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的水塘如珍珠般點綴在大片草坪之中,水面映襯著藍天白云;臨湖棧道景致優美,水面形態各異的睡蓮慵懶地舒展著花瓣;湖底植有梭魚草、伊樂草、篦齒眼子菜等各類水草,凈化著一方水土……這是記者近日走訪南朗生態補水濕地項目看到的景象。
從衛星地圖上看,南朗街道背靠五桂山,面向珠江入海口,上游水源主要通過水庫以及降雨進行補給,導致旱季容易出現大溪河等內河涌缺水的現象。加上經過源頭截污,上游水源大大減少,內河涌的缺水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為此,南朗街道學習借鑒杭州經驗,利用河涌疏浚淤泥修建了生態濕地。
“經過一年半的建設,我們的生態濕地項目已經基本完工,共有7個生態塘,不同的水塘都具備不同的功能,如調蓄池、表面流濕地、沉水植物塘等,共同組合成一套完整的濕地凈化處理系統。”南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梁明松介紹,生態濕地的運營原理并不復雜,通過泵站以及活水管網的連接,經濕地附近橫門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中水(即達標排放的再生水),可輸送至生態濕地進行進一步凈化。
綜合考慮景觀效果及凈化效用,7個生態塘搭配種植了多種等凈化功能強、具有觀賞價值等不常見的多種水生植物,面積超2萬平方米,形成系統性、多樣化的水生植物景觀帶。凈化后的水源每天可補充超6萬立方米的水量,排放至需要生態補水的河涌中,可有效增強河涌水動力,維持生態循環,從而起到保持水質的作用。
生態濕地的原址大多為魚塘,屬于華照村一村小組的集體資產,曾是村民收入的一大來源。在項目推進初期,村民們因擔心影響生計,一度十分抗拒。為此,梁明松和同事們沒少跟村民做工作。經過協商,最終雙方達成了共識,即由政府將魚塘承租過來進行改造。
如今經過整治,雜草叢生的魚塘變身生態濕地,親水棧道、湖岸綠地共同構成集休閑、賞景、觀鳥于一體的親水空間,每到傍晚和節假日,便有不少村民和游客到此散步或露營。“以后我們不僅不用為窩棚改造、尾水治理等問題煩惱了,還多了一個家門口的大公園,朋友們都很羨慕!”曾經持反對態度的村民林伯沒想到,當初反對聲最大的人,反而成了受益最大的人。
塘底的淤泥被清理出來后,也循環運用到了濕地護岸綠植的打造中,還有一部分經過晾曬后,送往了苗木場循環利用,或用于市政工程綠化、回填開發地。這一舉措,正是中山堅持全市清淤行動的生動實踐。
據了解,去冬今春以來,全市完成清淤總量455萬立方米,總量排名全省前列。一方面,動員增強廣大市民“把河涌水塘沉積底泥清理干凈”意識,結合“百千萬工程”營造“人人出力清淤泥”“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探索出“清淤凈水、淤泥肥草、用草養魚”的“新桑基魚塘”種養方式,形成了一批富含珠三角傳統特色的桑基魚塘示范片區。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周振捷? ?三審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