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國際聾人日。
9月22日,我們迎來了第67個國際聾人節,今年的主題是“與夢想為伴,與時代同行”。
中山有近3000位聾人。今天,我們帶來其中三位的故事,他們是一群特殊的追夢人和同行者,雖然生活在無聲世界,卻用愛與希望發出對生活的守望。
讓我們用心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破浪
在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
見到胡海文時,他的著裝干凈整潔,笑容憨實,皮膚有些許黝黑,一副干練利落的基層工作人員模樣,除了右耳佩戴助聽器,他與常人沒啥不同。
胡海文患有遺傳性耳聾,小時候,他能聽見外界的聲音,也能通過說話與人交流,但隨著年齡增長,他的聽力開始下降。如今,他的右耳已完全失聰,左耳需要通過佩戴助聽器來維持聽覺。
2019年,胡海文成了火炬高新區張家邊社區的殘疾人專職委員。在日常工作中,他需要幫助轄區的殘疾人建檔立卡,負責組織文體活動和宣傳政策法規,開展殘疾人康復、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工作。
據了解,由于自身聽力缺陷,求職時,胡海文曾四處碰壁。他曾應聘倉庫管理職位,企業因他的聽力問題,拒絕了他。后來,張家邊社區的上任殘疾人專職委員發現了胡海文的能力,舉薦胡海文來到現在的崗位。“早在我讀書的時候,社區就密切關注我的情況,并在我求職受挫時耐心地幫助我。”胡海文說,自己在溫暖注視中走向了社會,他也要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幫助同樣面臨困境的殘疾人群體,做好他們的“自家人”“貼心人”和“發言人”。
這份工作,讓胡海文從殘疾人“自身”,更多地轉變為一位“他者”,他了解到更多人的生活,感受到更真切的世間冷暖。他曾幫扶精神殘疾的獨居老人,將其從鼠蟻穿行的房間背到醫院;他曾見過育有五子卻無人贍養的聾人老者,盡己所能做好溝通協調工作。
胡海文說,如果要給自己打分的話,他會給自己打8分,他將減分項歸結為“粗心”。“工作中,我最擔心的,就是面對本地年紀大的服務對象。聽清楚粵語村話、與服務對象無障礙交流,這對我來說十分困難。聽不清楚時,免不了答非所問的尷尬境況,有時候還會錯過某些信息,導致對情況掌握不足。”他解釋道,這種時候就需要借助同事的幫助,或通過書面與服務對象交流。在多數情況下,胡海文總能憑借一套獨屬于自己的、系統的工作方法,成功化解工作中的難題。
與胡海文不同的是,葉嘉瑩一出生就失聰,不會說話。在朋友的推薦下,葉嘉瑩入職了石岐街道一家肯德基餐廳,負責協助配餐、清理餐桌等工作。每天早上7點,她來到餐廳上班,16點下班之后便去接孩子放學。
據介紹,葉嘉瑩所工作的肯德基餐廳是一家“天使餐廳”。在肯德基,殘疾員工被親切冠以“天使”這個稱呼。在市殘聯的指導下,肯德基通過餐廳設備的改造、營運標準的優化、可視化設備的更新等方式,將石岐大信肯德基餐廳打造為吸納殘疾人就業的“天使餐廳”。根據不同員工的特點,安排適合的工作崗位,為他們創造自在交流、公平就業的職場氛圍。
據悉,葉嘉瑩所在的餐廳目前共有7名“天使員工”。
進入餐飲行業前,葉嘉瑩曾是一家設計公司的員工。大學畢業初入職場,作為公司唯一的聾人,她面臨了極大的挑戰。零基礎開始,她自學成才,從設計包裝、品牌宣傳到產品展示、網購詳情頁制作,每一步都充滿了旁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后來,為了家庭和孩子,她轉行至餐飲行業。在這里,一切再次從零開始,與顧客的溝通成了她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她努力觀察顧客的口型,并在同事的幫助支持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迅速成長,學會了許多新技能,提升了工作效率。
這樣堅韌不拔的性格,與葉嘉瑩的成長有關。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用辛勤的汗水為這個小家筑起了堅實的后盾。在這樣的熏陶下,我深諳生活的不易,更懂得了努力的意義。”
微信上,葉嘉瑩打字告訴記者,盡管在學生時代,她并非班上最聰慧的孩子,但堅信勤能補拙,通過不懈奮斗,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今,既有工作,又能陪伴家人,她覺得生活充實又幸福。
因為聽力障礙,許多聾人就業受到歧視,溝通不方便成為他們被拒絕最常聽到的理由,如中山廣播電視臺的“90后”編輯楊啟航就遇到過就業困難的問題。如何找到工作、如何維持計生、如何計劃未來,這一切都讓他特別迷茫。后來,通過與社區了解并找到現在這份工作,他格外珍惜,并稱之為“來之不易的機會”。
“除了聽力,聾人和普通人之間沒有任何的區別。希望社會對聾人好一些,然后給聾人為社會貢獻綿薄之力的機會。”
工作之后,楊啟航覺得生活變得充實起來,對以前目標不明確、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和壓力,如今逐漸找到了應對的方法,也找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悅納
不過是換一種方式生活
對任何人來說,悅納自己都不是一道簡單的題。而聾人群體,還面臨更多層次的壓力。
“在學校,有的同學知道了我的聽覺問題,會故意在我的耳朵旁說悄悄話。我聽不到聲音,沒有反應,周圍的同學便會開始大笑。他們還給我取了個綽號叫‘聾民’,用我的缺陷取笑我,這讓我不太舒服,一度非常失落。”回憶起以前的自己,胡海文的表情明顯黯淡了幾分。
少年時代,胡海文很在意自己的缺陷。但漸漸地,他實現了與自己和解的成長,“樂觀”是他最鮮明的關鍵詞。
“只要心態上想開看開,那么任何問題都不成問題。別人給我取綽號‘聾民’,我也可以把它理解成‘龍民’,是像龍一樣獨特且勇毅的人。”
尼克·胡哲是胡海文十分敬佩的殘疾人偶像,盡管沒有四肢,他仍舊憑借著難以置信的勇氣,將人生經營成了不設限的模樣。“他教會我,只要正視自己的問題,攻克內心的關卡,我們也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生活而已,生活一樣可以多彩且美好,與常人并沒有什么不同。”
工作之余,胡海文將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閑暇假期,他是個“家寶男”,和老婆孩子到公園野餐、逛商場是他生活中平凡而珍貴的小確幸;平日里組織社區活動,他會特地帶上孩子,通過耳濡目染,讓孩子樹立平等友好待人的品德觀念;他還是一名優秀的冰壺運動員,曾與隊友在第九屆省殘疾人運動會中摘得桂冠……胡海文在悅納自我中掃除陰霾、享受人生,成為樂天而優雅的生活家。
“我們都是人,我們渴望追求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希望社會能夠重視我們的感受,避免歧視,并相互尊重。”
小時候戴著助聽器,加上自己也不會說話,葉嘉瑩無比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看到小朋友快樂玩耍時的笑容,因為聽不清他們聊什么話題,她只能獨自玩耍,為此經常感到自卑和孤單。
一個女孩的出現改變了葉嘉瑩。女孩主動帶著葉嘉瑩去玩,耐心地用簡單的手勢來進行交流,即使葉嘉瑩反應遲鈍,她也給予了最大的理解。這是葉嘉瑩第一次感受到友情的溫暖。
一路走來的過程中,葉嘉瑩曾面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難題。有一段時間,因為過于投入工作,忽略了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導致關系緊張,自己也身心俱疲。好在她及時“醒悟”,開始調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時間,確保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追求興趣愛好。同時,她還學會了冥想和放松技巧,幫助自己在忙碌中找到內心的寧靜。
“每一次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我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學會了在忙碌中享受生活的樂趣,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和諧統一。”葉嘉瑩寫道。如今,她非常滿意自己的狀態,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希望能夠激勵到更多人。
“做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是楊啟航的“人生信條”。
他調侃“打工人,打工魂”,堅持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生活上,他是個有趣的大男孩。他會給自己很多小小的希望,然后不斷往最真實的自我靠攏。“追不到女孩,干脆就不要了。”楊啟航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投資自我上,喝咖啡、學技能、做運動……盡管累的時候,他也會悄悄擺爛,但悅納自己這條路,他已經漸步入正軌。

期冀
實現與社會的“雙向奔赴”
“許多健全人因缺乏了解而輕視聾人的世界。我們聾人深知這是由于他們很少接觸或了解聾人的生活和形象所導致的。盡管如此,我們聾人仍展現出對他人的包容與理解。”
這是葉嘉瑩發給記者的一段原話。
每次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視,葉嘉瑩的第一反應卻是對對方的理解,她會向無意識傷害到自己的人進行耐心解釋,會覺得這種歧視來自不了解情況。所以,她很希望社會能更了解聾人的世界,通過加強教育、完善法律,以及聾人個人的不懈努力,來創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避免歧視、鄙視。
沒有聲音的世界,遇見的困難遠超想象,如購物、看病、辦理業務等,由于聽力問題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超市可能無法聽到收銀員的提示,在醫院可能無法聽清醫生的囑咐,還無法欣賞音樂、電影、戲劇等依賴聲音的娛樂活動……
楊啟航在文字里向記者分享生活中遇見的來自社會的溫暖,他寫道,可以用手機翻譯字幕、可以發信息點外賣等等細節。這些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在他的眼里,是非常暖心的關懷。
科技發展至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還有多少被忽略的需求、被遺忘的人群,尚在尋覓從容生活的空間?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愿意主動告知自身情況時,大部分的人也都會選擇釋放最大的善意,提供理解和幫助。”這是胡海文的切身感悟,但他也深刻明白,這對于聽障人士乃至于大多數的殘疾人來說,絕非易事。
“第一次跟別人說我聽不見,真的是到了萬不得已的境況,也真的需要很多的勇氣。我很掙扎,擔心別人會不會笑我,會不會煩我。但當我說完以后,沒有鄙夷,沒有歧視。對方拿出了一張紙,極盡友善和耐心地用文字向我傳達想說的話。漸漸地我發現,只要突破了心里的那道防線,將自己的情況說出來也并沒有那么可怕,反而大家都樂于幫助我,不耐煩或另眼看待只是極少數的特例。”胡海文明白,這種幫助,無關上位者的憐憫,而是人們對其欣賞的、樸素的善良。
“聽障人士往往不大愿意把自身情況表露出來,但越是半遮半掩越是沒有好處。”作為過來人和一位殘疾人事業的工作者,胡海文希望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能夠放下憂心,卸下防備,勇敢面對缺陷,悅納自己,也給予社會和他人更多的信任。他說,“殘疾人想要獲得幸福的生活,一直依賴社會提供的便利和優待是不現實的。遇到問題,我們不如從自身出發去解決,既然遲早要面對,我們不如趁早去面對。”
然而,建立殘疾人群體與社會的信任是一場“雙向奔赴”。在胡海文看來,提升殘疾人的社會接納度,不僅要依靠殘疾人群體的自身努力,更需要社會整體扎牢信任的根基。“我詢問過很多服務對象,如果自己或家人不是聽障人士,你會不會關注這個群體?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不會’。”
他提到,要建立殘疾人群體與社會良好的信任關系,還有一段路要走。許多企業對于殘疾人崗位的限制仍舊嚴格,學校融合教育仍面臨特殊學生需求與有限教育資源的矛盾,公眾對于殘疾人群體的包容和關注度仍有提升的空間……胡海文的眼神里,滿是期冀。
近年來,中山積極促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勞動就業、扶貧、托養、維權、文化體育、科研、輔助器具服務、社會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科技信息化應用和殘疾預防等工作,改善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扶助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殘疾人權益保障更加有力、關愛服務更加細致。
今年四月,中山市第十一屆“博愛100”公益創投活動組委會指導、中山市聾人協會主辦的“聽見LOVE——聾人殘健共融”公益項目啟動,已開展10場活動,服務人數達近千人次。這一項目以利用手語培訓為切入點,通過開展聽障人士社會交流宣傳、手語培訓學習提升等活動,促進聽障人士與健聽人互動交流,增加社會對聽障人士的理解、尊重、關心、關注和關愛。

記者手記
別忽略無聲的角落
喧囂的世界里,我們常常忽略了那些無聲的角落。
在采訪三位聾人朋友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堅韌、樂觀與對生活的熱愛。
在學校被同學嘲笑、就業時受到歧視、生活中溝通不便等問題,都是他們無法避免的挑戰。一路披荊斬棘之后,他們最大的希望不是得到社會的任何傾斜,而是平等與尊重。
胡海文在成為殘疾人專職委員后,努力為殘疾人群體發聲,用自己的經歷去鼓舞和幫助他人;葉嘉瑩在不同的工作中展現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不斷克服困難挑戰自我;楊啟航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擺脫了曾經的迷茫。
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聾人朋友有著和我們一樣的夢想與渴望。
中山市在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開展公益項目,改善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和條件等。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建立殘疾人群體與社會的信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殘疾人就業的難題、學校融合教育的矛盾、公眾的包容和關注度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
人的平等,無關乎任何外在因素,只因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希望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給予殘疾人群體更多的理解、尊重,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
編輯 曾嘉慧? 二審 朱暉? 三審 向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