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深中通道通車之前,或許深中兩地的市民都很難想象這樣的變化——下班后到對岸中山吃頓乳鴿大餐,通勤時間也就在半個小時前后;周末休閑,無論是從深圳到中山來趟鄉村游,還是從中山到深圳逛一圈,都成為“說走就走”的娛樂;坐飛機出差不再“貨比三家”,深圳機場愈發成為出發或者抵達的“第一選擇”;兩地醫保同城化落地后,醫保報銷愈發便利……本質性的改變往往隱藏在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資源交換正發生巨大變化。觀察區域之變,即日起,南方日報、南方+深圳頻道、南方+中山頻道聯合推出“深中同城·灣區新局”系列,敬請垂注。

“闖將”中山再扛改革大旗。
“爭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奮力在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走在前作表率。”10月21日,中山召開全市干部大會,發出改革再出發的號召:敢想敢試、敢于擔當,爭做改革的闖將、干將。
這是對省委賦予中山使命責任的一次全面動員。會議發布了中山《關于爭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的實施意見》,以及深化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推進農房風貌管控提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常態化開展水塘河道清淤、水污染治理百日攻堅行動方案等“1+5”政策文件,方向更聚焦、行動更明確。
這是對重燃“殺出一條血路”干勁和血性的一次有力回應。近三年來,中山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從推動低效村鎮工業園改造升級到全面打響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從“無私高效服務企業”到企業回歸成熱潮,中山以改革解決發展難題,用改革開創新局面,思路更清晰、行動更堅定。
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到“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中山也面對“怎么改”的困惑、“行不行”的質疑。但實踐證明,“只要有利于高質量發展,就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中山改出了新局面、推動了新發展。在改革開放中贏得先機,改革“闖將”中山,也必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贏得未來。

以改革思維突圍破局
作為廣東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中山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魄力,解決了許多發展難題。面對錯綜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和沉甸甸的發展任務,近三年來,中山堅持以改革思維突圍破局,逐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矛盾問題。
制造業有了新空間:中山村鎮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廣度、深度為全國關注,多次作為典型案例登上央視《新聞聯播》。通過千日攻堅,中山“工改”整理超過4.2萬畝的產業空間,服務了超過210家本土企業增資擴產,新招引了超過140家企業,預計拉動近1700億元投資。

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有了新探索:通過積極推進深中“六個一體化”,已有超630項政務服務“深中通辦”、330項政務服務“灣區通辦”,持續打造與深圳無差別的一流營商環境;掀起大交通建設迎接深中通道,開通深中巴士,加快推進深南中城際納規立項,推動中山港客運碼頭早日投入使用;深度對接深圳規劃建設低空新型基礎設施,謀劃深中低空經濟。
企業信心正在回歸:本土企業明陽集團落地百億級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項目,中創集團單筆投資超100億元新能源電池材料項目落子中山;美國維高資本控股集團、香港蛟龍集團、中國文旅投資有限公司同一天與中山簽訂協議,預計總投資210億元,打造近年來規模最大文旅投資項目;深中通道通車滿月攬3000億元投資,“投資灣區、選擇中山”成為趨勢……
小到發生在車間廠房的技術變革,大到改寫珠江口融合發展速度,中山不僅推動了一場有關制造業城市轉型升級的蝶變,更講述了一場有關城鄉風貌、城市能級“鳳凰涅槃”的改革再出發故事。
把任務落到實處、干出實效
依靠改革解決了許多問題,不意味著改革不再有“婁山關”“臘子口”。步入深水區,中山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也來到了一個新的關頭。10月21日召開的中山全市干部大會提出,要堅定不移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堅定不移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實效,毫不動搖當好改革促進派、實干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山實踐匯聚磅礴力量。
——敢想敢闖、敢為人先,爭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中山明確要堅持苦干實干,以“滴水穿石”的韌勁、“踏石留印”的干勁,實打實、硬碰硬地把各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干出實效,并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各行各業投身改革成為風尚、掀起熱潮。
——抓住深中通道重大機遇,全力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奮力在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走在前作表率。下一步,中山將進一步以改革推進深中“六個一體化”,健全深中跨市域規劃機制,持續全面對標學習深圳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同時密切與珠海、江門的協同聯動,深化“北融”發展戰略。

——立足實際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中山將著力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堅持規劃先行,“一村一策”“一房一案”因地制宜推動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聚力優化市直管鎮體制機制,動員各方力量積極投入“百千萬工程”。
——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中山在加快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重塑生產、生活、生態新空間的同時,深化跨鎮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耕地集中連片保護開發和產業用地連片整合。
——久久為功推進綠美中山生態建設,打好水污染治理百日攻堅戰,全民動員、全域開展“見縫插綠”,打造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綠美環境。并推動清淤工作擴面提質增效,完善常態化清淤長效機制,優化清淤技術路徑。
——堅持制造業當家,中山持續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引領帶動新能源、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光學光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推動綜合實力實現新躍升。
——堅持政企同心拼經濟、日夜兼程奮斗,中山將搶抓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機遇,對接落實好中央、省推出的一攬子存量、增量政策,鉚足干勁、快馬加鞭,堅定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改革是干出來的。當前,中山推動各項改革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節點化,以“滴水穿石”的韌勁、“踏石留印”的干勁,實打實、硬碰硬地把各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干出實效。
將改革進行到底
改革最大的動力,在于人民——這是中山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筆處,也是落筆點。
無論是讓企業家贊嘆“速度太快了”的行政審批改革,還是“治水治出了網紅點”的水污染治理攻堅,抑或是“有了產業空間,我們就有底氣增資擴產”的企業信心回歸,中山拿出改革氣魄和歷史擔當,以千日之功見證大刀闊斧、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短時間內推動大范圍、大規模、大力度的改革,生動詮釋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內涵。

回望過往的奮斗路,改革讓“中山之變”成為現實,城市的榮光同樣感染著個人的奮斗。近三年來,中山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黨員干部、企業家和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實踐。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改革讓“大橋時代”的歷史機遇無限拓展,城市的前行成就著個人的夢想。在日均10萬車次的背景下,沿著深中通道流動的,還有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創新要素,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科學家、創業者、高技術人才等,正跨越伶仃洋,發現中山、走進中山、認識中山。
淘沙見金,改革不惑。“續寫中山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歷史時刻已經開啟,讓“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成為中山奮勇前行的強大動力和閃閃發光的時代標識。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識氣魄,中山向最深處挺進,向最難處攻堅——“將改革進行到底”,是改革闖將、干將的底色。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