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書香中山建設,增加中山作家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激發作家的創作熱情,9月28日,“好書共讀”《蕭友梅評傳》分享會在五桂山街道五畝文會茶世界?茶敘展廳舉辦。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香山文脈”叢書:蕭友梅評傳》作者胡波,中山市文聯文藝發展部主任呂由,中山市作協名譽主席鄭萬里等出席。
本次分享會探討的作品《“香山文脈”叢書:蕭友梅評傳》(以下簡稱《蕭友梅評傳》),是一部全面評述著名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藝術人生的學術傳記。作者胡波在充分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盡量吸收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宏大敘事與微觀描述、個人際遇與時代局勢相結合,客觀評析蕭友梅的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準確深入地追述蕭友梅的生平事跡和心路歷程,實事求是地評價蕭友梅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全面生動地展現蕭友梅曲折崎嶇而又多姿多彩的人生。
分享會現場,胡波講述了創作《蕭友梅評傳》的心路歷程。他談到,蕭友梅的一生是堅守與抗爭的一生。他堅守著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在那個動蕩不安、文化落后的時代,毅然決然地投身音樂教育事業,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同時,他也與各種困難和阻力進行著頑強抗爭,不斷推動著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胡波分享結束后,現場嘉賓分批依次分享讀書收獲。
中山市作協名譽主席鄭萬里分享道,歷史寫作的價值在于教育今人、鼓勵后人。“我們對歷史人物的書寫,不單在于全面、詳盡地復原他的原貌,更在于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抽出與時代現實價值相符合的部分,《蕭友梅評傳》正是這樣一部優秀作品。”
華中師大教育博士楊展鴻表示,《蕭友梅評傳》為鄉土教育留下了精彩且安全可靠的素材。“蕭友梅先生盡管沒能留下太多流芳百世的作品,但他在音樂理論和音樂教育上的貢獻不可磨滅。”他談道,在全書客觀理性的語言里,可以讀到崇尚、惋惜,以及一種淡淡的、惺惺相惜的哀愁。
“我認為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蕭友梅先生,就是‘時代的孤勇者’。”中山日報社海外傳播中心編導廖薇在分享中表示,作為一部傳記,《蕭友梅評傳》不僅使歷史人物的故事與當今主流價值觀相切合,同時也將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程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