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此次‘大橋時代·走讀灣區’專題策劃,不僅展現了中山日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更是對中山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游發展的一次深度解讀與全方位展示。通過這一系列報道,我們看到了中山在大灣區中的獨特位置和無限潛力。”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楊超博士評價說。他表示這一專題不僅內容翔實、視角獨特,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社會各界對中山文旅發展的關注和討論,增強了市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同時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目光。可以說,《中山日報》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中山的文化旅游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于中山文旅的發展
楊超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建議中山的文旅開發可以瞄準當前“微度假、慢生活”的需求,開發1至3日的中山休閑游路線。這次采訪團隊明顯感受到中山毗鄰的深圳、珠海、江門等城市這方面文旅發展已經有一定基礎且人流量都比較大。建議中山文旅可以以岐江河為核心開發十條精品旅游路線,涵蓋鄉村、水鄉、研學、博物、美食、紅色革命、工業游、科普、親子等豐富多樣的主題,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
其次,中山要加強基礎配套,提升文旅承載力。為了更好地支持微度假、輕休閑旅游產品,中山還需要完善特色民宿、酒店、特色餐飲、交通接駁等配套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提高景區的可通達性;完善旅游廁所、停車場、標識標牌等設施,提高游客的舒適度和便利性等。
第三,要挖掘地方特色,塑造獨特IP。中山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與孫中山相關的文化遺產,構建獨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形象。通過創新的方式講述中山的故事。在塑造IP上,通過充分利用本地媒體的力量,更有效地塑造和傳播其獨特的文旅IP,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探索。
第四,要深化區域合作,拓展市場空間。中山要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共同做大做強大灣區的文旅市場。
如何依托“百千萬工程”發展鄉村文旅?
楊超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首先要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應該明確鄉村的發展定位,針對不同村制定、實施差別化政策,引導鄉村走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
其次,示范帶動,典型引領。通過集中資源打造典型、樹立標桿,為“百千萬工程”的推進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要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可以通過開展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打造一批具有辨識度和特色的網紅地、打卡點,提升鎮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此外,要增強鎮街對村居的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完善的服務圈、興旺的商業圈、便捷的生活圈,推進電商物流服務聯通。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