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8月29日獲悉,南朗街道現有文物保護單位124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03處,除去孫中山故居管理的文物,符合文物歲修規定的共有90處。經上級篩選出符合補助條件的不可移動文物歲修項目23個。目前,23個項目的修繕已經全部完成。
南朗街道欖邊村南塘簡氏大宗祠是完成歲修的23個項目之一。該祠堂始建于1723年,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日常巡查中發現,其過梁一側開裂、多處瓦屋面漏水、墻面霉變、門扇漆面也脫落嚴重。如不及時進行保養維護,祠堂多處木結構會因滲水逐步朽化。
經了解,南塘簡氏大宗祠曾于2002年由村民捐款修繕過,此后未進行過修繕保養。文物歲修制度的實施,補齊了村集體文物保養維護的資金短板,通過歲修維養,祠堂漏雨現象得到處理、門扇得以修復、墻面污漬得到清理,改善了文物依存環境,避免將來可能需要的大修大補。
南朗街道欖邊村建于清代的茶西西園閘門同樣順利完成歲修。“文物建筑年代久遠,部分長期無人居住,出現蛀蝕、漏水等現象。”南朗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劉江透露,由于沒有及時的利益回報,加之修繕費用較高,管理者普遍修繕意愿不高。歲修制度實施以來,資金問題得以解決,不少文物都得到了妥善修繕。
記者了解到,2023年,南朗街道申請歲修補助資金130萬元,用于文物的白蟻防治、雜草清理、滅火器更換等。“歲修制度通過解決文物建筑‘小病害’,有效避免了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劉江說。接下來,南朗街道將持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促進文旅融合,提升古建筑的現實價值,使不可移動文物等文化遺產串珠成鏈,促進文物保護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編輯 汪佳? 二審 黃廉捷? 三審 查九星
記者 何騰江 通訊員 劉劍青 楊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