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集改散’模式,不但解決了我們的難題,還省去了集裝箱的租金和裝卸費,按照每艘船裝載60個集裝箱計算,每個航次可以節約運輸成本約12萬元。”香港機場水泥砂磚供應商負責人袁志和高興地說。7月4日,記者從拱北海關所屬中山港海關獲悉,今年1-6月,該關累計監管出口建筑構件等大型供港物資213批次、重15.5萬噸,通過“集改散”這種靈活的監管模式,有效保障了供港物資高效通關。
所謂“集改散”,就是將原本使用集裝箱裝運的方式轉變為將散件打包后直接在船邊吊裝上船,在碼頭設置指定堆場供出口企業打包散件,再通過加裝監管視頻、外出監管等方式防控風險。
中山港海關監管三科羅詩龍副科長表示,與傳統作業模式相比,“集改散”模式既滿足了件雜貨吊裝出口監管要求,又不影響碼頭泊位利用效能,還減少了作業環節中的貨物損耗,兼顧了安全與效益。

日前,在中山港海關監管下,1445噸水泥砂磚通過“集改散”模式被吊裝上“岐機938”號船舶,經中山港中外運碼頭發往香港,未來將被用于香港機場二期跑道工程建設。
據悉,今年以來,中山港海關大力實施“智關強國”行動,創新監管模式,保障供港民生物資安全穩定供應。
為便利香港地鐵維修用鋼軌順利出口,中山港海關在監管場所開辟臨時作業區域,保證鋼軌出口前完成除銹、防銹、美飾等步驟后裝船,采用“鐵公海”多式聯運模式,從四川攀枝花經鐵路運到中山市黃圃貨運站,再通過拖車運進黃圃港,最后經水路發往香港。
針對香港土木工程建設用履帶起重機體積大、重量重,反復裝卸作業難度高的難題,中山港海關量身定制水路運輸監管方案,結合“外出監管”,企業可租用船舶在自家廠區碼頭裝載貨物,再經水路運輸至神灣港報關出境,節省了60%左右的運輸成本。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朱暉? 三審 林志強
記者 付陳陳 通訊員 成書儀