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定義一座城市的開放?珠江口東岸,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全球創客之都”的深圳,用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概括了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深中通道一橋飛架,將深圳與中山連成一體。開放東風撲面而來——7月30日,在深中通道開通滿月之際,中山舉行了一場“不設限”的全球招商大會,將“每家企業都歡迎”的理念,鐫刻于海內外客商心里。“深中通道是中山走向世界、世界走進中山的黃金大道、開放大道!”市委書記郭文海的話,再次得到有力印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奏響了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角。今日中山,何以改革、何以開放?透過這場別開生面的全球招商大會,我們看見了這座城市張開雙臂擁抱世界、昂首闊步邁向未來的信心決心。

(一)
歷史常于變革中啟新篇。1980年,全國第一家中外(境外)合作酒店——中山溫泉賓館在中山三鄉開業,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增添了鮮明注腳。1984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下榻于此,并登臨賓館后面的羅三妹山,留下了“不走回頭路”的改革強音。
四十年后的今天,新時代賦予中山重大使命。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開通,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要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提供更好服務保障。
2022年,省委部署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要求中山在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上走在前、作示范。對于中山而言,“橋”的另一頭是深圳、是東岸,更是無限廣闊的世界。惟有堅定改革信心、篤定開放之志,方能扛起使命、不負重托。
思想有多遠,腳步就能走多遠。深中通道通車一個月后,在改革親歷地中山溫泉賓館,中山以招商為改革實踐藍本,面向全球廣發“英雄帖”。“Welcome to 2024 Zhongshan Global Investment Promotion Conference”,在全市各類宣傳平臺載體上,國內外客商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參會,前來暢享新通道、共享新機遇。
這是一次“不設限”的誠摯邀請——打破過去招商活動的范式,由政府定向邀請企業變為企業自主參與。邀請函一經發出,大會主辦方就收到了數百家企業報名。大會準備了誠意滿滿的“政策包”,讓企業、人才各取所需。
這是一次不拘一格的“集體奔現”——中山明確“每家企業都歡迎”,會場內坐不下,就移步到分會場;行程安排對不上,就另約時日專程迎候。大會盛況通過網絡全球直播,“場內”視角變為全網“圍觀”。
這是一次影響深遠的“交互對接”——來自近20個國家的駐穗總領事及領事官員出席,眾多商協會、企業家代表聞訊而來,無形的招商網延伸拓展、越織越密。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涵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一批重大項目簽約落戶,為中山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深中通道開通后,中山成為各地考察團和投資商考察投資的熱門選擇,不少產業園區,每天接待量在兩撥以上。這一次,中山主動“請進來”,鋪展出一幅萬商云集、互利共贏的愿景圖。

(二)
招商引資最現實的問題,是產業空間。沒有產業空間支撐,開放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中山有沒有產業空間?這個問題要辯證來看。中山市域面積不到1800平方公里,相較于一些城市的大開大合,確實顯得地盤不大、空間不多;但反觀深圳,面積僅比中山略大,而地區生產總值是中山的9倍,商事主體是中山的6倍多,從商事主體規模和創業密度來看,中山還有很大的空間潛力。
中山有沒有高質量的產業空間?這個問題要歷史來看。2022年之前,中山“小散亂污”低效廠房林立,土地碎片化問題嚴重,5畝、10畝以下的零碎用地占工業用地近70%,村鎮低效工業園平均容積率僅為0.65,本土企業增資擴產沒空間,招商引資項目難落地。2021年底,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深刻指出,中山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工業投資總量連續多年在珠三角九市墊底。
彼時,距離深中通道建成開通,僅有2年半左右的時間,掀起“空間革命”、推動“土地再解放”迫在眉睫。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自己腳下。一場轟轟烈烈的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攻堅戰由此打響。
2022年1月4日,中山“工改”正式破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拼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斗志,堅決向低矮、破舊的鋅鐵棚落后廠房亮劍。兩年多時間里,中山堅持以改革促開放、拓空間強載體,探索出“單一主體歸宗+連片獎勵”、“政府收儲+異地代建”等十大改造新模式,打造十大“工改”示范項目,在桂山岐水間“無中生有”、重整河山,以騰籠換鳥之法,化不可能為可能,開辟出繁花似錦、生機勃勃的嶄新天地。
一子落而滿盤活。全球招商大會上的一組數據顯示:歷經900多天的“工改”之后,中山累計拆除整理低效工業用地超4萬畝,收儲整備建設用地達5.7萬畝,產業用地報建面積超3100萬平方米,年內即可投放產業用地2萬畝,規劃新增的城市區域中為產業預留用地超5萬畝……一大批現代產業園拔節生長,數千萬平方米高標廠房虛位以待,只要有好項目,中山就有空間可落,這是中山招商的“硬核”底氣。
除了產業空間之外,中山對開放的定義,有著更深層次的表達。從參會企業覆蓋面、簽約項目構成來看,中山既注重“招大引強”,也注重招引成長性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抓大不放小”,是為開放;堅持外來企業、本地企業一視同仁,既面向全國全球招大商招好商,也全力支持服務本土企業增資擴產,“喜新不厭舊”,是為開放;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外不輕內”,是為開放。
以包容姿態海納百川,以產業空間暢通源流,中山必將激活一江春水、迎來百花齊放。

(三)
開放,不是表面功夫,而是一種由內及外的通達。
自6月30日開通至7月20日16時許,深中通道總計通行車流量達200萬輛次,日均車流量10萬輛次。中山各景區景點火爆十足,特色餐飲店更是“一座難求”。
讓游客欣喜的是,中山從政府到民間,都在為接住“流量”傾盡全力,努力讓文旅服務的每一處細節走心暖心:相關部門提前部署謀劃,豐富文旅產品供給、強化交通服務保障、發放消費福利,最大程度提升游客體驗;全市各大商家、景區“不漲價反打折”,想盡辦法“寵住”八方來客,留人又留心的商業氛圍和服務意識,盡顯中國“近代四大百貨發源地”的風采;廣大市民文明行事、禮貌待人,熱心志愿者主動為游客提供幫助指引,不少企事業單位節假日免費開放停車,展現文明中山的好客之道。
旅游的本質是服務。所謂“潑天流量”,其實是厚積薄發的產物,除了精心謀劃、多方準備以外,熱情周到的服務永遠是最好的底牌。
“中山服務”的細節和品質,在營商環境上有著更顯著的體現。近年來,中山搶抓機遇,主動對標學習深圳等“最高最好最優”,大力推動營商環境改革,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服務效能上全方位接軌深圳。633個政務服務事項深中通辦、96%事項“零跑動”,打造“無差別”的營商環境和城市配套服務體系,讓企業和市民“無遷移感”,中山成為全省“跨省通辦”服務示范市。
各級領導班子以上率下,全市干部隊伍將轉作風作為一場攻堅戰進行到底。黨政“一把手”身先士卒,主動公布手機號碼,帶頭上門服務企業,設立“書記市長直通車”“企業服務1號線”“7×24小時”響應機制……中山服務“時刻在線”,線上線下解決企業訴求5萬多件,清理了113項“自捆手腳”的土政策,容積率、分割銷售、河道退讓等多年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一一破解。
企業的信心,來自政府招商誠意的表達,更來自項目落地的實效。“這個項目我們可以總結為6個字,快速、高效、周到。簽約后,中山市政府馬上成立了專班小組,專項專人為我們協調解決工作需求。”總部位于浙江的三花新能源汽車部件公司總經理潘勇說。
“這樣的速度放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中山速度稱得上最快速度,就像百米沖刺一樣!”中創集團投資的廣東醫谷·中山生命科學園項目,從洽談、簽約到拿地動工,全流程僅用51天,企業董事長舒元感嘆中山“加速度”。
“中山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有這塊金字招牌,你就‘不用招商’了,我們已經是‘穩如泰山’!”今年6月,中山代表團到香港考察正大制藥集團,面對郭文海的邀約,正大總裁鄭翔玲熱情回應。
“只要其他城市能做到的,中山一定能做到;其他城市做不到的,中山也會努力做到。”不斷升級的“中山服務”,讓企業與中山在彼此選擇中,互投“信任票”。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全球招商,讓人加倍期待。

(四)
觀察今日中山的開放程度,不能落下一個視角,那就是“動念可到達”的高品質生活。
一個有內涵、有品質的城市,是每個人心生向往的“詩和遠方”。“2023中國城市宜居指數分析報告”顯示,中山在全國排名第十五位。這種宜居特質,使得中山成為生活和投資的理想選擇之地。
當鄉村民宿變身“博士樓”,田間地頭迎來“新農人”,綿延近300平方公里的五桂山脈,不僅環境美麗神秘,而且充滿了機遇。以旗溪村為例,小小的村落集聚了來自劍橋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年輕人。他們在這里探索鄉村振興的道路,以知識、技能和熱情,帶“火”了人氣、做“活”了產業,釋放出集群效應,吸引越來越多國內外青年人才前來創新創業。
有人說,人間煙火里,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對于初識中山的人們而言,這座城市的進取是在生活細節里,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是滿足感的來源。石岐乳鴿、沙溪扣肉、小欖脆肉鯇、三鄉瀨粉、神灣禾蟲、橫門海鮮、民眾碌鵝……每一道美食不僅帶來味蕾的享受,還有對一座城市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人文情懷的體驗。深中通道通車后,脆肉鯇“賣瘋了”、乳鴿被“吃完了”登上熱搜。隨著招商力度的加大,“豬肉婆”、順峰、山姆、盒馬鮮生等知名餐飲、零售品牌店陸續進駐,還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巴黎奧運會激戰正酣。在7月27日舉行的跳水女子雙人3米板比賽中,中山名將陳藝文和隊友聯手奪冠,拿到了中山史上首枚奧運金牌。近年來,從“亞洲飛人”蘇炳添實現“中國速度”新跨越,到15歲“碗滑少年”陳燁亞運會一戰成名,到中山沙溪隊在首屆全國“村BA”籃球賽上一舉奪魁,中山體育屢屢“出圈”。對健康、時尚、活力的不懈追求,讓這座城市愈發年輕。《廣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中山是全省“最青春”的城市之一。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山正不斷涌現活力魅力,讓更多年輕人來到這座城、喜歡這座城、扎根這座城。
開放中山是這樣煉成的。全球的企業家朋友,你來了嗎?
出品:中山日報政前方工作室
主筆:郭錦潤 隋勝偉 陳偉祺
編輯 曾淑花?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林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