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一碼”“一廁一碼”“一戶一碼”……在中山,小小二維碼在門前三包、園林綠化、市政管養、環衛保潔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不僅提高了精細化管理的效能,讓城市運行更加有序和高效,還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管理的公眾參與度。記者10月31日從市城管和執法局獲悉,該局堅持以“智慧城管”建設為抓手,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積極把信息化建設成果落實到城市管理和執法實踐之中。

“一樹一碼”
讓古樹有了電子身份證
10月31日下午3時,記者在孫中山紀念堂門口看到,兩棵古樹前都放置了二維碼,市民拿出手機一掃就可以了解古樹的歷史,并行使監督權。
目前“一樹一碼”已經覆蓋中心城區355棵古樹名木。市園林中心工作人員胡丁月表示,“有了這個小小的二維碼,管養人員可以掃碼將樹木生命周期的管護工作一一記錄在案,監理人員也可以隨時關注樹木情況,市民掃碼即可了解樹木相關知識,也可以上報樹木存在的問題,巡查人員則通過掃碼打卡定期巡護。”

“一廁一碼”
找廁所更方便
為方便市民第一時間找到廁所,市城管和執法局將建檔的156座公廁錄入到地圖APP,市民可在手機上查閱、導航,就可以找到附近的公廁,讓“方便”之事更方便。
“市城管和執法局還將這156座公廁建檔賦碼,市民通過掃描公廁門口的二維碼,就能對公廁環境衛生情況、設施損壞情況進行監督,市民在線上反饋的問題會實時流轉至管養單位賬號,公廁管理人員收到問題后會及時跟進處理問題,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維修上的滯后性。”環衛中心工作人員袁曉軍表示。

“一戶一碼”
讓“門前三包”有了創新元素
“門前三包”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市城管和執法局創新性地將傳統“門前三包”責任牌疊加專屬二維碼,形成了經營者、群眾、監管人員的三角管理模式,將市容和環境衛生整改的“第一棒”通過市民的監督反饋,直接交到“門前三包”責任主體手中。沿街商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市民通過此二維碼能親身參與到城市治理工作中,增強市民自我管理的責任意識。目前全市已經安裝新型智能責任牌93000多個。
“除以上應用外,市城管和執法局正積極推動二維碼在市政設施管理、占道施工監管等領域深入應用,繼續通過科技手段建立起城管與群眾連接的橋梁,以‘一碼當先’逐步實現‘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標,推進城市‘智’理現代化。”市城管和執法局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陳灝表示。
編輯 汪佳?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