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中山出發,經廣龍高速來到虎門港大道,一輛又一輛的大貨車從各地駛來。他們或駛入東莞虎門港綜合保稅區,或駛入位于該保稅區的“園中園”——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以下簡稱“空港中心”),一片經濟欣欣繁榮的景象。截至目前,空港中心自封關以來進出口貨值已突破100億元大關。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典型案例,空港中心創新性地將香港機場貨站功能和服務延伸至東莞,實現海關監管與航空安檢、理貨打板一體化作業,成為灣區制造業出海新通道,也成為灣區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的“新樣板”。中山也有保稅物流中心,當年曾是珠江西岸唯一的B型保稅物流中心,在深中通道通車新一機遇下,中山能否借鑒其經驗,更好服務中山外貿?8月20日,“大橋時代·走讀灣區”中山采訪團來到空港中心進行實地探訪。

跨境安檢前置
物流綜合成本節省約30%
采訪團來到空港中心時正值上午,經過一夜裝運貨物的繁忙,彼時的空港中心終于可以“松口氣兒”。2023年4月18日,位于東莞虎門港綜合保稅區的空港中心正式運行,通過融合式場所監管模式,它能滿足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建設要求及香港國際機場貨站標準,將跨境安檢前置,相當于構建起了一條快捷的出海通道,使得貨物在東莞就擁有了香港機場的“候機樓”。
“空港中心將香港國際機場貨站的出口貨物集拼、安檢、打板以及進口貨物拆板、理貨等物流關鍵功能跨境延伸到東莞,實現出口航空貨物‘直裝’和進口航空貨物‘直提’。”東莞港務集團東莞港國際空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蕭智亮介紹。在空港中心內部也張貼著“空港中心海關監管流程”,從貨物進口到出口的全流程都逐一展示。記者看到,所有產品經過虎門港綜保區空港中心、東莞港碼頭、香港國際機場三個區域,就能實現“一站式”出口或進口,充分顯示了粵港兩地在跨境航空物流方面深入、緊密的合作。
空港中心是在莞港兩地政府支持下,為適應大灣區電子制造等高附加值產業對航空運輸日益迫切的需求,探索出的一條發揮雙方各自優勢的創新合作舉措。蕭智亮表示,目前經由空港中心通關的貨物,主要是手機、電子零配件、集成電路板等高價值貨物,出口貨物15小時可實現從空港中心到達香港機場登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實現了跨境安檢前置,所有貨品無需反復拆裝打板,貨品物流時效提高了20%,物流綜合成本節省了30%。

服務灣區制造
進出口貨值已突破100億元
◆2019年,東莞成功吸引香港機管局選址東莞港建設空港中心項目;
◆2020年10月,《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年重點工作》明確提出,要聯合打造國際空港中心,推動跨境貨物海空高效聯動;
◆2021年12月,裝載著首批試運行航空貨物的專用船舶“悅平018”順利駛出東莞港,向著香港機場西碼頭駛去,標志著空港中心項目試運行取得成功;
◆2023年4月空港中心正式封關運作,截至目前進出口貨值已突破100億元大關。
梳理空港項目時間線不難發現,從2019年推動,到2023年正式運行,空港中心項目整整用了4年時間。項目能順利落地東莞運營,除了地理區位良好、灣區制造業服務優勢之外,更離不開兩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蕭智亮舉例,就監管模式方面,黃埔海關創新監管模式賦予場所多種功能,在綜保區內設立水路運輸類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同時融合海關監管要求和國際機場貨站安保控制措施,規范分區、閉環管理。
“從試運行到正式封關運作,我們逐步完善各方細節,沒有兩地政府的大力推動,顯然無法在一年多的時間實現。”蕭智亮坦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曾在微博個人賬號上分享參觀空港中心的感受:“在我擔任保安局局長期間,特區政府已大力推動將機場上游安檢延伸至東莞,以促進物流業更高效發展。我們在過程中破解了重重障礙,最終香港機管局與東莞市人民政府于今年(2023年)二月,就建設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簽訂了合作協議。”
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邢文聚曾在媒體專訪中表示,空港中心項目充分集合了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物流優勢,通過海空聯運的方式將香港國際機場的服務功能向東莞乃至大灣區延伸,推動大灣區實現“貨暢其流”。今年7月22日,空港中心項目用地成功摘牌,用于建設高增值物流中心、國際快遞倉庫、貨運代理倉、海關查驗場地、配套辦公樓等設施,屆時空港中心的各項服務功能將更加完善,能為大灣區的生產企業提供更便捷的空運服務。如同空港中心墻上的標語一樣:“為東莞制造插上飛翔的翅膀”。
總策劃:伍學標 李慶輝
總統籌:程明盛 林小軍
策劃:吳森林 陳曄 黃凡
統籌:記者 李紅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朱暉? ?三審 吳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