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中通道通車滿月之際,中山日報社啟動了“大橋時代·走讀灣區”系列報道。經過持續3個多月對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深入走讀和經驗吸收,采訪團隊就中山如何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進行思考,文旅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
在佛山,嶺南天地、順德美食成了招牌;在珠海,無人不知情侶路;在江門,開平赤坎華僑古鎮爆火……走讀周邊城市,文旅“留量”的密碼,就在一個個特色IP中。它們構成了游客打卡一座城市的理由,在廣泛傳播中流量被不斷放大。
今年國慶假期,是深中通道開通后的首個黃金周,從數據上看,中山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均同比增長了大約1倍,有了滿城的“煙火氣”。隨著人流的涌入,中山全市上下正在加快文旅發展步伐。但相比周邊文旅資源稟賦豐厚、文旅發展走得較快的城市,中山文旅在項目規模影響力、城鄉環境吸引力、“流量”變“留量”的轉化力等方面,都還有待加碼推進。中山的文旅IP怎么打造?本報采訪團隊與專家再次進行了探討。

思考1:
集中資源辦大事,布局城市文旅“會客廳”
大橋通車帶來肉眼可見的文旅流量,該如何留住?在走訪過程中,采訪團隊留意到佛山、珠海、惠州等周邊文旅資源豐富的城市,聚合資源傾力打造城市中心的文旅“會客廳”,成為吸引游客的城市地標性文旅打卡點、市民群眾休閑度假好去處。深中通道開通后,灣區交通一體化更為便利,中山已經有了充足的煙火氣,這也是吸引資本參與、加快打造中山地標性文旅IP的底氣和動力所在。
用好香山古城資源
開發綜合性旅游片區
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孫文西步行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這些都為中山打造“香山古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香山古城的東西和南北向軸線,由孫文路、拱辰路等道路勾勒形成。兩條軸線串起了多個文旅景點:東西向軸線上有月山公園及古城墻、孫中山紀念堂、中山市博物館、孫文西步行街;南北向軸線上有逸仙湖公園、孫中山紀念堂、從善坊等。目前,孫文西路步行街、從善坊、月山公園、孫中山紀念堂等“點”和“線”相繼開工改造。位于老城區核心區域的香山古城,完全有條件展示近代中山商業文化特色,豐富街區業態形態,打造成為中山城區中心的文旅“會客廳”。
香山古城的打造,可以借鑒周邊城市的做法。如,從佛山的嶺南天地的成功經驗中,中山或許能汲取智慧,結合自身實際,在文化傳承與創新、建筑保護與利用、旅游發展與推廣等方面積極探索,推動香山古城等項目建設,實現文化興城的目標。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像佛山激活十大傳統文化一樣,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香山文化、孫中山文化資源等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明確文化特色和核心價值。此外,推動文化與商業融合,在香山古城等項目建設中,既要注重保留歷史風貌,合理更新公共空間,又要重視建筑的文化內涵挖掘,深入挖掘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讓游客更好地感受香山文化底蘊。
香山古城可樹立“修舊如舊,新老并存”的規劃思路。可參照嶺南天地,更新寬敞的中軸主街道,留存了窄巷,大廣場與小片區相結合,既讓主街區品牌擁有最大展臺,又保留了“老祖宗留下的驚喜”。其次,在業態布局方面,讓國際知名品牌與本土老字號并存,充分展示中山商業文化的同時,布局特色餐飲、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等,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再次,依托香山古城輻射的廣闊空間,著力打響中山粵菜名城的名號,利用中山的美食資源,借鑒順德打造特色美食街區的做法,將中山的特色美食商家集中起來,形成美食集聚區,讓游客能夠在一個地方嘗遍中山的各種美味,產生集聚效應,提升品牌影響力。同時,依托節假日舉辦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美食節,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網紅小吃攤。第四,依托香山劇場,定期舉辦系列主題的文旅活動,在策劃文旅活動時,應注重創新和創意,引入新穎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如舉辦藝術展覽、創意集市、民俗表演等,讓游客每次來都能有新的發現和體驗。
講好名人故事,也是形成文旅IP的做法。惠州將蘇東坡作為“代言人”,正在打造一條環狀的旅游帶,打造演、讀、游、展、購、宴、宿“七位一體”的文旅新業態,推出“東坡”先生City Walk線路,構建東坡寓惠文化游徑、東湖旅店抗日救國文化游徑、水東騎樓商埠文化游徑、東江夜游文化游徑、東平窯陶瓷文化游徑等。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林丹彤表示,中山市文旅業當前不僅要吸引珠江東岸游客過來,還要設法讓他們再來;不僅邀請他們來觀光、品美食,還要讓他們住下來,逛商場、看演出、深度體驗中山市的休閑氛圍,將他們變成來休閑度假的常客。
開發海岸線資源
打造文旅新地標
深中通道開通后,帶旺了翠亨新區的海岸線。尤其新中山港客運碼頭附近的海岸線,成為了游客觀看深中通道日出日落的新打卡點。如何結合深中通道獨一無二的景觀資源、將新中山港客運碼頭片區的打造與文旅資源結合起來?珠海“情侶路”海岸線的連片打造,可以為中山提供一些參考。
珠海市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打造浪漫風情的海岸線。沿途的愛情郵局、燈塔、婚慶拍攝點,都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同時,改造時堅守一個核心原則,那就是必須與周邊環境保持和諧共融,不能將其割裂開來。無論怎么建設和發展,建筑本身都應該和環境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
珠海在18公里情侶路濱海岸線上打造了沙灘、綠道、驛站、瀑布、公園、山體棧道等,并通過正方優和匯城市客廳、正方優和匯城市陽臺、正方優和匯?海天三個單體項目,將這些資源串珠成鏈。把情侶路獨有的情侶文化、浪漫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通過規劃先行,情侶路將淇澳島、日月貝、珠海漁女、城市陽臺、城市客廳、港珠澳大橋串聯,共同成為珠海的一張名片。
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胡波建議,中山的海岸線非常珍貴,要有長遠的規劃眼光和保護意識,在保護好海岸線資源、不破壞生態的情況下,從市級的層面進行統籌安排,對海岸線進行開發和打造。他認為,中山的人文底蘊深厚,海岸線的建設,應將自然風光與人文氣息有機結合,融入香山文化、名人歷史、美食文化等文化內涵。

思考2:
提升村居風貌,豐富鎮村文旅內涵
鎮村如何通過實施“百千萬工程”,將特有資源稟賦發展壯大,真正實現城鄉環境融合,實現宜居宜業宜游提質升級?當前中山不少“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都將文旅發展與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試圖探索一條一二三產融合富民興村之路。此次走訪中,東莞市的茶山鎮南社村、南城街道石鼓社區,江門開平的赤坎華僑古鎮,惠州祝屋巷舊街區,均通過鄉村社區的風貌改造與文旅發展相融合,打造出別具地域特色的文旅“爆”點,這些都可以給中山一些經驗參考。
引入民間資本,實現持續開發
為了讓城鄉更美,中山正在開展農房的改造,力求改出村居特色。怎樣解決改造過程中遇到的規劃、資金、人才等難題?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擁有成片的古舊民居,其經驗值得參考。南社村自引入民間資本參與經營和保育后,南社村景區年接待游客量從2006年的11萬人次提升至上百萬人次,增長了9倍;旅游綜合創收從十多萬元提升至上千萬元,增長了上百倍,真正實現了富民興村。總結該村經驗,規劃優先是首要條件。剛改造時,村民曾對村內僑房民居保護形成“兩極分化”的態度,成為南社村遇到的首要矛盾。對此,南社村找到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提出了“分類分級保護”措施,將國保(文物)單位與普通風貌建筑區分開,將日常一般管養維護和修繕工程區分開,不同類別的建筑在進行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實施不同程度的保護、修繕方案。其次,引入民營資本,解決錢從哪來,實現長期可持續開發。南社村找到對故鄉有情懷的企業家,給予其自主權,讓其發展運營。
中山擁有不少僑房,保護利用也可參考江門市開平市的赤坎華僑古鎮。2014年,開平市政府引入中信產業基金(現CPE源峰基金)和頂度集團啟動赤坎華僑古鎮的保護性開發,先后取得了整個鎮的僑房使用權。赤坎華僑古鎮累計投資超過65億元,成為廣東省近十年來最大的文旅投資項目之一。修舊如舊的同時,運營方近年來更以優惠政策,鼓勵當地特色老字號商家入駐,優先安排搬出去的原村民回來就業、創業。而且未來,該基金還會持續投資,協同當地政府將周邊的碉樓群等協同開發,串珠成鏈,做大文旅蛋糕。該項目最大的亮點莫過于背后的資本操作。從《一代宗師》《讓子彈飛》等100多部影視作品到江門拍攝,到居民易地搬遷,到以優惠政策吸引當地特色老字號到園區創業,離不開背后的資本支持。
中山市同樣保留著數千幢僑房建筑和騎樓建筑。雖然在活化過程中,許多僑房都在民間傳統保育人士的手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煥發新的面貌、新的業態和新的功能,然而,由于缺乏整體的連片規劃和商業統籌,分散的一幢幢僑房活化后最終沒有形成“大氣候”,難以成為深中通道通車后的“文旅亮點”“文旅爆點”。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推進,各鎮村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強村公司。建議強村公司要擺脫過去經聯社的封閉思維、圈地思維、收租思維,參考成熟商業運作和資本運作,以開放的物業管理和合作共贏等方式,強村公司大可轉變為僑房管家,按照統收統管、合理規劃、商圈打造、社區營造等思路,打造屬于中山的華僑小鎮。
發展民宿群,帶動鄉村風貌提升
用好山、水、田等自然資源,美麗鄉村的打造也可以用發展民宿群帶動,一方面實現鄉村風貌的提升,另一方面帶動村民創業,走出鄉村致富路。
將自發分散發展,變成連片民宿群發展。珠海斗門區蓮洲鎮創新盤活方式,通過“農民自愿有償流轉、村集體統一出租、資本下鄉辦民宿”的模式,走出了“公司+農戶”的民宿經營路子。通過村企合作的形式,民宅改民宿,村民變管家,公司與村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二次創業,促進村民增收。目前,斗門區已有20多家民宿開業迎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斗門區蓮洲鎮的民宿則依托農業旅游實現了發展,依托獨特的農業景觀和豐富的農業生產生活,打造出以“農旅”為主題的民宿體驗。根據“民宿+農旅”的定位,部分民宿的經營企業在該鎮就經營了占地20多畝的蓮花荷塘,種植近5000株九品香水蓮花,游客來這里可觀光、采摘、研學等,享受休閑的尋蓮之旅,同時該民宿企業還開發了眾多與蓮花相關的文創產品,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秘笈”。
鄉村旅游民宿的獨特之處,在于這些民宿依托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中山與珠海斗門區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珠海的民宿發展模式,也許可為中山民宿業的發展帶來借鑒的意義。特別在閑置土地盤活方面,中山市也可借鑒斗門區的創新方式,探索宅基地市場化使用路徑,通過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實現民宿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林丹彤副教授表示,中山應該建設更多體驗感好的特色住宿,傳統觀念中住宿設施屬于旅游配套設施,而現在隨著旅游需求多元化,有些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特色住宿設施,通過發展民宿群也可帶動文旅發展。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旅游管理系閔祥曉博士則建議,目前中山的民宿還處于發展比較弱的階段,處于自然生長的狀態,政府在這方面可增強規劃和統籌,同時引進更多資本投資民宿。
打破“邊界感”
鄰里聯動實現優勢互補
中山的城中村、自然村體量都比較小,過一條巷道、過一條河道,就已經是隔壁村了。如果涇渭分明地對一條村進行開發和投入,沒有將鄰近村一同規劃改善,很難談得上連片風貌的打造。東莞市南城街道石鼓社區,是位于主城區的城中村,該村在自身農文旅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正主動聯動鄰近村子發展連片農文旅。這對中山很有啟發。
中山各鎮村在推動百千萬工程建設過程中,能否打破“村域”乃至“鎮域”的思維?比如相鄰的幾個村(社區),有的以美食為特色,有的以生態風光為特色,在發展文旅上可以互為連通和配套的,是否由市和鎮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在資金投入、政策傾斜方面,不拘于投入某一村某一社區,注重整體推動成帶、成片打造的效果。

思考3:
帶動人們充分參與,實現共建共享
“百千萬工程”的推動,文旅的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中山的“百千萬工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尤其在崖口村、桂南村、左步村等獨具特色、人居環境提升明顯的村莊,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創業青年、社會資本加入了鄉村的振興。走訪中,我們周邊一些城市的做法對推動中山進一步集中資源發力、聚合多元力量參與,達成共建共享,有一定參考作用。
探索矛盾化解機制,實現共治共享
鄉村社區的改造,必然會面對多元的主體,鄉村的原住村民、業主、外來的租戶,經營者和投資者等。就地及時化解矛盾、探索社區治理的新模式,才能實現和美的村居。
惠州市惠城區江南街道祝屋巷社區的改造,可以給中山一些參考。該社區曾經因居住人群比較多元,基礎設施老化,環境“臟亂差”,管理難度大。2017年,社區引入了專業運營團隊英秀文創有限公司,從打造“樣板”做起,讓村民看到了改變。2020年,惠州市委、惠城區委對整個片區投入了300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開展基礎設施改造,推動三線入地和雨污分流,對主街外立面進行修繕。政府完善基礎設施,撬動了2億多元社會資金的投資,逐漸形成了業態豐富的旅游街區。
祝屋巷將改造過程變成了完善社區社會治理的過程。一方面,祝屋巷通過共治共享模式,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熟人社區”,設立“巷長”制,化解改造中的糾紛矛盾,實現和諧社區。另一方面,改造是由多元主體參與,祝屋巷成立由多元主體代表參與的文旅協會。在改造時遇到風貌管控、業態管理、衛生管理、文明營業、法律糾紛等問題,均可通過這一橋梁展開溝通,及時化解矛盾,達成休戚與共、共同發展的共識。
社區村居的改造過程中,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主體。要讓不同的利益主體充分參與進來,通過充分的溝通、協商,從不理解到共同參與打造,共同解決問題,探索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機制,讓社區的面貌由表及里都能提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保姆式服務
吸引年輕人參與“爆改”
江門開平塘口鎮在推進文旅發展過程中,注重激活社區聯動,引導商家和游客都參與進來,實現全民共建共享。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塘口鎮還積極發揮僑鄉優勢,吸引港澳臺和海外人才回鄉創新創業,助力江門(塘口)江澳青年文創基地建設。為服務好外地青年到塘口就業創業,塘口鎮打造人才公寓、人才驛站和人才食堂,解決創業就業青年在鄉村的吃得香、住得舒適等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開平市塘口鎮將5個廢舊糧倉先鋒書店打造成華南第一家“先鋒書店”,成為了該鎮的流量密碼。項目通過對塘口舊糧倉活化改造,引入打造集圖書展銷、研習交流、咖啡茶藝、宣傳教育、文化沙龍于一體的華南地區首家先鋒書店,讓“物質糧倉”蛻變為“精神糧倉”。通過該項目帶動,附近的僑房也吸引不少青年設計人才、港澳青年、大學生設計團隊、民宿老板等到現場“爆改”。圍繞“百千萬工程”需求,該鎮定向引進培育了文旅文創、旅游管理、規劃設計等專業領域人才,先后打造特色農文旅融合發展載體4個,多渠道、多形式讓人才在塘口聚集起來,讓人才快速發展。
在吸引年輕人參與方面,中山可學習塘口鎮,在已經有一定創業氛圍的村居加大“保姆式”服務,加強滿足年輕人生活的配套,統籌聚合中山已有的扶持政策,增強城市對青年人才的磁吸力。
?
總策劃:伍學標 李慶輝
總統籌:程明盛 林小軍
策劃:吳森林 陳曄 黃凡
文字統籌:黃凡
采寫:“大橋時代·走讀灣區”采訪團隊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 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