠道。茶余飯后,我們一家大小都會前來散步。”10月31日,在火炬高新區孖涌附近,轄區居民廖妙玲說,在周邊住了十幾年,孖涌終于不再“臟亂差”。
能有如今的成效,得益于火炬高新區以“治源頭、保水質”的總體思路,推動全轄區水環境治理持續向好發展。數據顯示,自2023年第二季度起,火炬高新區全轄區連續6個季度實現無重度黑臭河涌。其中,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全區無黑臭河涌。

精準溯源,全流域控源截污
孖涌沿岸分布著不少房屋和廠企,覆蓋周邊人口約6800人。家住附近的李岐介紹,河涌整治前跟現在全然不同,水面異色、臭味明顯、荒草叢生。
“孖涌的污染主要源自居民生活污水、工廠廢水以及河道沉積的黑臭底泥所產生的內源污染。”談及污染來源,火炬高新區治水辦主任高敬鐘打開了話匣子。2020年7月,孖涌作為中山市未達標水體綜合整治的首條示范河涌開始建設——項目施工單位對該河涌沿線40個排口,通過專業設備向上游精準溯源,摸排出110個排污單位及72個錯混接點。
在精確的調查數據上,項目施工單位按照設計方案開展“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等工程,新建截污管道2609米,新建污水井室229座,完成河道清淤20373立方米,岸線整治1619米,最終實現河清、岸綠、景美。
隨著工程的實施,周邊的水質一天一個樣,居住在周邊群眾也明顯感受到水質變好。李岐說,“‘蓬頭垢面’的河涌再也不見,甚至能在水里看到魚兒游動泛起層層漣漪。”據悉,2021年8月,孖涌還被列為中山市治水樣板,為火炬高新區乃至全市打贏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提供了有益探索。

活水補給,全面消除黑臭
與孖涌一樣,濠頭涌也是火炬高新區的重點整治河涌。從高空俯瞰,濠頭涌呈南北走向,始于東區街道大鰲溪村,由南向北經濠頭水閘匯入岐江河,其中上游段河涌以暗涵的形式穿越村落,流域范圍內總人口約3萬人。高敬鐘介紹,濠頭涌整治前為重度黑臭,尤其是上游暗涵段,污染來源主要為居民生活污水、工廠廢水以及河道內黑臭底泥造成的內源污染。
結合濠頭涌流域的實際情況,火炬高新區制定了以“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補給”為綜合整治技術路線。“上游暗涵段的治理是重中之重,但暗涵兩側建筑密集、空間不足又制約著工程的實施。”高敬鐘說,項目施工方首先采取了揭蓋清淤的措施,詳細摸清了暗涵段排口的數量、分布以及上游源頭等基本信息。隨后,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施工方靈活運用了“部分有條件排口埋管截污+末端截流+片區雨污分流”的綜合治理策略,全面消除黑臭水體。
“我們轄區的河涌已消除黑臭。”高敬鐘介紹,整個火炬高新區總共有30條河涌,其中有十幾條斷頭涌。這些斷頭涌由于缺乏除雨水和漲潮落潮外的其他干凈水源補給,導致水體長時間靜止,進而引發黑臭問題。因此,除了常規的暗涵治理、雨截流井改造、廠網一體化管理手段之外,火炬高新區還采用活水補給的方式,讓河涌的水流動起來,全面消除黑臭。
對于孖涌,火炬高新區計劃在鄰近橫門水道的地方修建一道閘門,通過人為干預方式增加該河涌活水補給量,從而進一步提升河涌水質。濠頭涌則通過上游珍家山污水處理廠的處理達標的尾水為補水水源,提高濠頭涌水體流動活力。

長效管護,河涌實現長治久清
治水是一個長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治理之后,需要長效管護,才能實現長治久清。高敬鐘表示,“為加強已完成的雨污分流管道和農污管道的運維管理,我們將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日常維護。同時,日常也通過‘河小清’志愿服務活動,加大河面垃圾的清理力度。”
數據顯示,目前火炬東片區18條河涌已正常開展運維,相關設施運行情況良好。除仍有工程在實施的小隱涌、東利涌外,其他河涌運維工作也將逐步開展。在濠頭涌,記者觀察到河岸邊的綠道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火炬高新區濠二村黨支部書記鄭結榮透露,他們計劃利用河涌邊的閑置土地,引入集裝箱等新型業態,為后續周邊文旅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