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富民興村,是中山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應有之舉、題中之義。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中山始終瞄準“經濟強、城鄉美、社會治,奮力實現城鄉協調共同富裕”的目標,大力實施強鎮興村富民“13388”行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即日起,由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策劃,本報特別開設“走進‘百千萬’:我們來‘探村’啦” 欄目,聚焦一批在富民增收、風貌提升、新業態發展上取得明顯成績的生動實踐,為全市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參考樣本,敬請讀者垂注。
大涌安堂——中山宗祠廟宇保存最多、最精美,石板路保留最完整的“中國傳統村落”;南文——始建于元初,是大涌村集體收入最高的社區,這里人杰地靈,孕育了僑立中山公醫院的創辦人蕭悔塵,“中國現代音樂之父”蕭友梅的祖籍也在此地。
兩村以一株百年殷紅木棉為分界線,數百年來守望相助、唇齒相依。為深入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部署要求,安堂、南文錨定“經濟強、城鄉美、社會治,奮力實現城鄉協調共同富裕”目標,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抓手,蹚出了一條極具區域特色的發展之路。7月18日,記者前往安堂社區、南文社區進行走訪和調研。

安堂社區
美術館|不止是藝術的容器
喧鬧的鑼鼓聲,打破了古村的寧靜,18日上午,由舊民居改建而成的安堂社區美術館正式揭幕。這里是集藝術欣賞、研究、教育和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空間,占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
明亮的陳列架上,造型各異的陶瓷作品散發著溫潤的光芒,指尖輕觸,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溫度。二樓的青花瓷作品,濃郁而神秘,仿若天空與海洋的交織,抑或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山水之韻。細膩的曲線、流暢的紋飾、靈動的意向,都是作者對大自然的頌歌。
館內展出的270多件陶瓷藝術作品和字畫作品,均出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寧及其團隊之手。今年4月30日,鄭寧與安堂社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借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業優勢和學術支持,以及自己在陶瓷、茶道等藝術領域的知識和資源,為安堂在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注入新元素。
“以后游客來到安堂,又多了一個打卡點!”安堂社區“百千萬工程”總體顧問、珠海市有計城鄉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志彬介紹,近年來,安堂社區重點打造“三街七巷”文旅融合商業街項目,包括隆都美食街、風情民宿街和文化藝術街。此次美術館的落成,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藝術元素,也進一步推動了文化藝術街的成形。眼下,安堂書畫館、茶道館、陶藝基地等場所也都在快馬加鞭地建設中,其中書畫館已經準備施工,陶藝基地即將立項,待項目一一落地后,文化藝術街也將更加完善。
安堂美宿|得閑放松 才是生活
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是安堂社區的一大特色,一場大雨過后,石板路上泛起淡淡的光澤,宛如一幅水墨畫,安堂社區的第一間民宿就坐落在此。近年來,由安堂社區、中匯集團、大涌鎮政府三方協作,組建中山市匯安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采用“市屬國資+鎮村集體資產”創新合作建設模式,依靠專業團隊運營,打造了這間極具嶺南特色的民宿——安堂美宿,既增加了旅游設施配套,也拓寬了集體經濟的增收渠道。
這間青磚灰瓦、由舊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共七室二廳,接待室、廚房、茶室一應俱全。為彰顯隆都紅木文化,民宿內運用了大量的紅木元素,一居一室、一飾一物,皆不動聲色地還原著賞居兩相宜的中式美學。白日可乘涼風品清茗,入夜可抓繁星臥軟榻。
安堂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張子龍介紹,經過數年的運行,安堂美宿已經在本地頗有名氣,暑假期間,幾乎每天都一房難求。“為搶抓深中通道通車機遇,進一步提升游客體驗,未來我們也考慮在民宿街多盤活一些舊民居,將房間擴容,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張子龍說。
小屋咖啡|四方食事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生幸事,八九不離食。經過升級改造,安堂社區不少舊民居、僑房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餐飲店,長堤街的美食業態初步成形,為古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年初,大涌媳婦唐淑儀在長堤街22號開了一間精致的小店“小屋咖啡”,一樓為主店面,供應咖啡和各類烘焙甜點。二樓則是溫馨精致的堂食玻璃小屋,適合三五知己聊天小聚。陽臺上,綠植長得頗為茂盛,蔥綠的枝葉托起不知名的小花三五朵,幽幽吐香,脈脈含情。
唐淑儀是惠州人,曾在廣州上大學,畢業后便嫁到了大涌。眼看安堂社區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建筑外立面越來越美觀,她果斷辭掉了上一份工作,來到安堂開啟了創業之路。
為了提升小店的人氣,她平時會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宣傳,社區公眾號也會幫忙推廣,如今開業兩個月,生意越來越好,前些天還有深圳游客專門過來探店。
“小屋咖啡”隔壁是一間名叫“村樂”的網紅餐飲店,外立面的青磚與壁畫均保存完好,屬于典型的嶺南傳統建筑。店內主打網紅茶飲和咖啡,頗受年輕人的喜愛。
位于百歲坊街42號的幸子食院,其獨特的網紅糖水、甜點、簡餐以及茶飲等美食,也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打卡。

南文社區
?“樸樹下”稻田|邂逅中山版“大理喜洲”
南文社區與安堂社區的交界處并不明顯,若不是有人提醒,恐怕大多數人會行至他處而不自知。
“記住這棵木棉樹就好,左邊是安堂,右邊便是南文了!”循聲望去,一棵粗壯的百年木棉樹就佇立在兩村的交界處,樹枝向四面八方舒展開來,如同一名老者,守護著這方水土。
再往前走幾步,便能驚喜地發現,這樣一座低調的村落里,竟然藏著一片如此開闊的稻田。這個季節的稻田,青黃交錯,每當風吹過,稻田里便掀起層層碧浪,仿佛大自然的旋律,奏響著夏日的贊歌。
有別于崖口稻田的方正,這里整體呈圓形,四周被民居環繞,它還有個詩意的名字,叫作“樸樹下”。每天清晨或傍晚,環田路上總能看到人們散步、拍照的身影。
南文社區黨總支書記蕭建新介紹,稻田面積約70畝,是全村2400畝農田中,位置最好的一塊。多年來,因為缺乏宣傳與規劃,一直“養在深閨無人識”,但隨著周邊道路的拓寬、農房風貌的提升、臭水塘的整治、荒地的盤活,這里逐漸成為了時下熱門的打卡點,每天約有2000人到訪。
坐擁如此寶貴的自然資源,若能合理地開發利用,必將成為南文發展農文旅新業態的最大亮點。原本蕭建新打算從稻田中拿出6畝地打造停車場,以解決南文、安堂、大涌社區的停車問題,更好地串聯起周邊的文旅資源,但同時又擔心此舉會影響稻田的視覺效果。蕭建新感到十分為難,但他仍然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我們會將這里打造成集研學、采摘、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旅游區,就像以稻田聞名的大理喜洲一樣,我們要力爭打造中山版的‘大理喜洲’。”蕭建新說。
香山書房|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光
稻田不遠處,是由老舊僑房改建而成的香山書房,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香山書房大廳保留著嶺南特色的木雕屏風,中座大閣樓等。里面配套完善,書籍種類豐富多樣,環境舒適。
書房的一角,大學生阿杰正認真地復習著考研資料,作為本村人,他時常來書房學習,累了就會去隔壁的“童年咖啡”點一杯飲品,放松一下。“咖啡店二樓的平臺正好能看見大半個稻田,感覺非常愜意。”吃過晚飯后,阿杰也喜歡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稻田邊散步,吹著晚風、暢談人生。前幾天他還拍照發到了朋友圈,廣州的同學正計劃著來南文玩一玩、感受古村風情。
蕭建新介紹,南文的民居向來不外租,不少老舊房屋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破損嚴重也無人修繕,嚴重影響了社區風貌。為了增加村民收入,發展鄉村新業態,2023年,南文社區居委會重新制定了股份制章程,鼓勵村民主動將房屋改造升級,以商業、倉庫、工作室等業態進行出租。居委會還搭建了租賃信息交流平臺,免費為村民對接符合社區發展規劃的商家。
經過一年的發展,“樸樹下”周邊的不少老舊民居已被盤活,越來越多的網紅小店拔地而起,為南文鄉村新業態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龍獅武術館|武道修身心
“嘿、哈、嘿、哈……”行至南文社區清和街,龍獅武術館內傳來整齊的練功聲。這里原為南文擁翠祖祠,只見古色古香的祠堂內,十多個孩子正在武術師傅的帶領下,熟練地耍著長棍。
蕭建新介紹,南文擁翠祖祠建于1912年,是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1949年前為南文村書塾,曾作為生產隊址和糧倉,于1978年翻新,用作青年樂園,1979年更名為南文龍獅武術館,為南文龍獅武術隊訓練場所。龍獅武術隊成立至今46年,擁有150多名會員,會員遍布海內外,每年正月均齊聚一堂舉行周年慶。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或老人節,南文社區都會召集中山愛武之士前來交流武術。武術館常年招收青少年學徒,傳授武術、弘揚武術之道。
年逾九旬的蕭永定是大涌劉家拳的第二代傳人,現為南文龍獅武術館的榮譽館長。據了解,劉家拳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名拳之一,傳承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從1955年開始,蕭永定便在大涌鎮南文、嵐田、石井以及沙溪等地擔任武術教練,免費傳授武藝。2020年,大涌劉家拳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目前正在申請省級非遺。
近年來,社區工作人員蕭展龍成為南文龍獅武術館館長,負責傳承武術和龍獅隊的訓練。“暑期的每個周末,館內都會開展公益武術教學活動,很多隔壁村的孩子都主動來報名參加。”蕭建新說,如今上課人數最高峰時接近60人,現有的場地已無法容納,于是大家想辦法聯系上了遠在美國的僑房后人,商議將位于黨群服務中心旁的閑置僑房進行活化,作為武術館的新址。目前,僑房門前的空地已經鋪上了環氧地坪,僑房內部的修繕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據了解,類似的百年老僑房,社區內還有近百間,已經盤活的大約10間,它們承載著新的使命,以社區公共文化陣地、新業態孵化基地等新形態,重新綻放著光彩。“今年,南文已按照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選樹培育村標準,高質量打造發展新引擎,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服務水平和設施設備,推動‘百千萬工程’不斷走深走實。”蕭建新說。

記者手記:
聚是一團火 散是滿天星
在廣袤的田野上,安堂社區和南文社區如同兩顆璀璨的明珠,緊密相連,共同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與繁榮。如今,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這兩個社區再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即將攜手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村莊資源多而散,仍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錯位發展與抱團發展相結合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活化老舊民居、引入新業態方面,兩社區可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產業基礎以及歷史文化特色,引入不同類型的業態,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優勢互補。
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共享、市場拓展等方面,雙方則可進行深度合作。例如,南文正在謀劃的大型停車場以及70畝稻田,一旦形成氣候,必將輻射周邊多個村居,為鄉村發展聚集更多人氣。安堂、南文亦可借此契機共同開拓文旅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均沾。
安堂與南文,沒有明顯的邊界,卻有著共同的發展愿景。要加快推動“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見實效,意味著我們既要發揮“聚是一團火”的合力,也要保持“散是滿天星”的獨特性,努力在“統”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見實效,共同開創鄉村發展的新局面,帶動區域整體實力的提升。
編輯 侯海影?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查九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