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產業聚集的主陣地,也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惠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惠城高新區”),利用鄰近深圳東莞和惠州城區的交通優勢,加速平臺搭建和項目落地,近年工業投資實現高速增長。如何通過構建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促進與周邊城市的互聯互通,促進產業要素的自由流動?如何構建高效的產業承接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帶著這些問題,近日,“大橋時代·走讀灣區”采訪記者一行走進惠城高新區的東江灣產業園,試圖為中山不斷夯實制造業脊梁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打通路網
發揮交通優勢吸引產業投資
從高空俯瞰東江灣產業園,園區內工業樓林立,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東江灣產業園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是惠州市重點打造的七大千億級園區之一,也是惠城區搭載大項目的重要平臺。
據了解,以往建設產業園區,多采用企業邊建設邊修路模式,而惠城高新區堅持“修路為先”,以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企業入駐。東江灣大道、鹿崗大道等主干道如同血脈般貫穿整個園區,與外部主干道惠澤大道和三環東路緊密相連。路網的打通,令該產業園緊鄰城市中心的核心優勢更為顯著。
“雄韜科技城2022年建成并開始正式招商,當年廠房入駐率就達到90%,除招引了大量深圳和外地的優質企業外,同時也吸納了惠州本土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雄韜科技城運營總監朱海燕介紹,他們是一家來自深圳的企業,選擇在東江灣建設產業園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經過多方考察后發現,東江灣產業園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業園區中,離城市核心市區最近的園區,惠州正在修建的一號公路(惠霞高速)距離雄韜科技城直線距離僅800米。路網打通后,這一工業園區不僅離惠州市中心近,離廣州、深圳、東莞都非常近,無論是拓展客戶,還是業務往來,對企業都具有吸引力。
高盛西湖智谷同樣是一家處于東江灣產業園里的園區,目前周邊已經投入使用的市政道路有中心工業大道、東江灣大道、紅嶺三路、水青路、青塘路、沿湖南路、新聯東路。這些市政道路均配置了瀝青路面,雙向4-8車道不等。距離高盛西湖智谷3公里處的新民洛塘片區的市政道路正在同步升級。毗鄰高盛西湖智谷的一號公路(惠霞高速)2025年實現通車后,高盛西湖智谷將實現200米上高速。等到惠坪高速2027年通車,高盛西湖智谷到達深圳龍崗的時間也將大大縮短。
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其“乘數效應”在惠城高新區的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近年來,惠城高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上累計投入63億元,建成東江灣大道、鹿崗大道等61條道路,總里程超過42公里,構建起“外聯內暢”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對內,10分鐘可達市區中心、15分鐘通達惠州機場;對外,依托6條高速、6條高鐵、3條城軌,全力融入“深圳半小時都市圈”和廣州、香港、澳門等“灣區城市一小時經濟圈”。
出奇制勝,惠城高新區的“奇”,就在于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2023年以來,惠城高新區充分發揮“市區一體”的優勢,集中資源,創新機制,全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光是2023年,惠城高新區就完成投資26.05億元,建成道路34條,道路總長21.65公里。2024年,惠城高新區以已建成的東江灣大道、鹿崗大道兩條主干道為基礎,進一步豐富完善園區各片區路網建設,今年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投資28億元,建成道路33條,道路總長20.3公里。
隨著區域交通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惠城高新區成功串聯起東江灣產業園核心園區與三棟、馬安、橫瀝、汝湖4個組團片區的產業鏈集群,推動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高效的交通接駁能力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物流成本,推動交通與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便利的交通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輻射范圍,有助于企業拓展業務和市場。”惠城高新區管委會招商工作組組長黃俊坦言。
二三產融合
為企業全生命周期“造血”
走進東江灣產業園區,嶄新的現代化工業大樓鱗次櫛比。惠州惠城高新區綜合服務中心就設在園區內。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造血”,是園區的比較優勢。
朱海燕介紹,雄韜科技城主要圍繞新能源產業示范區、智能裝備產業制造區兩大產業方向招商,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具體領域涉及光伏、儲能、新能源車、新能源電子、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控制裝備、裝配裝備八大產業領域,吸引廣東歌騰科技、長園特發、惠州商祺、惠州富澤精密、尚遠科技、寶惠電子、利元亨、數威科技等一批優質企業入駐,實現區域資源聚合,形成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促進產業生態發展。
“有別于傳統園區,我們探索的是一體化服務,除了基礎空間載體服務,我們更加注重企業后續的運營服務及產業服務。”朱海燕透露,雄韜科技城目標是打造新型工業化產業綜合體標桿,致力于建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產業新城,使其成為東江灣千億產業園創新的策源地、人才的集散地、服務的聚合地。整個園區分為生產制造區、科技創新區、青年文化街區三大板塊。
與此同時,雄韜科技城聯合惠城高新區共建產業服務綜合體東江灣科技創新生態廣場,構建體系化、整合式、生態型的公共產業服務平臺,配備專職管家為企業提供包括生產性服務、科技服務、創業投資、創新成果轉化、金融服務、校企合作、研發調試、產品認證、檢驗檢測等在內的一系列產業服務和企業服務。此外,園區還建設有中小企業雙創服務基地,為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提供一對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精特新孵化-上市輔導”一站式服務。
為推動區域工貿一體化進程,雄韜科技城還聯合惠州電子商務相關協會及電商投入平臺資源,共建東江灣數字經濟電子商務孵化基地,針對電子商務人、貨、場三大關鍵環節,引入阿里巴巴國際站服務中心,配套建設人才培訓中心、選品中心、室內拍攝基地、直播基地,為基地企業提供培訓孵化、產品供應鏈對接、平臺對接、物流倉儲運營支持、金融等服務。“我們還做了沉浸式的氛圍打造,提供摩洛哥風格、輕奢商務風格等不同類型的空間給電商人才拍照取景和直播,推動工貿一體化,讓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形成生產服務的全鏈條。”朱海燕說。
雄韜科技城運營3年來,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產業生態規模效應。在朱海燕看來,打造主題性園區,能增加對企業的吸引力和輻射范圍,“上下游都集聚在一個園區,能夠大大減少企業的時間成本、運輸成本等,實現1+1>2的效能。”朱海燕說,目前雄韜科技城內部分企業是上下游,也有部分是同類型的企業。無論是哪種,都為企業發展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產城融合
滿足現代產業發展需求
高盛產業集團有近20年從事園區開發建設、招商運營經驗,服務企業3000多家。“我們集團在運營的東莞松湖智谷園區已進駐企業600多家,其中200多家國家高新企業,12家上市公司,去年產值是120個億。”高盛產業集團副總裁、高盛西湖智谷總經理龍俊笑著介紹。
據悉,高盛西湖智谷是高盛產業集團繼東莞松湖智谷后,獨資開發建設和招商運營的集產業研發樓、高端工業廠房、獨棟總部樓、產業配套于一體,產品類型更優于東莞松湖智谷2.0版本的“產城人”融合示范大城,占地面積377畝,總建筑面積88萬平方米。
在東江灣產業園,高盛西湖智谷打造了花園式的產業園區,以“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為一體,以電子信息、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數字經濟等相關產業為主導方向,主要承接深圳、東莞優質企業產業外溢,同時也服務惠州制造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考慮了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從企業的孵化到企業的發展成熟,甚至發展上市,都有合適的產品去匹配。”龍俊介紹,高盛西湖智谷整體規劃A、B、C區,各區具有差異化,適合不同類型的制造業企業進駐,滿足不同階段企業發展的需求。高盛西湖智谷A區為產業啟動區,是全玻璃幕墻外立面的產業研發大廈和高端工業廠房,研發大廈符合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研發組裝類企業、數字經濟產業企業、跨境電商類企業、輕型生產類企業進駐,配置1.3萬平方米園林景觀和智慧餐廳、共享會議室、籃球場,規劃建設配套宿舍等設施;B區為產業加速區,符合規模體量較大的企業進駐發展;C區為獨棟總部大廈,適合制造業的總部基地和總部經濟聚集發展。
目前,高盛西湖智谷進駐企業中,有65%來自深圳,25%來自東莞,10%來自惠州。在承接周邊城市外溢產業方面,龍俊認為,企業肯定會考慮區位和交通條件,“園區周邊的環境建設、產業的集聚、后期交通的規劃,對企業發展來說都很重要。”
不難發現,在打造園區方面,雄韜科技城和高盛西湖智谷都提出了打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的產城融合模式。除了關注企業對產業是否集聚和廠房的高標準要求,兩個產業園區都不謀而合地為企業和員工辦公設立了一站式服務窗口,為企業員工打造了人才公寓,在周邊建設了商業中心,引進了便利店、咖啡店等配套設施。
這樣的規劃來自園區與時俱進的發展謀略,也是惠城高新區的頂層設計。“留住企業的人,才能留住企業。”黃俊透露,在完善配套硬件設施上,惠城高新區抓住“市區一體,產城融合”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配套“2+2+2+N”建設,建成了園區綜合服務中心、東江灣1號街區、荔枝城行業文化街區,以及一批公交候車亭、公共停車場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新增惠澤學校投入使用,并加快推進東江灣綜合文體中心、產業綜合配套服務基地、青塘湖文化商業集市等一批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黃俊還記得,2020年,東江灣產業園從零起步建設。那時的東江灣產業園區只有零星一些工業廠房,人口僅3000多人。經過幾年統籌發展,園區共引進產業項目89宗。現有規上工業企業294家,高新技術企業217家,人口已超14萬人。規上工業年產值從2020年的132.7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502億元。光是去年一年就引進項目300多個,其中供地項目40宗。
在產業園有10年運營經驗的龍俊表示,營商環境、產業環境,是企業選址最為關注的兩點。龍俊認為,產業園區生態打造非常重要,這需要產業園區運營方和政府一起來做。政府要積極回應企業關切,提升辦事效率,給予政策傾斜,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留住人才。園區運營方已通過鏈接產業鏈上下游降低企業成本,聯合政府各職能部門為企業拉訂單,拓展銷售渠道,為它帶去客戶、解決稅票提額等問題、鏈接商協會等資源為員工解決生活、住宿問題。同時,園區運營方要做企業和政府的黏合劑。
記者手記:
產業優勢乘交通優勢順勢而上
惠城高新區是惠州市首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走訪該高新區的東江灣產業園時,我們感受最深的是其交通路網通達和建設連片現代化園區的優勢。
在交通便捷方面,當前中山不少鎮街的產業園區也有同樣的優勢。隨著深中通道開通,南中城際如火如荼建設等,中山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等鎮街的區位優勢也越發明顯。在連片打造產業平臺方面,中山正突破土地碎片化的瓶頸,跨鎮街規劃十大主題產業園,加速省級平臺建設。
中山怎樣乘交通優勢發揮產業優勢?通過此次走訪,記者認為,交通優勢的發揮要做到“外聯內通”。不僅要做好連接深中通道及跨市高速快速路外聯的大交通,內通的小交通也要做好。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小交通決定了園區內各個產業園能不能與大交通相接,能不能真正“連”得上、走得通。這需要改變過去邊建產業園邊完善道路的做法,通過路網先行先建來避免產業項目入駐后因小交通不通暢無法受益大交通的情況。內通的交通,還包括園區與中心城區的接駁交通和公共交通配套。尤其臨近城區的產業園區,可以通過完善接駁交通、縮短時間成本,享受城區各種配套服務輻射,這可為園區招商大大加分。
另一方面,此次走訪,我們感受深刻的是,產業園區產業平臺的競爭,是整體的競爭。現代產業園已不是一個個獨立園區“各自為戰”的簡單加法,而是需要連片規劃發展。這就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從整體上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充分考慮到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基礎設施的配套上,充分考慮滿足在園區中生活的人對生產、生活、生態的全面需求,實現產城融合。
正所謂“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內外皆通,內外兼修的產業園,必能吸引高質量的項目,發展起高質量的產業。
總策劃:伍學標 李慶輝 ?
總統籌:程明盛 林小軍 ?
策劃:吳森林 陳曄 黃凡
統籌:本報記者 黃凡 ?
編輯 譚華健?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蘇小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