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男人天堂a,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国产aaaa视频,亚洲国产自产,中文字幕网站在线观看,狠狠躁91三区二区一区,26uuu久久噜噜噜噜

中山南朗翠亨村:“塑形”與“鑄魂”并重,“五大行動”打造和美鄉村
發布時間:2024-10-17 來源:中山+

從石門牌坊往里走,沿路可以看到翠亨村方志館、美術館,還有民宿、美麗庭院……10月17日,記者走訪全國文明村——中山南朗翠亨村,仿佛走進一幅古樸詩意的畫卷里,目之所及,或為縱橫交錯的街巷,或為青磚灰瓦的騎樓。翠亨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甘國威表示,翠亨村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全國文明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

種植喬木589株
推進農村綠化美化

在田心金竹山街的一戶美麗庭院里,記者見到,院子干凈,鳥語花香。主人群姐正在帶娃,不時招呼著來訪人員。在門口,掛著“共產黨員戶”“衛生清潔戶”“廣東省健康家庭”“美麗庭院”等。這些由不同單位頒發的牌匾,成為庭院的品牌。

“孩子剛睡醒,我還沒時間打掃庭院。”群姐熱情又謙遜,不時向記者解釋道:“秋天到了,庭院里的樹葉掉得厲害,天天都要打掃。”

戶主群姐正在打理花草。記者 王云 攝

庭院門口還種著好幾棵龍眼、荔枝,將巷道遮掩著。在巷道口,記者目睹了這樣一幅景象:每家每戶的門前都精心栽種著植物,綠意盎然,不僅環境整潔,更為這片區域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視覺效果。“村道的綠化率不錯,也干凈了很多。村民越來越重視人居環境了。”群姐丈夫說。

群姐的庭院寬敞干凈,綠植很清新。記者 王云 攝

甘國威告訴記者,今年以來,翠亨村通過集中力量開展村莊清潔、村莊綠化行動,將鄉村綠化美化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協同推進,常態化組織黨員、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大行動,有效解決了一批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人居環境問題。“今年以來,我們已完成黑點問題整改120處,整改完成率100%。”甘國威說。

記者獲悉,翠亨村還扎實推進農村綠化美化工作,今年以來已開展18次義務植樹活動,完成種植喬木589株,種植面積約2140平方米。

修建方志館
以紅色資源涵養文明鄉風

進入石門村道,不遠處,綠樹紅花掩映下,“藏”著翠亨村方志館。方志館的籌建工程目前已進入尾聲,旁邊有翠亨美術館、李海鷹音樂工作室。距離方志館500米至1000米的位置,還有多處紅色遺址,包括中共中山特派室油印室舊址、石門鄉農會舊址、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舊址等。

翠亨村方志館。記者 王云 攝

“紅色文化是翠亨村的特色文化,至今村內仍保存了大量名人文物和珍貴的特色建筑。”甘國威表示,紅色資源是鮮活的歷史,籌建方志館就是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傳播紅色文化,讓獨特的紅色資源與時代價值高度融合,不斷提升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實效。

記者了解到,翠亨村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了紅色文化傳承園、紅色印記文墨廊、黨建公園等多處文化陣地;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修繕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部舊址、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舊址等2處紅色革命遺址,用紅色文化鑄魂,為鄉風文明添彩。

不僅如此,翠亨村目前已完成多處文化陣地的升級改造,并聯合多個組織開展逾百場文明實踐活動,村民群眾參與活動近3000人次。這些活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打造特色文化標識
構筑珠江西岸的文旅地標

“翠亨村圍繞‘紅色、綠色、古色、特色’,構筑珠江西岸的文旅地標。”甘國威還透露,在“旅游+文化”方面,翠亨村與孫中山故里旅游區聯動,共同推出“探偉人足跡,尋傳統村落”旅游路線;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脈絡,編寫出版《翠亨村志》《中國翠亨》等書籍,為后續文旅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游客在翠亨村內游玩。(資料圖片)記者 文波 攝

與此同時,翠亨村還聯合校企完成了翠亨村Logo、吉祥物“木木”“棉棉”、《漫游翠亨》創意地圖以及一批具有翠亨村特色的文創產品,打造翠亨村文化品牌標識,進一步提升文化傳播力。而在“旅游+農業”方面,翠亨村還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成功整合村內閑置的150畝“盆景場”地塊,致力打造成為生態藝術露營地或花卉種植基地。

“作為全國文明村,翠亨村將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與基層治理、環境整治、民風建設、農村移風易俗等工作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新時代村民文化自治、精神共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甘國威表示,下一步,翠亨村將繼續秉持初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步伐,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讓文明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燦爛。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林志強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
聯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