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城市發展的迫切需求,遇上“無地可用”的現實困境,應如何突圍破局?
這樣的問題,曾經橫亙在中山發展的路途上。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中山出讓土地中10畝以下地塊近70%,5畝以下地塊近50%,11.2萬畝單層鋅鐵棚廠房平均容積率不足0.65。受制于空間不足,2012-2021年十年間,中山工業投資增長連續在珠三角墊底。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當是時,中山人毅然拿出改革的魄力,選擇了直面問題、向難而進。2022年1月,一場沒有退路的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攻堅戰正式打響。
1000個日夜,一場充滿辯證思維的改革,在中山城鄉大地轟轟烈烈開展。破解“小”的困局,成就“大”的空間;撬動“舊”的模式,轉向“新”的動能;實現“內”的安家,開展“外”的招引……在大破大立之中,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局面,正以全新的方式打開。

“小”與“大”
事物的發展,總是充滿辯證關系。
改革開放之初,中山鄉鎮經濟異軍突起,遍地開花的村鎮工業園,曾為這個先發地區注入強勁發展動力。中山土地面積在廣東省21個地市排第20,小小的地方,卻有大大的能量,孕育出了燈飾、小家電等輻射周邊、暢行天下的產業大集群。
40多年來,中山鎮域工業不斷擴張變大,城鎮土地開發強度隨之水漲船高。與此同時,一味攤“大”和無序發展,導致了土地的嚴重碎片化,城市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工改”前,中山建設用地開發強度接近40%,部分鎮街的開發強度甚至高達85%,遠超國際警戒線。高強度開發與低效用地并存,可出讓土地近半不足5畝,不僅難以滿足存量企業增資擴產需求,更無從承載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大項目、大產業、大平臺。
在剩余的零碎土地里“見縫插針”,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如何將分散資源重新盤活、解放,匯聚成牽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直面發展之問、時代之問,中山大膽求索。成立市工改指揮部,每個鎮街均設立工改專班,市直機關近500名年輕干部奔赴一線。通過念好“談、移、拆、建、引”五字經,累計出臺86項“工改”新政,清理113項市鎮制定的不符合實踐需要、自縛手腳的政策,成功探索“單一主體歸宗+連片獎勵”“掛賬收儲+異地代建”“綜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種改造模式。在1000天的時間里,中山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4.2萬畝,推動“工改”拆除整理項目1560個,其中千畝以上2個、500畝以上4個、100畝以上75個。
“工改”打破了工業用地瓶頸,成為中山制造業當家的堅實支撐。2023年,中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7.3%,增速全省第二。2024年1-8月,“工改”項目完成工業投資130.36億元,占全市工業投資的37.2%。小欖、南頭、東鳳等老牌工業重鎮,“工改”項目投資更是撐起全鎮工業投資的“半壁江山”。
曾經變“小”的發展空間,又重新“大”了起來。在2024鎮域經濟全國100強、500強名單中,中山13個鎮上榜,其中小欖鎮進入前100強,位列第17位。9月22日,央視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別策劃《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共和國巡禮》“廣東篇”播出,大篇幅聚焦中山“工改”破局成效。
知其難為而為之,“工改”是中山錨定發展最大困難、抓住最主要矛盾,一點點蹚出的一條逆襲之路;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工改”是中山以全市為試驗場,探索的一場關乎前程命運的大改革。

“新”與“舊”
中山“工改”,不是簡單的“新瓶裝舊酒”。在破解土地空間之困的同時,“工改”還倒逼推動了產業結構、發展動能的新舊轉換,為中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找到了“適足之履”。
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中山不容有失。但在“工改”之前,遍布全市的低效工業園,讓城鄉面貌逼仄破舊,低端的鋅鐵棚里,藏著落后的“螺絲批”工廠、廢品收購站,直排的污水和廢氣,污染著一方水土,侵蝕著群眾健康……反觀周邊先進城市,大氣磅礴的產業平臺,現代化的城市風貌,無不彰顯生機活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會在哪里扎根生長,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曾經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的“舊船票”,注定無法登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巨輪。
扭轉舊觀念,樹立新理念,中山在所必行。對城市前途命運的共同關切,讓越來越多的人讀懂“工改”、投身“工改”。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想改”到“我要改”,中山發展的新變量,當從這樣的刮骨療毒、壯士斷腕而始!
以“工改”開新局,龍頭企業向“質”提升。廣東長虹園區將分3期實施“工改”,最終建成長虹海外出口業務新一代智能制造產業園。TCL空調中山基地,通過“工改”,過去廠區分散、物流成本高、數智化改造難的問題迎刃而解。兩家“百億企業”乘“工改”東風,原地增資擴產,實現了產能、業態的雙升級。
“工改”乘“技改”,園區穿上數智化“新衣”。在小欖鎮拆除整理的“工改”土地上,華帝智能產業園落戶,解決了困擾企業多時的“成長煩惱”,預計明年上半年新園區投產運營,可新增年產值40億元。瑞福達觸控、番翔混凝土、杰事達精細化工、利達萊紡織制衣等一大批企業,借助中山的扶持政策,推動“工改”和“技改”齊頭并進,把改造過程變成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
鋅鐵棚變高標準園區,改出產業發展新生態。在黃圃鎮中山智能家電產業園(大岑片區),昊森5G數智產業園建成投產,16個智能制造項目落子動工,將實現產業鏈集聚和高效配套。東鳳鎮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過2000畝,新建高標準工業廠房約105萬平方米,最早改造的富華電器,自用之余引進多家規上企業,吸引一批產業鏈配套企業租用,年產值提升了5倍。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中山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闖關,大膽探索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機制,推出了一批管用、好用、實用的政策,有效激發各類權利主體參與“工改”的熱情。
可以說,中山抓住了逆水行舟的產業變革關鍵期,通過“工改”扭轉了傳統發展方式,避免了歷史問題積重難返,推動城鄉形態、產業形態逐步實現鳳凰涅槃、脫胎換骨。一眾市場主體則抓住了“工改”政策窗口期,與黨委政府同心同向,掙脫不想改的“舊籠子”,解開不能改的“利益結”,打消不會改的“顧慮關”,勇敢地破舊立新、破土重生。
闖過這一關,中山才能托舉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中堅力量,向著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闊步前行。

“內”與“外”
中山“工改”走到今天,一條重要原則遵循是“重外不輕內”。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工改”改出的用地,首先用于本土企業的增資擴產;二是“工改”過程中,決不損害現有企業的合法權益。
為了滿足本土企業增資擴產的燃眉之急,中山可以“不惜血本”。三鄉鎮的和勝股份公司亟需擴大50萬套金屬制品生產項目,三鄉鎮黨委政府果斷協調,將和勝股份旁邊一塊48畝的鎮屬企業商住用地,調整為工業用途,供和勝股份長期租用,并幫助企業以最快速度建廠房、協調臨時生產用地。“住改工”雖然損失了至少10倍的地價差,但換來的是企業的堅定扎根、長期成長。
為破解企業在改造中的后顧之憂,中山創新性實施騰挪園建設,幫助企業實現“不停產改造”,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生產的影響。近三年,全市共規劃騰挪安置園64個,建設騰挪安置載體115個,已騰挪安置企業651家。
內“培”、外“引”。“工改”騰出的寶貴空間,一方面夯實產業內在基底,另一方面推動產業鏈外延拓展。1000天里,一個個新招引企業“安家”的故事,正是城市產業發展拔節生長的聲音。
神灣外沙科創城一期項目已入駐企業近百家,不少來自大灣區城市;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牽頭頭部會員企業,聯合社會資本方共同投資建設板芙鎮國際無人機(大灣區)智能生產基地;近日,中山首個港資低效工業園改造項目“東皇科技產業園”在火炬高新區“灣區智谷”封頂,外資企業嘗到了中山“工改”的“頭啖湯”。
招商引資有底了。結合“工改”騰出的空間,中山面向“大灣區”、面向全球產業規劃產業藍圖,通過加快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十大萬畝級現代主題產業園,助力“新十大艦隊”揚帆遠航。
市場主體增多了。截至2024年6月,全市實有經營主體總量超67萬戶,位居全省第7,同比增長9.02%;登記制造業經營主體超13萬戶,同比增長5.34%,其中企業超8.2萬戶,占制造業經營主體總數的61.59%。
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通過提升土地收益、助力鄉村治理,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工改”成為促進產業振興和富民增收的落腳點,2023年,中山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二。
中山“工改”,固有“大”與“小”的考量,也有“新”與“舊”的博弈,而最終所要達至的,是由內及外的思維、眼界、氣質之變。一方面,“工改”作為中山破解產業空間、生態環境、城鄉形態、鄉村振興、安全生產等多重矛盾的“關鍵一子”,有力支撐“百千萬工程”打開新局面,從根本上激發了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深中通道打開了中山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山的黃金大道、開放大道,“工改”所釋放的發展能量、潛力空間,將支撐中山更好參與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城鄉蝶變滿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工改”三年攻堅的時間節點日漸臨近,走通了“最難之路”的中山,正當在高質量發展大道上步履鏗鏘、馳騁不息!
出品:中山日報政前方工作室
主筆:黃凡 郭錦潤
編輯? 周振捷 二審 朱暉? 三審 陳浩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